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街派出所: 警民同心 其利断金
2021-05-17苏婕韩健马榕
苏婕 韩健 马榕
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区分局新华街派出所的三楼会议室,一抬头便能看到一块格外醒目的牌匾——“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每每走到这里,所长马建平都会下意识驻足片刻:这是全所几代公安民警和辖区群众相知相伴、携手共进取得的成绩。
新华街派出所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新民街派出所,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派出所之一,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辖区面积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余户、4.7万余人,坐拥有着“宁夏第一商业街”之称的银川市商业贸易中心新华街,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密集,老旧小区与商业综合体交融共生。63年来,新华街派出所一代代民警、辅警与辖区群众,重复着一句口头禅:“警民同心、其利断金。”共同守护着这里的传统与现代、平安与和谐。
2019年11月28日,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新华街派出所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一个被公安部命名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2020年以来,新华街派出所紧紧抓住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的有利契机,继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弘扬“东莱精神”,始终锚定“锻造一流警队、干出一流业绩、打造一流品牌”总目标,以全面建设社区警务队、“兴庆义警”为抓手,不断构建覆盖全辖区的基础管控网、基础综治网、基础服务网,把治理蕴于服务中,切实用服务促治理,和辖区群众手挽手,奋力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造“初心工作室”
搭建警民“连心桥”
新华街派出所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警摆在首位,打造“初心工作室”“枫桥精神在新华”、初心使命墙、初心大讲堂、“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誉展示墙、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七块阵地,结合“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的持续深入,提升“三会一课”质效,擦亮“马警官大讲堂”品牌,推动晨会夜读,打造具有新华特色的党建基地、党员民警之家。
2020年7月1日,“初心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党支部决定每月第一周的周一上午在“初心工作室”为当月过政治生日的党员举办庆祝仪式,由支部书记马建平和全体支部成员以及当天过政治生日的王宁重温入党誓词。
在“初心工作室”的政治生日仪式上,身为支部副书记,曾经干了19年刑警的教导员王宁回顾了自己的入党故事,激动地说:“我这一生,前半辈子打击刑事犯罪,后半辈子为民服务,始终离不开的是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我将继续坚守一位老党员的初心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带着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同时,围绕“党建引领、专群结合”的思路,新华街派出所还致力于把“初心工作室”打造成警民协作的“连心桥”,与辖区富华社区和长信社区共同开展联合党建活动,举办警民通气会、恳谈会,邀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志愿者走进警营,通报治安警情、社区警务工作,宣传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方法,共商辖区安全事务,为警民共建、推动“平安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党建引领聚力量
疫情防控注動能
新华街派出所聚焦“党政动手、专群结合”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要义,立足辖区实际,紧密依靠社区党组织,创新“一警格一支部”的模式,在辖区建立了20个警格党支部,由社区民警任党支部副书记,参与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
结合“千警进万家”、爱民实践“七进五民”活动,警格党支部建立定期入户走访制度,社区民警与社区网格员对辖区居民每天定量入户、定时走访,将社区基层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把“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警务实战的第一线。
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新华街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与社区网格员、老党员、志愿者等综治力量一起坚守疫情防控检查站、封控点、医学留观点,建立党员先锋队,值守、消杀、护送、协助救治,急难险重党员先上。通过开展“大排查、大起底”“爱民拥警、警兴民庆”等专项行动,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36起,化解率达到100%。
调解中心解“疙瘩”
化解群众烦心事
2020年,新华街派出所聚焦让群众闹心、烦心的小矛盾、小纠纷,在“三点一中心”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打造“融”调解中心。
在“团队合调”上下好“先手棋”。在社区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社区、街道党组织副书记的职能作用,落实分局党委“1+3+N”党建引领的专群联动工作机制,联合辖区44名社区网格员,组建和谐家园“共建团队”,按照“1名民警+1名辅警+N名团队力量”的方式组成网格化小组,构建起“民警主导、团队协同、部门参与、社会共治”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量。
在“警社联调”机制上打好攻坚战。突破部门壁垒、逾越信息鸿沟,新华街派出所联合长信、富华社区,在辖区成立警务综治中心,由社区民警、楼院长、社区干部等联合入驻,将现场或单支力量无法调解的复杂矛盾纠纷一律移交综治中心化解。同时,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色分级”调处机制。将排查到的矛盾纠纷分成“红、黄、蓝”三级,蓝色级别纠纷由社区民警调解,黄色级别纠纷由所领导组织调解,红色级别纠纷启动联调机制调解,确保专业力量解决专业问题,提高警务工作资源利用率和实战效能。
8月4日,早上9点,新华街派出所“融”调解中心。正准备参加晨会的社区民警马榕还没坐稳,就接到了辖区住户王女士打来的求助电话。
原来,王女士和80多岁的父母住在长信春天小区,小区附近的南塘公园常年有人跳广场舞,每天从早上7点多跳到晚上10点多,由于广播音量较大,吵得两位老人和周围邻居难以忍受,居民们之前曾多次找到广场舞领舞的李女士沟通未果,导致矛盾越积越深。这不,为了尽快解决此事,王女士代表小区居民找到社区民警,寻求帮助。
一边是跳广场舞健身的群众,一边是寻求安静生活的居民,怎么办?
马榕决定到现场去看看。赶到现场时,广场舞还没有结束。“当时,有几位大妈正在跳舞,声音确实比较大,我在小区里都能听见。”马榕过去找到了领舞的李女士,但沟通中李女士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第一次调解,马榕就出师不利。
困难面前,马榕可没有那么容易认输,她决定启动“警社联调”机制。马榕找到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牵头,携手文教局、司法所,联合长信和双城门社区,组织南塘公园附近小区居民与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召开协调会议。民警给大家搬法条、明后果,文教局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以身边的案例为双方讲和谐,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也参与到调解中。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主动表示,会把跳舞的地点再往公园里挪一挪,远离居民小区,并降低舞曲音量。双方就此达成和解,“噪音扰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今,在新华街办事处的支持下,新华街派出所还积极发起、参与和配合相关部门组建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1个,辖区现有专职人民调解员5人,调解志愿者10人,法律顾问5人,为实现“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专业队伍。
2020年以来,新华街派出所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536起,化解率达到了100%,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队伍管理抓“关键”
连续10年零违纪
杭晓凯是2020年进所的新警,第一天来所里报到的情景让他记忆犹新:“教导员王宁指着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的牌子和我说,新华街派出所已经10年没有违法违纪的情况发生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华人,就要牢记自己的入警初心,容不得半点的懈怠和放松!”
看着这块金色的牌子,杭晓凯说,自己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但也深感骄傲:“入警的第一颗扣子,在这里系,是对了。”
近年来,新华街派出所不断摸索,逐渐总结出了队伍管理“360”模式,即三个同步、六个引领、零距离服务。“三个同步”就是:党建工作和派出所业务工作同步谋划、党员发展和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党建文化和警营文化同步建设;“六个引领”就是:坚持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关怀引领、示范引领、品牌引领;“零距离服务”就是社区民警做好服务工作,为新华街派出所全面发展涵养内力。从源头上全方位挤压问题产生空间,促进了队伍的良性发展。
谈起所务会,民警、辅警都有一个感受,就是:“刺激!”每次开会,不管是什么议题,每一名所领导、民警都要发言、汇报、表态。刚开始,大家都不适应,觉得不好意思或有心理压力,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同事之间互听报告、互相借鉴,大家都能在会上找出和同事的差距,慢慢形成了“比学赶超”、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同时,所支部围绕民警衣食住行等切身问题,制定五项保障制度,把党内关怀和从优待警落实在民警“心坎上”。
2021年2月份,民警孙永才的父亲突发重病。所支部班子得知情况,研究决定在当天上午组织全所民警、辅警捐款,并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及时送上组织的关怀和同事们的问候,让其感受到来自警营家庭的温暖。也正是因为此举,一度因家庭状况心绪不稳的孙永才就此下定决心,要努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户籍服务全天候
便民服务“不打烊”
新华街派出所探索实施“三个一”服务工作模式,推行容缺受理、自助办证、“一个窗口”通办等便民举措,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
2020年,派出所全面升级改造了综合服务大厅,合理设置服务区、等候区、自助区等区域,开辟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立党员民警“先锋岗”,公布监督投诉电话,随時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推行“一张清单”快办。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在执行好户籍管理“1+6”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全天候”户籍服务,探索施行延时、错时、预约和上门服务,释放“温情服务”品牌效应,在“便民利民”中提升服务水平。
“真没想到,休息日还能办理身份证,太感谢民警了!”2021年2月21日上午,春节“小长假”过后的第一个休息日,兴庆区公安分局新华街派出所户籍室,市民张先生一边往出走,一边嘴里还不住地感慨民警周日帮助其补办了身份证,提供了周到服务。
刚刚送走张先生,户籍室电话铃声响起。“周末也能办理户籍业务?”当听到电话里一位咨询群众的疑惑时,新华街派出所户籍民警刘志敏爽快地回答:“可以,您过来吧,我在户籍室等您!”原来,打电话来的群众姓王,年前从外地来银出差,路上不慎丢失了身份证件。这不,事情办完着急回家的王女士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新华街派出所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而且周末也可以办理户籍业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咨询。按照民警提醒,带齐所需证件的王女士匆匆赶到派出所。刘志敏把王女士带到操作台,登记信息、拍摄照片、整理资料……不到20分钟,身份证办理流程全部完成,大大缩短了王女士等待取证的时间。
公安窗口365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开展以来,新华街派出所聚焦服务便利化,加强改革创新,通过多渠道功能互补,实现多种方式办理,为群众提供不打烊“随时办”服务。仅2021年2月,就累计受理二代身份证业务115人次,现场制发临时身份证53张,解答群众咨询270余人次,为辖区群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窗口服务。
抓住改革新契机
启动工作新“引擎”
2020年以来,新华街派出所紧抓宁夏公安机关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的有利契机,在“一室两队”警务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探索“一室三队”警务模式,继续做强综合指挥室、做专打击办案和治安巡逻队、做实社区警务队。支部研究,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社区工作经历、群众工作经验等因素,配备8名专职化社区民警负责辖区的8个社区,每名社区民警确保2名警务专干协助工作。同时,积极与社区协调,在有条件的社区,配备部分综治力量,建立了以社区民警为核心的社区警务队,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服务。
2020年10月的一天,在新华街派出所拾城塾警务室的门口,有一位穿红色上衣的老人一直在徘徊。
巡逻途经此处的义警陈平看到后,上前询问,并把老人带进警务室。
社区民警马榕了解到,这位老人姓马,住在北京,今年已经快70岁了,这次来银川就是要找寻自己20世纪50年代支宁来的叔叔。她是根据叔叔80年代初给自己的父母所邮寄信函上的地址找到这里的。但是,4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地址早已物是人非。这不,路过书苑巷,看到有个“拾城塾警务室”,心有不甘的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希望能通过公安机关的帮助,找寻到她的亲人。
了解情况后,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社区民警马榕和户籍民警刘志敏立即着手查询。通过查找,虽然发现老人的叔叔已经去世。但民警并没有气馁,而是从老人叔叔的孩子入手,帮助老人寻亲。终于,在民警的坚持和帮助下,老人成功与叔叔的十余名亲人见面,圆了心愿。
警务机制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让警力得以释放,社区民警回归基层基础、主责主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钻研社区警务工作,提升服务群众水平,真正把警务机制改革的红利释放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