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格宾挡墙在小流域河道岸坡整治中的应用
2021-05-17何雪花
何雪花
(泉州水务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邵武市大竹溪小流域河道整治项目位于该市大竹镇境内,流域两岸大部分河道为天然岸段,遇洪水灾害时稳定性差;少量河段虽经当地村民自筹建设了干砌块石重力式挡墙,但未经正规设计施工,挡墙基础缺少有效的防冲刷措施,洪水已造成多处掏空,严重影响到挡墙结构稳定性,面临失稳的潜在风险。此外,多处岸段淤积严重,时常发生洪涝灾害,容易淹没岸边两侧农作物,造成大量财产经济损失。因此,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加强岸段稳定性,减小经济损失,该流域岸坡需进行生态综合整治。
1 工程概况
1.1 地形地貌
该工程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境内山岭分布较多,地形起伏不平,山间偶见小面积盆地。各地海拔差异较大;沿大竹溪小流域多见沟谷,为河流冲刷形成,沟谷底部块石分布,少见棱角状;地面植被密集,由高大树木、竹林和灌木等组成。
1.2 地层岩性
对河道两岸的岩土体进行现场踏勘以及少量岩土工程钻探,在岸坡两侧的岩土体自上至下主要为:素填土、粉质黏土、砂卵石、砂岩。①素填土,局部分布,呈灰褐色和红褐色,松散,潮湿,局部含有植物根系和小卵石。②粉质黏土,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潮湿,可塑。③砂卵石,浅黄色、灰褐色,以稍密状态为主,饱和。④砂岩,多为强风化,砂岩呈浅黄色,强度较高。
1.3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经过对场地的岩土体性质测试,各岩土层典型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如表1所示。
表1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2 岸坡整治方案比选
为了经济合理地对本工程进行整治,在整治前需对采用的方案,即护岸形式进行确定。选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护岸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施工设备、环境保护、工程成本等因素,并尽量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设原则。本工程中,可以采用的护岸形式有生态格宾挡墙(方案一)、普通生态挡墙(方案二)、生态格网护坡(方案三)等三种主要形式。下面就这三种整治方案进行比选。
(1)造价方面比较。对于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其造价分别为2064.79元/m、1477.60元/m和1045.99元/m,可见方案一投资最高,方案三投资最低,方案二介于两者之间。
(2)工程占地方面比较。方案一永久及临时占地最少,方案二永久占地较少,但临时占地很多,方案三永久及临时占地最多。项目区河道现状护岸两侧基本为农田,为避免征用农田,宜选用占地少的护岸型式。
(3)施工方面比较。方案一施工开挖扰动范围少,且施工速度快;方案二施工开挖扰动范围大,施工工序较繁琐;方案三施工开挖扰动范围大,施工工艺简单。
(4)功能方面比较。方案一耐久性和稳定性好,抗冲刷能力强;方案二、方案三耐久性和抗冲刷能力一般。项目河道属于典型山区河道,坡降陡急,洪水暴涨暴落,河流流速大,宜选用抗冲刷能力强的护岸型式。
(5)河道生态方面比较。三种方案均属于生态型护岸,透水性较好,不会改变河道原始生态。方案一格宾挡墙采用台阶式叠砌,错落有致,景观效果较佳,方案二、方案三均为斜坡式,景观效果较单调。
综上所述,由于项目区域河道坡降陡急,洪水暴涨暴落,河流流速大,对护岸抗冲刷能力要求高,且河道两岸占地限制,综合考虑后本次河道护岸采用方案一,即重力式生态格宾挡墙进行护岸。
3 断面结构形式
本工程护岸均采用生态格宾挡墙型式,主要依靠其自身重量维护墙后土体的稳定性,根据现状地面高程控制格宾挡墙高度。根据实际地形地貌条件和防护要求,格宾挡墙墙高分为1.15 m、1.65 m、2.15 m、2.65 m、3.15 m、3.65 m、4.15 m 7种规格。
以4.15m墙高格宾挡墙为例,墙身采用格宾石笼,墙背垂直,分四层台阶式叠砌,每层格宾笼厚度均为1.0 m,墙顶宽1.0 m,设置150 mm厚C15混凝土压顶,墙身高度2.65 m(不含基础),每层格宾笼错距0.5 m,墙趾、墙背设置反滤土工布(规格400 g/m2),格宾石笼内填石直径大于网孔直径的2倍,墙后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0.90。挡墙基础采用C15埋石混凝土,基础埋置深度根据抗冲刷计算成果,宽度3.0 m。纵向上每隔 15 m 设置一道沉降缝,贯穿于基础底部,缝宽 2 cm,内嵌沥青杉木板。墙顶后方设置1.0~1.5 m 宽生态缓冲带,生态缓冲带种植蟛蜞菊。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对于其他高度的格宾挡墙,整体结构形式基本类似,设置的层数以及每层高度有所不同,对于1.15 m高的挡墙,设置1层;1.65 m高的挡墙,设置2层,上下两层高度分别为1.0 m和0.5 m;2.15 m高的挡墙,上下两层高度均为1.0 m;2.65 m高的挡墙,设置三层,自上而下高度分别为1.0 m、1.0 m、0.5 m;3.15 m高的挡墙,也设置三层,自上而下均为1.0 m;3.65 m高的挡墙,设置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1.0 m、1.0 m、1.0 m、0.5 m。
该工程中,左岸NZ3+135.31~NZ4+020.48现状为土质护岸,本次左岸新建生态格宾挡墙长度885.17 m;右岸NY3+133.60~NY4+011.83也为土质护岸,新建生态格宾挡墙长度878.23 m。
4 冲刷深度与稳定性计算
4.1 生态格宾挡墙基础冲刷深度计算
在该防护工程中,采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1]中建议的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对生态格宾挡墙基础的冲刷深度进行确定,水流平行于岸坡产生的冲刷深度按式(1)~式(3)计算。
(1)
图1 生态格宾挡墙典型断面(墙高4.15 m)(单位:mm)
(2)
(3)
式中:hs为河道局部冲刷深度,m;H0为河道冲刷位置在冲刷前的河水水深,m;Ucp为河水平均流速,m/s;Uc为河床面上允许不冲流速,m/s,对于卵石层,可取1.5 m/s;n为防护岸坡的几何平面形状系数,可取n=1/5;U为行近流速,m/s;η为河道水流流速的不均匀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m/s2;d50为河床土体的中值粒径,m;γs为泥沙颗粒的重度,kN/m3;γ为泥沙与水的重度,kN/m3。
经计算,左岸和右岸的冲刷深度基本上位于0.5~0.8 m之间,均小于基础埋深。
4.2 生态格宾挡墙稳定性计算
护岸稳定验算包括生态格宾挡墙稳定验算及护岸整体抗滑稳定验算,其中前者与重力式挡墙的计算类似,后者考虑挡墙整体稳定,基于圆弧滑动法进行计算。
①挡土墙抗滑稳定按式(4)验算。
(4)
式中:KC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为挡墙底部与河床之间的摩擦系数;∑W为作用于格宾墙体上的所有竖向垂直力之和,kN;∑P为作用于格宾墙体上的所有水平力之和,kN。
②基底应力按式(5)计算。
(5)
式中:σmax(min)为基底压应力的最大值或最小值,kPa;∑M为作用在挡土墙的全部荷载对挡土墙基底面中心力矩之和,kN·m;∑W为底板的截面系数,m3;A为底板面积,m2;∑G为垂直荷载,kN。
③抗倾覆稳定按式(6)验算。
(6)
式中:K0为挡墙抗倾覆的安全系数;∑MV为挡墙抗倾覆的力矩,kN·m;∑MH为倾覆力矩,kN·m。
本次针对大竹溪小流域选取一个最不利断面进行稳定复核,以墙身高4.15 m为例,由标准GB 50286—2013中规定墙式堤防各个稳定性的计算要求,采用三种工况进行分析,工况1:墙外遭遇设计洪水情况;工况2:工程完工期,墙背已填土,外江侧无水;工况3:设计洪水位骤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竹溪小流域格宾挡墙稳定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成果,该生态格宾挡墙的各个稳定性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要求值。
4.3 护岸整体稳定计算
堤防整体抗滑稳定的计算软件采用河海大学编制的SLOPE软件,计算方法采用瑞典圆弧法。通过输入堤防内侧、外侧不同的水位,考虑渗流的影响,从而进行土堤在渗流过程中的整体抗滑稳定计算。采用瑞典圆弧法进行计算,该法不用考虑各个条块间的相互作用力。施工期土料的抗剪强度采用直接快剪指标进行计算,运行期采用固结快剪指标进行计算。
瑞典圆弧法按式(7)计算[2]。
(7)
式中:W为划分的土条重量,kN;Q、V分别为考虑地震时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地震惯性力(向上为正,向下为负),kN;u为由于渗流原因产生在土条底面处(滑动面)的孔隙水压力,kPa;α为条块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b为土条宽度,m;φ′、c′为土条滑动面处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单位分别为kPa和(°)[3];MC为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圆心的力矩,按公式(8)计算。
MC/R=∑Dh·cosα-∑Dh·∑h/2R
(8)
式中:R为滑弧半径,m;∑h为某一土条的总高度,m;∑Dh为某一土条的水平地震力总和,kN。
分别计算两种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工况1:正常运用,设计洪水位骤降期的临水坡;工况2:非常运用,施工期的临水坡。同样以墙身高4.15 m为例,工况1和工况2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30和1.24,均大于规范允许安全系数1.10和1.05,根据以上计算成果,护岸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要求值,满足设计要求[4-5]。
5 结 论
(1)格宾生态挡墙采用石笼网箱与块石填筑而成,由于石块之间保留了大量空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延长挡土墙的寿命;另外实现岸边坡体与河水之间的水分交换,为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增强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2)本工程中,格宾挡墙经过了合理的设计和计算,针对几种不同的高度,设置了相应的规格和布设形式,其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3)格宾生态挡墙结构稳定,属于柔性结构,施工完成以来,抵御了3次较大规模的洪水侵袭,挡墙基底未发生明显冲刷,挡墙整体未发生较大变形和破坏,表明生态格宾挡墙结构稳定,在河道整治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