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铺就山区孩子求学路
2021-05-17董以良周良才刘纪新
董以良 周良才 刘纪新
1月8日上午8点半,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心小学六年级76班的学生罗聪(化名)拿上评分表,准时开始校园卫生检查。作为学校少先队的卫生部长,今天检查结束后他还要统计各班分数并进行排名,对于这项工作,他早已轻车熟路。
罗聪另一个身份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家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家庭的贫困并没有体现在这个孩子脸上,在当地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罗聪的求学之路并不坎坷。免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每学年享受500元的生活补助,每天能吃到营养午餐,最令他开心的是本学期被评选为少先队的衛生部长,老师的关爱与同学的信任让他越来越乐观自信。
“教育部门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行业部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责无旁贷。”新邵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碧泉告诉记者,该县近年来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资助政策、开展结对帮扶,帮助了一批批贫困学子,点亮了众多贫困家庭的脱贫希望。
加大投入,让山区孩子上好学
干净漂亮的塑胶篮球场上,小运动员追着球斗志昂扬;安静整洁的图书室里,小书虫如饥似渴地捧书翻阅;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用班班通演示着课本里提到的名胜古迹……这是坪上镇洪溪学校长路教学点一个平常的上午。由于地处贫困乡镇的偏远角落,这个教学点曾因办学条件落后一度面临撤并。
“2016年时,只剩3名学生了。”看着如今重焕生机的新校园,长路教学点教师刘球长感叹,“以前的教学楼是一排土砖修葺的瓦片房,冬天教室透风,只能用塑料袋、蛇皮袋挡窗户,操场就是一块空泥巴地,没几个老师愿意来,家长们纷纷把孩子往外送。”
转机出现在2019年春季学期,在该县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强有力的措施下,投入380万元整体搬迁校址、新建现代化高标准的教学楼。
“一直担心孩子要走十多公里路去外面上学,新学校解决了大难题。”二年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李豪(化名)的奶奶看着校园忍不住夸赞。李豪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是聋哑患者,奶奶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孩子能够就近入学,让她放心不少。目前,长路教学点设有一至二年级,33名家住附近的适龄儿童实现了就近入学的梦想。
“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高度重视学校建设,优先规划设计、优先安排资金、优先组织实施。”记者从新邵县教育局了解到,近5年,新邵县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新建学校11所、公办幼儿园15所,改扩建学校133余所……一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让越来越多贫困山村的孩子受益。
精准资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感谢学校的资助,让我有学上。”说这话时,新邵县谭府乡中学的贫困学生李宁(化名)有些哽咽。2018年暑假,原本计划外出打工的她,得到了校长朱永胜和任课教师关注,他们一次次上门家访,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开展励志教育。为了让李宁彻底安心回校上学,学校还承诺让她免费在学校食堂就餐。
在太芝庙镇中学,今年中考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的罗素(化名)也是通过教育资助顺利完成学业的一员。校长陈掌政介绍,除了基本的教育资助外,学校还为他申请了新邵县教育基金会“育才行动”的助学金、联系爱心人士,这才让他有了奔头。
李宁的返校记和罗素的求学故事,是新邵县通过教育资助进行控辍保学的生动典型。“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异常艰巨的教育资助工作,新邵县教育局借助数据对比、入村入户调查走访等手段,对建档立卡等特殊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实现了零辍学、零掉队的工作目标。”新邵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孙向东告诉记者,5年来,该县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2万人次,资助资金达7.8亿元。
结对帮扶,让乡村教育更有质量
“一开始上课,总是抓不到文重难点,很难让学生真正吃透课本。结对帮扶就是‘及时雨。”大竹完小教师李娜表示。从2018年起,县教育局安排龙溪铺镇实验小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对该校8名新进教师开展结对帮扶,李娜是其中成长最快的一位。
据了解,通过近年来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新邵县全县301所农村学校、1536名教师和近1.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城区名校、名师、爱心志愿者“一对一”帮带,累计培训农村教师近2万人次、送课近1.5万节,越来越多的老师得以精进教学,收获成长。
“做好传帮带,提升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李碧泉告诉记者,“教育扶贫不只是简单的资助与投入,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保障一个也不能少的前提下,发挥教育力量,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