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的蝶变
2021-05-17余静寒周天
余静寒 周天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像这样分量的集体荣誉,全国仅有十个。
当天,李凯作为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代表三河村上台领奖。“总书记您好,您让三河村的乡亲们脱贫了,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非常想念您,他们托我向您再道一声‘卡莎莎(谢谢)。您为全国千千万万贫困群众奔走劳累,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孜莫格尼(吉祥如意)。”李凯告诉廉政瞭望记者,这是他在领奖时对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听到“三河村”时,对李凯说:“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接着,含笑回应了一句“卡莎莎”。
如今,三河村的村民们都还清晰地记得,2018年2月11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看望慰问全村群众,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3年过去,三河村已经全面脱贫,每个人都更加憧憬美好的未来。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贫困户吉好也求一家住上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洛古有格如今成为了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着村民把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投身三河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吴利梅老师十余年如一日,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知識改变命运”的力量……
“致富不是梦”
如今从西昌到昭觉三河村,驾车只需一个半小时,沿途的公路修得平坦而宽阔。就在3年前,海拔2500多米的三河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家家户户住着低矮的土坯房。在这个不到1700人的村子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789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6.47%。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贫困户吉好也求的家里看望慰问。那时候,吉好也求一家的居住环境十分逼仄,吃饭、洗衣、睡觉都在一间屋子里,房顶铺着彩色塑料布以挡风避雨,院墙上遍布着一道道裂缝。
“当时我非常激动,平时都是在电视里才能看到,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我家。”吉好也求一边向记者展示他如今宽敞的住房,一边回忆起在旧屋里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总书记还关心我们吃得怎么样、穿得暖不暖、有没有水电用。”
2019年2月,根据三河村易地搬迁工作安排,吉好也求一家和其他村民都搬进了新房。昭觉县纪委监委为确保各类惠民政策落实到村民手里,自2019年始,对三河乡开展了两轮明目行动,针对安全住房建设,“五件套”的发放等进行督察。吉好也求的新家总面积100平方米,客厅的墙上,除了吉好也求一家当年与总书记在旧屋的合影,还有搬迁当日一家七口在新房前的合照,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正如那天灿烂的阳光一样。
搬家前,种地是吉好也求一家唯一的收入来源,种的是土豆、玉米、荞麦“老三样”。因为交通不便,庄稼有了收成却没有销路。搬家后,看到公路修到家门口,吉好也求萌生了新的致富念头。
2019年,吉好也求将一间偏房利用起来,开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当地干部帮吉好也求算了一笔账:三河村正在发展冬桃产业,他看守桃林一年收入6000元;在林场做护林员(公益性扶贫岗位)一个月收入700元;去年卖了2头西门塔尔牛,收入3.2万元……加上小卖部的经营和平时打打零工,吉好也求一家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余元。3年前,他家年人均纯收入尚不足2000元。
跟吉好也求一样,致富对洛古有格而言,也曾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洛古有格2006年考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气自动化,是三河村当年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他在重庆一家国企短暂工作后又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家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依然坚持。
最初,洛古有格四处借款,筹到30万元启动资金养起了乌金猪。创业初期,洛古有格因缺资金,愁得几个月瘦了30斤。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洛古有格有了资金补助,贷款也更便捷。因为成功带领乡亲们增收,洛古有格在2017年被选举为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来三河村的时候,洛古有格还在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思路。“得到总书记的肯定,我更加有信心和干劲了!”这些年,洛古有格尝试养过猪、牛、羊等各类家畜,最终发现养牛的利润最高。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洛古有格的养殖场经过升级改造,已经能够容纳200多头牛。
如今,洛古有格的“公司+合作社” 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有168户村民参与养殖合作社,其中有68户贫困户。“我的目标是每家每户都能养20头牛。”洛古有格说,接下来自己将同当地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开展合作,探索食品加工致富道路,让老百姓日子更火红。
李凯介绍,在党的领导和帮扶下,三河村的村民们都像吉好也求、洛古有格一样过上了幸福生活。2020年,三河村全村脱贫摘帽,村里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17年的3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245元。
“一个都不能少”
来到凉山之前,李凯是西南石油大学的一名辅导员。2018年,李凯主动向组织申请去基层扶贫。李凯还记得,自己在昭觉县力史以等村任“四治”专员期间,村里经常断电,但在寒冷的冬夜里,村支书还揣着鸡蛋来看他。“那时候我就想,工作要更加尽心尽力,才能不辜负乡亲们的恩情。”
半年后,力史以等村顺利脱贫摘帽,李凯又被借调到昭觉县教科局工作。工作中,他了解到,过去贫困地区的教育观念很落后。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很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宁可让子女外出打工也不愿供其读书。
2020年2月,李凯来到三河村担任第一书记。“我明显感觉到,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三河村村民的观念更开放和进步了。”他介绍道,三河村已经走出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还把“兴教育”写进了村训。在教育扶贫的路上,三河村坚持“一个都不能少”。
“总书记来的时候特意叮嘱我,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吉好也求说,家里有5个孩子,大女儿16岁就去了外地打工。后来,在当地干部和家里人的劝说下,大女儿回到了家乡,现就读于西昌民族中学。吉好也求另外4个孩子也都在西昌和昭觉县城上学。“平时不操心,他们学习都不错。”望着墙上张贴的一排排奖状,吉好也求喜笑颜开。
當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慰问时,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给习近平总书记唱了一首歌《国旗国旗真美丽》。那时,吉好有果10岁,在三岔河镇中心校读二年级。教她唱这首歌的,是她的语文老师吴利梅。
48岁的吴利梅是资阳人,在中心校任教已有15年。她选择来到三岔河镇,最初是认为在基层更能实现价值:“说实话,比我优秀的老师不愿意留在这里。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乡村教育有一种执着。” 2012年,吴利梅也曾考虑换个环境,结果去西昌一所小学待了几个月,又回来了,“这里的老百姓和学生更加真诚善良。”
中心校校长首惹拉格介绍,目前,该校共有195名学生和9名在岗教师。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经县政府统一安排,从2020年开始,中心校只接收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学生将前往镇上的小学继续学业。三年级结束后,会举行升学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到昭觉县城的万达小学和民族小学读书。
这些年,吴利梅亲眼见证了三岔河镇教育的变化。“我才来这里教书的时候,学生都没有人管,家长觉得读不读无所谓,老师也觉得教不教无所谓。”吴利梅说,自己一心想证明,只要用心教学,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在这里,语言曾是教学工作的障碍,很多孩子一年级前不会说汉语。为了帮助彝区、涉藏地区农村学前幼儿学好普通话,为接受义务教育打好基础,凉山州于2015年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如今,包括三河村在内的三岔河镇各个村落都设有幼儿教学点,每班配备2名学前教育辅导员,以保障农村3-6周岁学前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吴利梅深知彝区基层的学生基础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她坚持因材施教。她将积累的经验浓缩为一句话:“教不会就反复教,要持之以恒地教,谁都不是一教就会的。”吴利梅认为,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孩子们最缺的就是关注和鼓励,因此,她教学时尤其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激励。
前两年,吴利梅的班上来了个“捣蛋鬼”——罗及惹。他没上过学前班,入学考试时数学得了8分,语文5分。他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平日家里无人管教。看到罗及惹成绩差又好动,没有学生愿意与他同桌,吴利梅很着急。
面对这样的孩子,吴利梅采取了玩笑式的“吓唬”和正面鼓励的办法。“要再没人愿意跟你一起坐,就只有垃圾桶给你坐啦!”这样一讲,罗及惹意识到了没有同伴的孤单,开始变得听话懂事起来,与同学也更好相处了。每当罗及惹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吴利梅还会奖他一个本子或一支笔,以激励他继续努力学习。最终,罗及惹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升入昭觉县民族小学继续学习。
不仅是学生,家长们的变化也十分明显。首惹拉格介绍,随着凉山州“控辍保学”工作的推进,家长们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有条件的家长还会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今年开学,三岔河镇中心校适龄人口的辍学率为零,入学率达到100%。
驱“鬼”除“魔”树新风
迎着阳光,走在三河村平整的石板小路上,记者能明显感到,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2018年2月,习近平来到凉山考察时,一名彝族村民告诉他,以前她生病,总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鬼”就是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搞好个人和家庭卫生,就会少生病。
听了村民的讲述,习近平接过话来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近年来,凉山州各级党政机关在下大决心解决贫困群众住房、教育、增收等现实困难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着力倡导文明新风。李凯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村民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三河村的乡村干部、工作队员自带洗衣粉、水盆、扫把、抹布,轮流到各贫困户家中帮助洗衣服、被套、打扫卫生。“时间一久,再懒散的村民,脸上也挂不住,纷纷加入到讲卫生的行列中。”
此外,村妇联正大力推行“积分制”,在村中开设“里鲁博超市”,村民们可凭在树新风活动中获得的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在彝语中,“里鲁博”意为“树新风”。
三河村的风俗习惯,正经历着一场嬗变。李凯说,过去村里有一些陋俗,比如父母给孩子订“娃娃亲”,收取高价彩礼。另外,彝族村民崇尚薄养厚葬,办丧事时要杀几十头牛,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现在,这些现象都通过村规民约得到了遏制。
李凯认为,感恩教育在三河村的脱贫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宣传到每一户农户,让老百姓清楚地知道自己享受了国家哪些扶持。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老百姓能真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要让老百姓常怀感恩之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李凯谈到,这些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使得党的威望更高。今年2月9日,在三河村支部委员会的主题党日活动上,群众洛古有伍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之情。洛古有伍身体不好,在村里养羊,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前两年,在县领导和乡镇干部的帮助下,他从农业农村局申请到20万元蓄圈资金。现在,洛古有伍养了200多只羊,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今年年初,他卖了近30只羊,收入近10万元。他表示,自己真心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帮助更多困难家庭走出困境,正如党帮助自己一样。
脱贫之后,老百姓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李凯说,推进乡村振兴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我们结合三河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李凯介绍,短期内,将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中期,将发展特色种植;长期来看,要运用好三河村的资源禀赋,把旧址、新村、村史馆结合,打造一条红色教育游路线。
今年1月,三岔河乡被撤销,与另外两个乡合并为三岔河镇。在昭觉县常务副县长范洪春看来,“撤乡建镇”意味着基层包括行政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有利于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群众致富。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和乡亲们一道感恩奋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对三河村的未来,李凯信心十足,乡亲们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