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翻译官张京:再一次凭实力“出圈”
2021-05-17张东亮
张东亮
3月18日,拜登政府上台后的中美高层首次会谈,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出乎外界意料的是,通常只是供媒体拍照的礼节性开场白阶段,竟从几分钟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面对美方超时且无理的指责发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义正词严驳斥了对方10多分钟后,将头转向右侧的外交部长王毅:“你说两句吧。”但王毅指向了杨洁篪左侧的翻译张京。她点点头说:“我先翻译一下吧。”
一般来说,翻译的可承受范围在3分钟之内。面对超极限的挑战,张京贡献了一次教科书式的表现。
其实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张京就凭借清丽的相貌被人认识,而这一次,这名“85后”高级翻译,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可谓当之无愧凭实力“出圈”。
从小立志,选择外交事业
1985年,张京出生在杭州。她从小热爱英语,而且并不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为了找到准确的语感,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张京就开始观看英语电影,并模仿里面的对话。为了支持女儿的爱好,父母也尽最大努力带她出国长见识,还鼓励她和外国人主动交流。
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上初中的时候,张京经常找外教聊天,并积极报名市里举行的英语演讲大赛等,她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
高二毕业时,张京拿到一笔奖学金,她用这笔钱在暑假远赴英国游学了10天。她当时住在当地一名女高中生的家里,两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谈人生观、价值观、中西文化,后来一直有联系。
张京读高三时,每科成绩都十分优秀,老师们认准了她能考上清华北大,但张京早已立志要在外交事业上有所作为。所以她最终放弃了填志愿,而是被直接保送进了对口性强的中国外交学院。
2003年进入外交学院英语系后,张京又在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亚军,在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获得冠军。
2007年张京毕业时,外交部首次对外招收200多名各类翻译,她成为其中一位被录取的优秀应届生。
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后,张京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魔鬼式培训。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小时的听力练习,BBC原版新闻听一遍后立即翻译。上午有90分钟的中译英口译,下午还有观摩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傍晚时分又要给自己“加餐”,和另外两个同事组成小组,翻译平时领导人的讲话,一直练到晚上八九点钟。
她在后来的一次工作分享中说,虽然市场上对翻译的需求非常大,但不可能短时间培养出很多人才。因为做好这一行,需要极为严苛的标准,“外交部翻译室要求翻译信息完整度达到95%,不能丢实质性信息”。
秉持信达雅,传递中国声音
经过了严苛训练后,张京开始接任务,从易到难。此时她才明白,过去的魔鬼训练同现实相比,压力还算非常小的。“在学生时代,压力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真正上场后,是真刀真枪。只有到工作中,才开始认识到在外交部当翻译责任重大。”
2008年之后,翻译室的工作任务又不断加重,每年工作量达到了10%—15%的增长。张京在2014年回母校的讲座中提到,“今年我们英文口译的任务接近3000场,不算出差。翻译室英文口译共42人,常年频繁接任务的大概有20—30人。”也就是说,她们平均每个翻译,一年要完成100到150场口译。
张京渐渐从一名“小白”,成长为外交部长王毅讲话时的翻译人员。翻译大人物的语言,尤其需要小心,绝对不能译错意思,否则甚至会造成外交事故。
但同时,翻译又必须做到信、达、雅,这就要求张京除了具备多年翻译经验以外,还得拥有强大的中英文词汇量、俚语和熟语、古诗词储备等等。这些只能靠勤学苦练,和多年不间断的默默积累。
比如王毅外長在一次对外记者会上,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诗较为生僻,翻译成英文难度很大。但张京还是凭借着强大的诗词储备,把它迅速、精确、优美地翻译好了。这也让外宾见识了她令人惊艳的专业水平。
后来张京成为了随同领导人出访,或出席一些重要新闻发布会的资深翻译。出现在各国镜头前的她,翻译精准而流利,妆容优雅大气,给人一种端庄、知性、自信的东方美感。
2011年,张京第一次给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做翻译,场合是某国大使递交国书。整个会见过程长达几十分钟,外国人话音刚落,她的口译内容就脱口而出。
此后,张京又多次负责彭丽媛的翻译工作。而彭丽媛在单次出国访问中,就常常要参加二三十场活动,作为随身翻译的张京,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参加工作5年后,张京成为了翻译司培训处副处长。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口笔译任务时,已是如鱼得水。她对那些新手同事们分享经验说:“只有忘掉自我,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翻译状态,才可以做到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场面,都能波澜不惊。”
张京第一次广为人知,是在2013年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会一次议上。当时身穿黑色职业装的她,留着齐肩长短发,神情专注,表情冷峻,吸引了现场不少镜头,并迅速走红网络,被称为“两会最美女翻译”。
当时,很多网友找到其社交媒体关注她。张京就把自己以前注册过的社交账号全部清空了。她认为自己是外交人员,代表着国家形象,不想让外部的关注打扰到工作和私生活。
不卑不亢,端正大国姿态
在3月18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双方的交流充满火药味。
杨洁篪一气呵成的驳斥精彩至极,但不少翻译界人士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杨洁篪那段长达16分26秒的讲话中,张京分别在7分08秒以及讲话接近尾声时,望了一眼杨洁篪。
“This i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这对翻译是个考验)。”杨洁篪冲张京笑了,因为他刚才那段驳斥不仅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而且有大量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表述。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应付了一句:“应该给翻译加薪。”
却见张京抿嘴一笑,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畏难情绪。她的出色表现,不仅令对方和全场的中外记者暗暗赞叹,也在无意中“碾压”了美方那位紫头发的中文翻译。国内外网友评论,紫发翻译不仅没有准确传递美方信息,甚至还“夹带私货”。
例如,布林肯的一段原文表述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有助于各国和平解决分歧,有效地协调多边努力,并确保每个人都在遵循相同规则的情况下参与全球贸易。”
但紫发翻译却强行加入了“这个世界也是非常同意这样的一种做法”,而且对布林肯提到的“global commerce(全球贸易)”只字未提。这无疑是为本就紧张的对话现场火上浇油,强化了意识形态对立。
而中方的驳斥虽然让现场气氛一度陷入紧张,但张京与杨洁篪和布林肯互动的小插曲,却在整场对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那场激烈交锋中,中美双方的一个缓和契机。
会议结束后,国内外网友纷纷为张京点赞。“凭实力出圈!”“气场满分!”这次,她收获的不再只是外表上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