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历史的几个角度

2021-05-17张学兵

中华魂 2021年5期
关键词:脉络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张学兵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经验和智慧能够通过文字、文化和制度等形式,不断或间断地世代传习、发扬,因而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顾历史。由于时空、组织、制度和问题背景等的不同,回顾历史的角度、方式和目的,也会迥异其趣。

无论个人、群体,还是组织,在应对重大问题时,经常不约而同会有一个思考的角度:先辈、前人怎么处理同类问题的?比如,2020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陆续出现一些文章,回顾历史上应对重大疫情的做法和经验。文章写得不一定周全和切用,但“问计”于历史的思维习惯,却是明显的。这种直接借鉴前人经验的历史回顾法,司空见惯,这里不多作铺陈,而是着重说说另外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历史经验作为思想资源,推动当下的重大变革。历史上经常出现一种现象,一种实践形态、组织形式、治理方案被更替、否定或者搁置,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后来的某个历史关头,却又被重新拿起,作为针砭时弊、推动变革的思想武器。比如,明清鼎革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纷纷倡言西周时期的“封建”“井田”等制度,试图提供一种方案,从而解决皇权专制的弊端,改善民生困苦状况。在这里,被更替了的先秦的某些组织和制度形态,成为了当下的一种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956年,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没有持续下去,出现了近2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及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论十大关系》正式发表,八大的重大政治论断和路线得到重申。《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关于经济权限划分、产业比例配置等设想,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并融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

还有一种是把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某种精神价值,上升为带有普遍性的精神意志和价值符号,为另一时空下的实践提供精神支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给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作了一个凝练的判断:“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像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但并不专属于那个时代,而具有某种超时空的价值。进入改革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物质生活、思想观念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念,同样值得追求,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股精神力量,否则,恐怕就很难谈得上“好的市场经济”。这些年,人们纷纷梳理、归纳“精神谱系”,道理或许也在正于此。直接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做法,重续历史上的思想资源,对历史上的精神价值进行跨时空的沿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传承历史经验、智慧和价值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不完全相同,但完全可以相通。

回顾历史,会不断遇到一个话题:如何对待历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如果面对的是自身失误和曲折,这个问题甚至更为敏感和尖锐。历史上可以看到,有的群体、组织、政党,勇于、善于反思历史上的错误和挫折,从而卸下包袱,再创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为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作,它们的直接针对性和主要内容,尤为侧重对错误和挫折的反思。就1981年6月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来说,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反思历史上的錯误,是为了不再重犯错误。当然,反思历史错误与避免重犯错误之间,也不能直接画等号,尚需要一定的条件作支撑。在诸多条件中,有两点值得着重指出。思想路线方面的条件,是首要的支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这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真正的历史反思才有可能。体制制度方面的条件,更是根本性的支撑。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了跳出“周期率”的历史出路,那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这就把建立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制度特性突显出来。

回顾历史,对掌握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政党来说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建构一套宏观的历史叙事,这个叙事要能打通历史的脉络和关节。作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逐步构建起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效用的历史叙事。

在打通历史的脉络方面,主要有两个系统的历史叙事。一个突出的是500年社会主义史的传续,它的基本脉络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社会主义实践到“二战”后多国社会主义实践,从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到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叙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信念和为何奋斗的问题。另一个强调的是古老中国的传续,突出了中华文明5000年来、鸦片战争180余年来、中共成立10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改革开放40余年来这样一种纵贯不绝的大历史脉络。显然,这个叙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土壤以及为谁奋斗的问题。这两个历史叙事系统,有区别,也有关联和交叉,从不同角度打通了历史的脉络,党的历史方位和地位,也就得到了历史方面的合理揭示和解释。

在打通历史的关节方面,尤其以“两个不能否定”为典型。在中共历史叙事中,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关节点,需要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将其打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节点,堪称典型。以它为转折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划分为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两个历史时期。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也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这“两个不能否定”,打通了重要的历史关节,使得叙事脉络更为畅通,既有学术意义,更有政治意义。

历史脉络和关节贯通了,回顾历史的视野也就开阔了。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反思历史,也有助于展望和规划未来。比如,在中共历史叙事中,回首看,有1840、1921、1949、1978等历史节点,向前看,则有2021、2035、2049等时间节点,分别代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建国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融过去、现在和未来于一体,深沉地表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宏伟抱负。

(本文作者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脉络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