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不尘

2021-05-17路来森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菩提树菩提佛祖

路来森

“心不尘”,即心不染尘也。

然,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想“心不染尘”,难。不过,追求,是永恒的,特别是对于崇高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坛经》记载了神秀与慧能,在五祖面前对偈的故事。

五祖把门人弟子叫到面前,让他们各写一偈,以观其“性”。众弟子写过,五祖唤神秀作偈,神秀就偷偷在墙上写下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轮到慧能,慧能本是砍柴出身,不识字,于是,就托人写出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技高一筹,所以,后来五祖就将其衣钵传给了慧能,成就了禅宗史上金身不腐的“六祖慧能”法师。

对于这两个“偈子”的理解,甚难,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些解读,甚至到了“玄而又玄”的地步,正应了那句话:“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反而越不明白了。”

其实,理解这两个“偈子”,“菩提”二字,至关重要。菩提,本指菩提树,因佛祖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所以,菩提后来就有了“觉醒、觉悟、觉道”的含义。既然菩提就是“觉道”了,那么,菩提也就不是一棵具体的树了,所以慧能才说“菩提本无树”;既然已经“觉道”了,自然也就心地澄澈明净了,又何谈什么“明镜台”呢?除了“觉道”之外,心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事物”,因此,也就不会“惹尘埃”了。

概而括之,慧能的偈子,给人的本质启示,就是“心自净”。 “心自净”,自然也就“不染尘”了。

“心自净”,大概生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生“心自净”,近似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另一种“心自净”,则如佛祖修身成佛,是通过“修身”而成的。

第一种情况,天生“心自净”,不是决然没有,而是少之又少,因此,有些悬乎。第二种情况,才更具有普遍性;不过,对于常人来说,佛祖修身而成的“心自净”,有些因果倒置;我们的“心不染尘”,不就是为了修身吗?

所以说,我们,似乎更欣赏和赞成神秀的观点,那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明万历小铜镜,镜铭曰:“尔象斯团,尔质斯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影我之形,印我之心。我心不尘,与尔同明。”

在镌铭者眼中,一面小铜镜:形象是“圓”的,本质是“清”的,而且像日月那样,永恒升起;它不仅照下一个人的形象,还能映照一个人的心灵;它似乎时时刻刻在告诫临镜者,要心不染尘,心灵像一面镜子那样明亮。

可见,古人修身,时时事事,取譬虽小,其意昭昭:与“镜”同明,心如明镜,心不染尘;“镜”要常常擦拭,“心”若要不染尘,亦须常擦拭也。

常擦拭,就是神秀的“勤拂拭”。

常擦拭,方法多多,诸如,通过观察、通过读书学习、通过借鉴等等。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自我反思”,即古人所云的“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即对应了神秀的“时时”,“反思”不是一时的,不是一曝十寒的,而是经常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成功和不足,然后,再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如此,庶几乎“心不染尘”也。

道理很简单,可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做到?故尔,践行,才永远是第一位的。

(编辑  余从)

猜你喜欢

菩提树菩提佛祖
菩提树下,静看花开花落
惊蛰
菩 提
老鼠的心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菩提树下
一鸣的诗
菩提之心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