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毓鸣和黄豪:五十载青春,建起中国各大水利工程
2021-05-18强江海
强江海
合唱团还有这样一对夫妻——吴毓鸣和黄豪。毕业后,他们选择分配到自然条件艰苦的云南,参与了绿水河电站的项目。黄豪有肾炎,但还是坚持留在云南,为国家水利建设出一份力。夫妻二人住着最破的篱笆墙草房,各种虫子在里面串来串去。为了照顾黄豪,吴毓鸣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这样一直照顾着自己的妻子,黄豪竟然真的痊愈了。此后的四十多年,不论迁移到了多少个城市,他们从未分开,相伴至今。
守得住艰苦,不离不弃。如此坚定,是少年。
峥嵘岁月里,两桌饭便结了婚
吴毓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专业,学制六年。吴毓鸣从小就喜欢文体活动,入学后不久,他便加入了学校的文工团,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这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大学,可不是一件易事。
1965年,他在文工团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黄豪。黄豪,1947年出生,原籍福建,在上海长大。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因为手风琴拉得好,她顺利加入文工团。当时,吴毓鸣负责排练组织大歌舞《井冈山的道路》,黄豪协助他做舞台美术。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吴毓鸣对身材娇小、气质颇佳的黄豪很有好感。他总是寻找合适的时机在黄豪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他的幽默风趣,打动了黄豪的芳心。可在那個年代,那一层窗户纸似乎并不容易捅破。
1968年1月,吴毓鸣从学校毕业。当时学校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所有人都填写了“服从分配”,甚至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临分别前,吴毓鸣决定找黄豪谈一谈他们的事。没有任何甜言蜜语,也没有浪漫的告白,他问黄豪愿不愿意以后跟他一起吃苦,如果愿意,自己到了工作的地方会给她写信,如果不愿意他便祝福她。黄豪毫不矫情,大方地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很快,吴毓鸣和许多和他一样有雄心壮志的有为青年被分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蛮耗村。他曾给黄豪写信说:“这里条件十分艰苦,不过大家干劲十足,想想分到其他各地的同学也大多如此吧。一个月一斤肉,分两次吃,没有菜就在米汤里放上一点盐,倒也吃得津津有味。不过,最让人‘惊喜的就是,每天晚上不至于寂寞,屋内有老鼠、蟑螂陪着你,外面也有蜈蚣、毒蛇为你守夜。早上起床,你已经醒了,但蜈蚣还没醒,树上的毒蛇也还在酣睡。这场景,想一想即使有万贯家财,小偷也不敢来了吧。”虽然男友说得风轻云淡,不过黄豪依然可以想象那里环境的艰苦。即使这样,毕业时,她依然坚定地选择去了云南。
等到了蛮耗之后,当时的环境还是让黄豪大吃一惊。她所在的基建工地在大山深处,每天去工地要来回翻过好几座山,脚磨破了又好,好了又坏,反反复复,直到结痂变成厚皮。不过,因为和爱人在一起,苦难的日子倒也有一丝甜蜜。
有时歇工后,两人会在山前坐一坐,聊一聊生活中的趣事。一天,吴毓鸣闲话家常地对黄豪说:“今年抽空,咱们把婚事办了,你看看可有什么要提前准备的?”黄豪说:“我都无所谓,请两桌饭就好了,把亲朋好友邀到一起聊聊天,吃吃茶。”“就这么简单,我怕委屈你。”黄豪看着吴毓鸣笑了:“不委屈,只要我们把日子过好,就行了。”1972年12月,两人在上海和北京各请了顿饭,便把婚事办了。
1973年年底,吴毓鸣和黄豪夫妻俩有了第一个孩子。此时,他们也从蛮耗调到了云南罗平,在这里开始从事技术工作,后来又到工人大学、子弟大学去教书。1977年,第二个孩子出生。虽然相比在蛮耗,罗平的气候和住宿环境相对要好一些,但生活条件还是很差。两个大人吃差点无所谓,但孩子年幼正在长身体,没有营养怎么能行。实在没办法,黄豪便自己学着养鸡。她跟着村里的农妇大姐们一起,也买了十几只小鸡回来。一开始不会养,鸡总是存活不了太久,看着自己的辛苦钱就这么打了水漂,黄豪很心疼,她便上门拜师,找当地的大姐们求取经验,回来继续养。
两个孩子也有了要做的事,每天从托儿班回来,他们便拿着小桶四处捉虫子回来给鸡吃。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黄豪对他们说:“小鸡吃了虫,便能长大生蛋,生了蛋就能给你们吃,你们吃了鸡蛋就能长高长大。所以今天你们捉的虫,到时候都能变成鸡蛋。”想着虫越多,鸡蛋就越多,两个孩子捉起来可有劲了。终于,等鸡养大了,生了蛋,两个孩子的伙食才有所改善。
组建合唱团,晚年生活乐起来
在云南,吴毓鸣待了17年,黄豪待了15年。1985年,夫妻俩来到安徽省黄山市,从事建筑设计。随后又辗转于铜陵、唐山等地,于1997年回到上海。到了上海后,吴毓鸣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而黄豪则拿到了国家一级建筑师、注册监理师等资质,进了一家建筑设计院。
在外颠簸多年,终于安稳下来,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也开始互相走动起来。2008年,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一致决定成立一个合唱团。11月6日,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西拉任团长。而大家的训练场地,也暂定于交通大学礼堂内,每周六下午训练半天。
最出彩的你们,祖国从未忘记
一年一年练习下来,大家的合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大家都是业余的,但认真起来,丝毫不逊于专业演员。因为唱得好,合唱团开始受邀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和清华大学举办联谊会,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活动。每周,大家排练的时候,就是这些老人最开心的时候,好像是赴一场老友的约会,唱唱歌说说话,晚年的日子一点也不寂寞。
2017年5月,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受邀参加央视的《出彩中国人》节目。当老人们走上台、自我介绍完后,大家忍不住站起来鼓掌致敬。刘西拉说:“我们这一辈人,和祖国一同成长,大家都经历过苦难,现在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主持人一一向观众介绍了这些老人,首席小提琴程不时,87岁,是团里岁数最大的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中国第一架客机的副总设计师,C919大飞机设计顾问组成员;钢琴伴奏陈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利兴将军,一辈子工作在戈壁大漠,隐姓埋名,为祖国付出了一生心血……
有人说:“这些老人都是共和国的脊梁,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向你们致敬。”“老一辈的你们,撑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源:《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