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到知危险、会避险

2021-05-18郭敏

汽车与安全 2021年1期
关键词:标线行人路面

郭敏

然而,社会毕竟不是丛林,任何用路人都应该学会与他人共用道路。不仅用路人需要学会,工程师、管理者也需要。道路上的设施,要为社会共用道路提供良好的保障。譬如,在斑马线位置,应设置清晰简洁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明确告知驾驶人斑马线上的路权规则。运输系统的危险,不能只靠人的天性,唯有所有人都理解、遵守、践行规则,才会让我们做到“知危险,会避险”。

以下从驾驶人和行人两个角度讲解如何在交通出行中识别危险、规避风险。

一、驾驶人如何识别危险、规避风险

(一)采取防御性驾驶措施,主动避免危险发生

虽然道路上的危险,并不一定通过寻找就能发现,但是,通过足够的培训,仍然可以发现大部分明显的或者潜在的危险。譬如,下雨天跟车行驶的时候,多留点刹车距离,以应付前车突然骤停;在情绪激动、生气时不开车,就会避免在开车时分心或路怒。这些简单的道理或者预测危险的方法,对驾驶人而言,属于防御性驾驶。防御性驾驶的原则很简单,只有三条:原则一:控制好车辆和速度;原则二:眼观六路,且假设会发生意外;原则三:不被其他事情分心。

这三条原则,可以依据人因分析和具体行为,演化为实际开车时的很多具体规则。因经验差异,不同的人对防御性驾驶规则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理解,如:始终强调开车要慢,认为慢就是安全,然而,防御性驾驶上述三条原则的核心并非是慢,而是控制得当。下面,详细的跟大家讲讲防御性驾驶三原则:

原则一:控制好车辆和速度

这条原则要求驾驶人有较好的车感,要熟悉车辆的各项性能。对不熟悉的车,驾驶人需要花时间熟悉车辆的控制方式,了解雨刮器、各类灯、按钮的位置和使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脚熟悉刹车和油门的使用,让手熟悉方向盘的使用。而对常开的车辆,则要确认自己的坐姿是否舒适,后视镜是否能看清楚等。

在行驶过程中,车速控制、换道的控制很重要。有些观点认为,在车流中,换道的控制是交通中的“社交”行为,符合“社交”的特征,用转向灯“打招呼”、调整姿态和“步伐”、动作、然后形成新秩序的过程。不过,与人群社交行为相比,换道是驾驶行为中风险最高的行为之一,一旦换道不当就会发生事故。因此,在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减少驾驶人被迫换道的次数,或者在换道需求较大的路段,提供清晰的路权和时间,引导换道的“社交”。

原則二:眼观六路,且假设会产生意外

我们用三句话来解释这条原则:第一是扫描周边环境,结合经验,对其他驾驶人和行人的行为意图做判断,譬如对路边等候的行人要做出是不是打算过马路的判断。第二在经验基础上,假设离你最近的驾驶人或行人可能会做出让你紧张的行为,譬如等候的行人会一路小跑过马路,或者前方的车辆可能会急刹车,对这两点的处理需要有效观察。第三是注意并理解这些驾驶人和行人的行为,车辆没熄火前不要与任何驾驶人或行人发生冲突。

这条原则对驾驶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注意力集中,经验丰富。对许多非职业驾驶人来讲,这些要求可简化,如果你既不能判断驾驶人或行人的意图,也假定不出各种可能性,那么就遵守三个有数字的规则:第一是与前车保持3~4秒的距离,雨天延长至5~6秒距离;第二是保持眼睛转动,20~30秒扫描一圈周边的环境。第三是如果在高速公路、快速路上行驶,速度较快时,不要让自己长时间处在前后左右4个象限都有车辆的情况,这种情况意味着你在面临意外时并没有回旋余地。原则二的实质内容是开车时的空间管理,加上原则一提到的方法,可以形成自身的安全空间。

原则三:不被其他事情分心

在驾驶中,除了法律禁止的手持接电话、发短信外,还有许多容易分心的事情,譬如:开车前知道中大奖的消息或者和别人吵了一架等等。虽然分心的事情有很多,但请注意,没有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分心。

防御性驾驶的原则,可以用到许多具体的行为中,譬如进出隧道、进出互通匝道等,每一种路况都可以形成许多细节的处理。驾驶人的防御性驾驶,一些是针对已知风险,一些是针对不确定甚至未知风险,无论是哪种风险,防御性驾驶的原则仍然不变,即:有效观察、沟通“社交”、速度控制和周边的空间管理。

(二)主动识别道路上已存在的风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道路即便符合规范,也会因长期使用而带来种种风险。有些道路,虽符合规范但仍有种种不合理,以致道路一开通就存在较高的风险。譬如一些东西向路线在早晨和黄昏有阳光直射;在夜间,纵坡坡底对向车辆的眩光,这些都会对行车安全带来风险。

驾车出行可能会经常遇到以下六类道路缺陷,这些缺陷和事故密切相关,用路人途经时需小心应对:

路面坑洞

路面坑洞是路面表面的结构性破坏。当有车辆经过道路时,路面下面的基层会移动,而随着使用年份增加,路面就会开裂、松散。尤其在经常有大型、重型车辆(例如拖挂车,工程车辆,大型钻机和公共汽车)行驶的道路上,路面更容易出现坑洞。坑洞和路面的垃圾、积水一样,都会导致驾驶人突然绕行或紧急刹车,引起追尾或刮擦等事故。

交通标志缺失或过多、频繁创新标志、标线和信号灯

当驾驶人不熟悉道路和交通运行方式时,容易发生事故。道路标志应该为驾驶人提供做出安全和明确的驾驶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如果交通标志缺失或过多,或者随意创新标志、创新一些不熟悉的交通管理规则等,这些情况都会增加驾驶人的思考时间,有时会猜测标志含义甚至会误判,从而带来风险。

近年来,很多地方频繁创新标志、标线、信号灯,不仅让从业人员看不懂,也让驾驶人尤其初到当地的驾驶人看不懂,驾驶人看不懂标志的表现是犹豫、迟滞或停顿,风险很大,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各地各种交通控制方式的独特创新,因为缺乏专业性,也缺乏评判验证的方法,一些已经逐步转化為安全隐患。尤其是一些机电类的创新,努力抓取驾驶人的注意力,但实际上造成驾驶人分心,种种吸眼球的创新举措,正走在变成安全隐患的路上。

标线模糊、脱落等

道路长期运营会使各种设施老化退化,尤其是标线。标线不仅可以引导交通方式,还可以告知驾驶人必须如何驾驶。清晰可见是标线起作用的前提,标线褪色、斑驳会使不同驾驶人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混乱,也会导致事故。

路面铺装材料的“意外过渡”

高速公路、立交桥、隧道和桥梁有时会使用不同的材料来铺设。如果不妥善提醒驾驶人有关路面变化的信息,也有可能导致事故。

不同的路面材料,因天气和水的原因会形成不同使用性能,譬如抗滑系数不同、冬季的结冰点温度不同。如果路面铺设的材料性能改变明显,不提醒驾驶人了解这些区别,他们可能不会改变驾驶方式,譬如不会减速,在进入新的路面路段出现漂移、侧滑,从而带来风险。

车辙

重型车辆会严重损坏路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路面就会形成凹槽,出现坑洼、不平坦的问题。车辙对交通安全有两个较大影响:第一,改变了车辙路段的排水,车辙位置会积水或挡水,湿滑状况可能与周边不一致,易引起漂移,漂移对公路上的所有人都是危险的。第二,即便没有水的问题,车辙也会导致车辆在行驶中振动或车轮驶向低洼位置,如果驾驶人不用力控制,会形成预想不到的偏移、转向,使车辆失控,带来风险。

不安全的作业区

道路需要定期维护,很多时候,施工和维护会干扰正常的交通流量。因此,作业区域必须为所有驾驶人高度可见,在设计时要符合驾驶人行驶预期和习惯,并提供必要的容错空间。如果缺乏足够的信息传递和容错空间,无论是驾驶人还是作业区内的施工人员,都会有很大风险。

国内这几年发布了一些作业区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流程和设置方法经常流于经验,甚至会僵化的理解一些作业区规定,形成不安全和啼笑皆非的作业区。作业区的风险,是当前较为明显的一类风险。

即使遵守防御性驾驶原则的驾驶人,在面对上述这些不安全的道路条件时也有可能发生事故。普通驾驶人对开车环境的经验判断,还不会包含预判路面性能变化、交通管理规则繁琐这些内容,突然遭遇这些状况,会因思考、迟滞、犹豫、冲动的原因导致驾驶人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带来风险。

(三)知晓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危险,采取安全驾驶行为

不良天气条件会影响驾驶的安全,主要是影响驾驶人的视力和车辆的操控性能。在大部分天气条件下,如雨、雾、冰、雪和霾,能见度都会降低;此外,车窗玻璃不干净也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因此,保持车窗玻璃干净,首先应该是个安全的要求。

雾天能见度低,控速和开灯是第一要务

在所有不良天气情况中,对驾驶而言,雾可能是最危险的天气条件,因此,如果在雾天驾驶,需要降低速度并打开近光灯。如果雾变得很大,则只能靠边停车。

在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最有效的防御性驾驶技术是减速到合适的速度驾驶,或者避开能见度低的时间段。车窗不干净或者车窗上结露也会导致能见度降低,此外,阳光在这些车窗上的折射反射,会使驾驶人误判。开车前,要清除所有窗户上的冰、霜或露水。低能见度下,驾驶人要确保自己能被其他驾驶人看见,看见与被看见的原则,在不良天气条件下是至关重要的。开灯、开灯、开灯,无论白天晚上,都要开灯。

目前机电工程上出现许多针对雾的措施,虽然投资巨大,但收效甚微,是否值得去做这样的投资,应该好好思考。雾天的安全驾驶,应该投资到教育培训宣传上呢,还是投资在机电设施、智能交通上呢?

雨天容易导致轮胎滑水,不要急刹车

出现下雨,毛毛雨或初下雪时,是许多路面最湿滑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是水分与尚未被冲走的路面表面汽车油渍、灰尘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因此,一下雨就要控制好车辆,避免打滑。潮湿而非湿透的路面还会导致轮胎滑水,汽车在潮湿表面的薄水层上飘过,这可能会导致驾驶人失去对车辆的操控能力。此外,道路上的积水、汽车行驶速度过快或轮胎问题也会导致滑水现象产生。如果感觉轮胎在路面上失去动力或感觉车辆正在滑水,则不能加速,让车辆自然减速,控制好方向盘,也不要踩刹车。

其他不良的天气条件还有冰雪、大风、热天,这些不良天气的影响,在许多资料和教材上已有描述,可以参考。我们需谨记,没有一种天气条件是有利于开车的,即便风和日丽,也会给驾驶人造成“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感觉,从而导致超速,带来风险。操控一种达一两吨甚至更重的机器开到一百公里的速度,其产生的能量已超过了很多武器,谨慎仍然是首要的。

二、行人出行中,如何识别危险、避免危险

行人的安全,经常要依赖于道路提供的条件。不过,遵守一些原则,能帮助行人在危险的道路上避险。

(一)避免过多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下

具体而言,行人在路上尽量让自己减少在无信号交叉口或路段的横穿,或者走入到机动车道。当然,这样避免暴露在危险空间的原则,在我国许多地区并非容易做到,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学校,经常会出现学生在没有硬+路肩的公路上行走,这种学生暴露在危险空间的现象,实在让人担心。

如果不得不走在有机动车通行的道路,要面向来车,也就是靠左侧路边走,不能让危险在你背后,而要直面危险。这个原则,国内的一些交通安全教材,此内容一直是错的。行人应走人行道,无所谓左右侧,而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走在道路的左侧。

(二)遵守“看见与被看见原则”

正如上文讲到的驾驶人要遵守看见与被看见原则,行人也要遵守,要确保看见来往的车辆,也要被车内驾驶人看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与驾驶人进行目光接触。

看见与被看见原则在夜间、黄昏或黎明等弱光条件下或恶劣天气下尤其重要。一些统计证明,有32%行人致死交通事故发生在晚上8:00至晚上11:59之间。因此,晚上穿浅色或反光的衣服,白天穿浅色的衣服,尽量走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尤其是过马路时。如有可能,请与停着的车辆中的驾驶人进行目光交流,以确保他们在你横穿马路之前看到你。

当然,行人要和驾驶人一样避免分心。道路上的冲突和干扰无处不在,越来越难以避免,眼睛和耳朵都是确保安全的工具。手机会让你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因此请放下手机;走路时尽量不要戴耳机或者戴耳机时降低音量,这样可以听到路过的汽车、自行车的提醒声。

运输系统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人类不可能通过自身生理上进化来适应我们自己创造的运输系统,唯有制定合理社会规则和形成适应当代运输系统的社会文化来适应。这样的转化,需要时间和知识的积累及传播。希望以“知危险,会避险”的口号,能引导这样知识的积累,规则的改善,从而演化成映入人心的安全文化。

猜你喜欢

标线行人路面
英国标线养护标准的发展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公路交通标线应用选型研究探讨
双组份高反光瓷质标线在国道213线上的应用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3D视觉标线在道路交通中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路面上的新科技
我是行人
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