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中珍品话牛年

2021-05-17天禧

检察风云 2021年6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礼器童子

天禧

清 任熊《甯戚饭牛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农历的辛丑牛年,上海博物馆新近的一场名为“卓荦迎新”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分别是庄重大气的青铜牛形觥、充满乡野之趣的农田耕作图和童子牧牛玉雕。这几件藏品分布在整个上海博物馆内,需要大家在各馆之中寻觅它们的踪迹。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也反映着中国的有关牛事的主题:祭祀与农耕文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有关“牛”的珍品器物。

青铜馆的凤纹牺觥

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用于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早期铁器时代,这时青铜器的铸造仍在继续发展。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青铜器种类的繁多,纹饰的精美,铸造技术的完美是古人创造能力的光辉体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极其灿烂的文化遗存。中国边远地区,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造型和鲜明地方风格的青铜器,这是了解古代中国各族的文化面貌和相互交融的珍贵遗物。众多的青铜器,显示了边远各族铸造青铜的成就。

可以说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时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铭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点特点。因为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具有很高的水平,中国青铜手工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高水平。

代表藏品:商代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的青铜馆的凤纹牺觥。整器为一头牛的造型,牛在商周时期是最隆重的祭祀牺牲。牛首、牛背作盖,牛背上立有一虎为盖钮。牛的颈部作短流口,腹部浑圆,腹下部有四个小乳突,尾部垂有尖短尾,四个壮实的蹄足后部有突起并列的小趾。这些生动的细节反映了古代工匠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青铜觥是用于盛酒的礼器。

玉器馆的玉童子牧牛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利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也被用于避邪殓葬。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道德化。

明“丁丑进士”白文木印 上海博物馆藏

明 “丁丑進士”白文石印 上海博物馆藏

元明清玉器的工巧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而诞生的,琢玉业规模不断扩大,玉器承宋以来商品化方向加速发展。皇家贵族用玉范围甚广,日用、佩饰、陈设、文玩等各种玉器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广泛,富商、文人各阶层都普遍收藏玉器。元明清三代玉器风格不尽相同,元代琢玉朴素,但善多层透雕技术,于简素中见清丽;明代浑厚刚劲,好仿古式玉器;清代大多流于繁复巧工。

代表作品:玉童子牧牛,玉质是青白玉质,局部有糖色,圆雕。年代为20世纪初期。主体为一卧牛,牛背有一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隋唐以降,玉器转向生活化、玩赏化,艺术陈设品应运而生。至明清,富贵人家无不摆放玉质陈设以彰显文化品位,又以玉质人物、动物、山子等较为常见。童子牧牛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兼具乡野之乐,一派天真,至今仍广受青睐。

瓷器馆的耕织图碗

宋代开始,景德镇窑以烧造青白瓷驰名海内。元代大批成熟青花瓷的制作使得景德镇地位迅速上升。明初,专门为皇家烧瓷的御器厂在此兴建并长期烧造,制作了无数精美产品,当地官、民窑在传统烧造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因而名品迭出,到了清代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

牛在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不仅是生产资料,还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如立春节气的重要习俗“打春牛”就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一件清朝康熙(1662—1722)景德镇窑的五彩耕织图碗(上海博物馆藏),便反映出这样的文化符号。这只五彩耕织图碗,虽然说是以五彩命名,但其实这只碗上并不只有五种颜色,所以这里的五是个虚数。

五彩耕织图碗的绘画最有特点的是在碗心绘有牧童骑牛图,图中牧童的斗笠高高抛起,充满童趣;外壁绘农夫驱使水牛耖田的场景。该绘画图像来源于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一侧又以金彩书写南宋楼璹(1090—1162)的《耖》诗一首。此画是在康熙南巡的时候,江南人士呈给康熙观看的,康熙看完之后带回宫中就命宫中的画师焦秉真进行了再次创作,不过此碗中的图案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图式风貌。“耖(chào)”是土地经过耕、耙之后的下一道工序,作用是进一步破碎土块,使水田平整、土肥相融。画面中农夫所持的带有列齿的农具也叫作耖。现代南方耕作中还会用到此物,非常形象真实。

20世纪初 玉童子牧牛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晚期 凤纹牺觥 上海博物馆藏

印章与绘画中的牛

中国印章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印章的功能进一步扩大,作为个人的凭证和官署、整吏执政的权力象征而广泛使用。从14世纪的明代开始,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丽、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

在五百多年前明代的正德十二年(1517),同样是一个丑年,来自松江府的朱豹高中进士,请人刻下了两方“丁丑进士”同文印,以纪念这一人生中的大事。印章馆中的一方明代“丁丑进士”白文木印是1969年在上海黄浦区丽园路明代朱氏家族墓出土的。同出的印章有九印。印章主人姓朱(1481—1533),字子文,曾任福州知府,政绩卓著。明代,以朱豹、朱察卿父子为代表的朱氏家族是上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望族。朱豹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即“丁丑”)登进士,为此他请人刻了一木一石两方“丁丑进士”同文印以作纪念。这两印印钮造型饱满,工艺高超,一方为黄杨木材,另一方为青田石料,印钮雕刻与印文篆刻都十分讲究;印文皆为白文,风格相近,使用牙木雕中直刀深雕细剔的传统工艺,可视为明代匠人精工妙手的代表作。

绘画馆中的一幅《甯戚饭牛图页》是清朝任熊所绘册页之一。任熊(1823—1857),字渭长,一字湘浦,号不舍,浙江萧山人,寓居苏州、上海,卖画为生。绘画天才高,各种画科无一不精,画法主要学陈洪绶,并融合其他流派。此页所绘为《吕氏春秋》中“甯戚饭牛”的典故。任熊以笔墨勾勒造型,然后加以渲染、设色,结合了人物、山水、动物各科画艺,又不失文人画的雅趣。

细细看来分布于绘画馆、印章馆、玉器馆中的牛年生肖文物,各有各的妙趣所在,历史上有关牛的图腾、祭品、农耕和交通工具等,也赋予了牛身上勤勉、本分、力量、隐逸的丰富内涵,给每个人温暖向上的力量。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礼器童子
谁的节日到了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熊童子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山童子和一串红
论新泰周家庄遗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墓的等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