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老旧社区开敞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2021-05-17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290)
1 研究背景
1.1 韧性社区的概念
韧性社区强调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社区能够在尽可能少的外部援助下,依靠自身基础设施、公服绿化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对危机做出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能够快速恢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区韧性是韧性在城市内部空间最具实践意义的典型代表,构建韧性社区是建立韧性城市的关键。
1.2 开敞空间对社区韧性的作用
开敞空间(open space)又称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具备文化保护、旅游休憩等所有可供人们自由活动的空间总称。社区开敞空间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休闲娱乐、改善交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社区文化传播的空间载体,更具备营造美好居住环境的功能,同时能够改善交通状况,协助雨洪管理,紧急状况下还能成为居民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上述,良好的开敞空间规划能够为社区韧性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研究区现状分析
沥滘社区(沥滘村)位于海珠区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南部滨水区,面积约10 km2,是广州海珠区规划面积最大、建设量最多、建设周期最长的城中村。沥滘社区内部建筑密集,房屋老旧,存在建筑坍塌、火灾等潜在风险。
2.1 潜在风险评估
(1)建筑质量等级评价。通过现状调研得到沥滘社区建筑质量评价结果。沥滘东侧的大沙工业区、新鱼工业区,西侧的新隆工业园区以及村内散落分布的住宅建筑质量较低。低质量建筑以居民自建房为主,普遍存在外墙墙皮脱落、经久失修等隐患,若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坍塌风险大。沥滘建筑质量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沥滘建筑质量评价结果图
(2)潜在火灾风险评价。通过GIS软件平台进行核密度分析,根据建筑密度表征建筑间隔,建筑密度高,火灾风险大,得到潜在火灾风险评级等级。
潜在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沥滘潜在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图
沥滘村中部西村社区、北侧的广州新华南鞋业城等区域建筑密度高,火灾风险大。
2.2 现状开敞空间分布情况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和POI数据,提取公园绿地,并按照步行5 min(500 m)的服务半径得到公园绿地的覆盖范围。
现状公园绿地空间覆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沥滘现状公园绿地空间覆盖情况图
沥滘公共绿地整体覆盖率低,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社区整体居住环境亟须提升。
社区1 hm2以上开敞空间(空地、公园绿地)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按照400 m覆盖范围得到沥滘社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范围图。
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范围如图4所示。
图4 沥滘现状应急避难覆盖情况图
沥滘中部西村社区周建筑密集,开敞空间缺乏,应急避难能力低。
2.3 社区现状开敞空间主要问题
现状开敞空间面积不足,结构单一,结合实地调研可知,沥滘社区现状开敞空间面积不足、分布不均。虽然宅间空地较多,但存在私家车无序停放、乱搭乱建等情况,未能发挥开敞空间的功能。开敞空间的空间结构主要为独立分布的小面积点状绿地和社区公园,缺乏系统化、整体性设计,因此导致对社区居住用地整体服务覆盖度较低,社区应急避难能力整体较低。沥滘社区现状开敞空间以社区公园、绿地为主,因疏于管理,景观植物较为杂乱,生态环境差,且配套设施较少,健身设施缺乏等问题。开敞空间功能以休闲娱乐为主,缺少“复合化功能”规划设计,如健身、雨洪管理、应灾避难等可提升社区韧性的功能尚未开发。
3 社区开敞空间规划策略
3.1 资源整合,空间结构网络化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实地调研,构建“点-线-面”网络化开敞空间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社区开敞优化示意图
点状空间包括社区内部的宅间空地、街角空地等,线状开敞空间包括道路旁边、河流及两岸等的空间,面状空间主要指大面积的社区公园、社区广场。依据不同类型开敞空间的功能,结合居民住宅和道路网的分布,通过空间分析软件进行资源配置,构建“点-线-面”网络化的开敞空间,实现社区尺度上开敞空间全覆盖。
3.2 联动周边,规划功能复合化
点状开敞空间在社区开敞空间网络体系中是小型节点,规划对象主要为沥滘社区内部的宅间空地和街角绿地等小面积空间,主要承担绿化、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等功能。规划设计可借鉴“口袋公园”“街头公园”等形式,增设健身设施,丰富小面积开敞空间的功能性,为居民提供更友好的居住环境。同时,可联动社区停车场、公交车站规划建设,通过绿色停车场设计,解决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对机动车停放范围进行规划,引导车辆有序停放;通过增设绿色基础设施,丰富公交车站的空间功能。
线状开敞空间在社区开敞空间网络体系中主要发挥串联作用,规划对象主要为社区主干道路、内部辅路、沿河空地等,规划功能应结合周边实际现状进行设计。社区内部道路两旁的线性开敞空间可规划为健身步道、慢行跑道,发挥健身功能;社区主干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主要考虑应急疏散、灾害隔离的功能,可种植耐火树种强化隔离功能,结合道路现状设计避难通道;滨水的带状开敞空间可通过生态沼地、可透水路面等景观设计,规划建设为具备雨洪调蓄功能的滨水风光带,一方面具备美化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可缓解雨洪灾害。此外,在现状开敞空间整体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对网络体系中各个节点的串联作用,差异化规划节点空间的主要功能,提升社区开敞空间的系统性,增加趣味性。
面状开敞空间在社区开敞空间网络体系中是重要节点,规划对象主要为现状社区公园和可达性高的大面积空地。日常生活中,面状开敞空间主要发挥社区文化传播、游憩功能,突发情况下发挥应急避难功能。结合沥滘现状,规划设计可借鉴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形式,通过种植观赏性高的植物,增加凉亭、座椅等配套设施,发挥社区文化传播、游憩功能。此外,应预留避难空间,结合周边医疗设施扩展规划功能,建立小型救助站等服务设施,应对突发灾难。
3.3 借助大数据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
基于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分析平台可对社区开敞空间进行系统分析,但在设计改造阶段,应注重社区居民的改造意愿,可借助手机公众号、App等收集社区居民对开敞空间改造的实际需求和建议,将公众参与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相衔接,鼓励公众共创共享美好社区。
4 结语
社区作为城乡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开敞空间规划策略必须因地制宜、因症施策,需要结合现状建设情况、规划设计诉求、潜在风险评估等方面因素,差异化制定规划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