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官威”

2021-05-17张英

杂文选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威信百姓权力

张英

“官威”,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作“气场”。

在古代,官者必须建立“官威”官仪,所以官员出行,有四人抬轿、六人抬轿、八人抬轿之别;出行之前,需要“净街”,鸣锣开道,差役举牌,“肃静回避”,以显示威仪;民众见到官员,先要磕头称呼一声“官老爷”。到了现代,虽说没有大轿出行、差役举牌了,但有时候我们还是能看到“官威”之余威犹在。

前段时间,“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事件闹出了不小的动静,随后,一名女业主因在微信群里骂了一声“草包支书”,就被跨市铐走并行拘。这两件事惹得舆论沸腾,之所以令人惊讶,不仅在于公权力的滥用之随意,还有部分官员的狭隘心胸和嚣张态度,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官员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理清自己的权力边界。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里面说到的其实都是“边界”问题。古往今来,为官者固然需要服人立威,但服人立威的边界在于“严于律己”,在于“两袖清风”“德才兼备”,显然,“克己”方能立威,而非掌掴下属、非法拘禁民众。曾几何时,评价一个领导干部,说他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是一种褒奖,然而在如今,“官威”一词却大多包含贬义,究其原因,就在于某些官员错误地理解了“官威”。

还记得落马官员武威市委原书记火某贵,据媒体报道,火某贵多次动手打人,传播最广的就有两次:一次是因为奠基时铁锹头掉了,他当场举着铁锹柄追着负责干部打;另一次则是因为误会某位秘书长下电梯时抢行,一脚把人家踹倒,后者门牙都摔掉了。海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谭某,多次因为与下属意见不合,先怒斥对方,接着便是一记耳光,谭某还曾扬扬自得地声称,当时出手扇耳光,是看这名下属还算可造之材,与自己关系也较为亲近。如此“官威”,令人不寒而栗,也由此可见,这些落马官员究竟如何看待“官威”,他们大概觉得,耍威风是表明自己工作有魄力。以上种种表现形态各异,“官威”尽显,然而最终他们受惩的受惩,入狱的入狱,都是“威”的结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威”不是不可以有,而是看什么样的“官威”。“官威”的立身之本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秉持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理念,怜恤芸芸百姓、知晓民间疾苦。这是否很难做到呢?并不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官威”,说到底是能力和胸怀,若无胸怀,则易对权力无敬畏之心、对百姓无同情之心,终将挟权自大,以权力压人。

领导权威由权力始,但确立于威信的产生。中国古代就有“公生明,廉生威”,这种由职务权威(即权力)和信任权威(即威信)而產生的“官威”,才能让百姓认同和信服,所谓不怒自威。掌掴下属、非法拘禁百姓,威则威矣,但这种“官本位”思想催生的“官威”,只不过是某些官员阶层特权化所滋生的畸形现象,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官威”以及由此导致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面临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也面临着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新时代,要求党的干部走群众路线。“官威”用得好不好,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能否跟上时代步伐。“官威”不是色厉内荏的派头,新时代需要的“官威”,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因勤政爱民所孕育的声望和威望。秉持敬民亲民爱民为民之心,砍掉官腔、官架、官派,践行责任、担当、务实,那么“官威”自然来。

【原载《时代邮刊·上半月》】

插图 / 官威 / 佚 名

猜你喜欢

威信百姓权力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神回复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微信vs威信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