考研:以自律武装,朝目标奋进
2021-05-18唐鱼桑
孟吴师姐自述:
唯物辩证法里有这样一句话: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其中可能会有倒退,但是总体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也是历经整个考研周期后,我奉之为真理的一句话。
自三月底至进入考场的那一天,跨越了大半年的准备周期,从最初迷茫的復习状态到最后的胸有成竹,期间有过自我怀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最终都因为内心对达到目标的强烈渴望而坚持了下来。
很多人把考研和高考做比较,其中不少人认为考研的过程更让人煎熬,毕竟高中还有各科老师督促你学习,为你答疑解惑,节省了很多走弯路的时间;而且,周围的同学们都可以彼此鼓励,相互支撑。与高考相比,考研更像是一个人的“修行”,准备期间全凭自己的自律,即使情绪低落也不太敢和身边的朋友诉苦。所以,考研虽比高考简单,但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成为了区分大家的依据。
不过还是想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适合读哪个方向的研究生,考研这条路并不简单,涉及的选择也很多,千万要考虑清楚再做决定,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采访手记:
孟吴师姐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在我问她考研成绩如何时,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成绩也没有很好。看着她初试400多分(总分500分)的成绩,我在沙发上霎时挺直了背,很确信她就是凡尔赛本人。但慢慢接触下来,你会慢慢发现谦虚是她的保护色,我想起看过的一句话:越是优秀的人越谦虚,譬如撒贝宁的“北大也还行”,马云的“我没有钱”。
回忆起考研的那一段时间,孟吴师姐不止一次地表示考研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要抵抗很多诱惑,自律、自控地朝着想要的结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可能每一步都是大汗淋漓,她很高兴最终自己做到了。
目前,她的研究生生涯已经过去了一年半,这一年半里她才真正体会到“研”的意义,研究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作为一名工科生,身上担负着不少科研任务,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自己选择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研究生,也适用于备考的同学们,努力走下去,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唐鱼桑: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考研呢?有没有家里人的因素?
孟吴:我的父母对我倒没有什么要求,毕业后无论是读研还是工作,他们都很尊重我的选择。一开始想要考研是因为觉得大学期间学的知识还是偏向于理论,不知道自己步入社会后能干什么,所以想读研继续深造。后来是因为身边很多人都选择考研,自己也被影响了。
唐鱼桑: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很困难的地方?你是怎么解决的?
孟吴:很久之前就听说考研不容易,数学英语复习了半年,拿到新题时还是很蒙。其实是因为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还没有融会贯通,多做成套的卷子,整理错题、经典题和笔记,积累单词量,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的。
唐鱼桑:知道你的考研成绩非常不错,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孟吴:专业课大家都不太一样,所以我分享一下数学、英语和政治的复习体会吧!数学内容比较多,没必要看书,可以看网课或者配套的考研书籍,复习过程中要做笔记,把重要定理和公式写下来加深记忆;英语最重要的是单词和复杂的长难句,因为没有听力,牢牢抓住这两点会有不错的成绩;政治可以稍晚一些看网课,考前的肖秀荣四套卷一定要背,每年都能押中很多大题。
唐鱼桑:成功被理想院校录取后,有没有什么新的体会?
孟吴:体会还挺多的。首先,有考研意向或者还不清楚是否考研的同学们大学期间多努力学习,参加一些竞赛,争取保研;其次,身边有很多人成功被录取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不太适合所读的方向,因为当初选专业和导师时根本没有认真了解过,也没有考虑自己适不适合。研究生倾向于“研”,和以前的“学”不一样,大家考研之前多想想自己真正适合什么。
唐鱼桑:今年的复习周期也要开始了,有没有什么想对考研的朋友们说的?
孟吴:准备考研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考着试试看的心态,考到一半又想走秋季招聘保后路,我身边这样的人基本都坚持不到最后三个月。要考就好好考,想找工作、出国就别选择考研,这条路真的太辛苦,不要给自己放弃的理由。
孟吴师姐的笔记本:
① 考研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虽然初试准备周期长,但复试也不可掉以轻心,越好的学校复试占比越大。身边不乏初试成绩很高,结果因为没有好好准备复试被刷下来的同学。疫情期间复试的形式有可能是线上也有可能是线下,大家按照线下准备就好,充分的准备是不会拘泥于复试形式的。复试如果有面试也不要紧张,放轻松一点。如果本科有竞赛经历、科研经历和学术特长则再好不过。
② 有意向导师可以提前联系,因为每个导师招录的人数都是很固定的,提前联系也无妨,至少可以提前给他留下一个印象;自制力不行的可以找一个考研伙伴,彼此间互相督促学习,考研路上也不会太寂寞;有什么情绪上的问题不要怕和朋友沟通,良好的排解才能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各个学校都有相应的考研群,可以加群了解咨询,以便更好地准备。
编辑/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