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反应及干预措施

2021-05-17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方舱护理人员障碍

总结方舱医院内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干预对策,对以后进入方舱医院(或类似医院)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干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有2.8万护理人员驰援武汉,部分人员被分配进入方舱医院,由于这些护理人员首次进入方舱医院,在入舱前期、中期和后期均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本文作者作为首批进入方舱医院一直工作到休舱的心理援助专家,现总结方舱医院内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干预对策,对以后进入方舱医院(或类似于方舱医院)内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干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方舱医院可以在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时间原地展开成为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武汉共建16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

方舱医院的护理人员,作为此次救援工作的主力军之一,工作强度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心理压力也倍增到前所未有的强度,且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高。本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致力于缓解方舱护理人员由疫情引发的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其心理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创伤的发生。

常见心理反应

Ⅰ入舱前期(1~10天)

兴奋:对于绝大部分护理人员来说,进入方舱医院参与救治工作是件新鲜且符合职业情怀的事情,众多护士义务反顾地加入报名者行列,少部分护理人员起初为此感到兴奋不已。

焦虑状态:据相关调查,支援武汉一线护士焦虑发生率为31.8%,究其原因,新冠肺炎属于新发病,传染性强,人员物资紧缺,救治压力大等,增加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

恐惧:方舱护理人员义务反顾加入抗疫工作,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线护理人员与非疫情期间恐惧心理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无助:早期,由于人员和物资的短缺,自己经历着与亲人分离且竭尽全力救治,却还不被部分患者及家属理解,甚至起冲突,为此感到愤怒、无助。

适应障碍:方舱医院具有空间大、床位多、人员缺少等特点;防护用品具有穿脱步骤繁多、引起躯体不适等不便性,使部分护理人员在入舱之初产生适应障碍。

惊恐障碍:在抗疫工作未处于井然有序的起初阶段,对于一些责任心和奉献意识强,本来就处在高焦虑程度压力之下的护理人员,会出现程度更加剧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

Ⅱ入舱中期(11~25天)

睡眠障碍: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睡眠障碍比例明显高于非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更易导致心身疲倦不堪而影响睡眠。

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常见心理反应

强迫:相关调查显示,一线护理人员中出现强迫症状占82.21%。包括不能控制地反复去想新冠肺炎的严重后果,反复查看防护服是否穿戴严密、反复洗手等,为此感到痛苦。

无用感:每天奋战在一线,亲眼目睹患者痛苦无助的模样,深深地感到自责,对患者病情加重感到无助,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无奈、受挫。

躯体化:据调查,虽然大部分护理人员在突然疫情面前有过强的心理素质,但其躯体化症状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常见于有一定神经质的护理人员,对自身关注多,对身体感受敏感,产生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头晕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群。

共情疲劳:方舱医院的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到疫情下百态众生,在助人者中会广泛存在一种心理现象——共情疲劳,即指助人者对受助者痛苦的重复性共情,导致助人者共情的兴趣和能力降低。

职业倦怠:当压力和疲劳长期累积,护理人员会出现影响身心健康的职业倦怠: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对当前的工作感到无意义感,怀疑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选择,心理枯竭。

急性应激障碍(ASD):ASD是在灾后发生较早的心理障碍之一,若不被及时有效地干预,最终导致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据研究结果表明,疫情严重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方舱护理人员面对多种应激源——感染风险的恐惧、物资短缺的焦虑、亲人离别的思念等,ASD易患率高。

Ⅲ入舱后期(26~40天)

思念心理:在危及公众安全的特殊时期,方舱护理人员无法时刻陪在家属身边,怕家属担心,不愿告知家属自己的负面情绪,将思念深藏心底。

延长哀伤障碍:方舱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悲伤的环境中,小部分护理人员功能受损严重,发展成为一种病理性的哀伤反应,即延长哀伤障碍。

截 至2020年3月10日 休舱,武汉共建16 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

抑郁障碍:疫情发生后,有数据表明超过45.5%的一线护士产生抑郁情绪。出舱后,少部分护理人员未从悲观情绪中缓解过来,每天大部分时间持续出现抑郁心境,并且超过两周,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出现抑郁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2003年SARS后,一线医务人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是25.8%。我国在灾难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低,但仍达到5%,要加以重视。

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和行为不单单出现在疫情期间,疫后,特别是对于有抑郁障碍、PTSD基础的人群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仍旧存在。

干预措施

心理培训:入舱前不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上的防护培训,更要进行心理防护培训,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应的自我调适方法、放松技术等,让方舱护理人员调动内在动力,提升自身免疫力。

倾诉:倾诉可取得内心情感与外界刺激的平衡,方舱护理人员切勿抑郁压抑,而应将烦恼通过各种方式向自己信赖、头脑冷静、善解人意的朋友或远方的家人倾诉。

接纳: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猛,护理人员容易产生挫败感并且自责,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度苛责自己。

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干预措施心理培训倾诉接纳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放松训练技术药物治疗1 2 3 4 5 6 7

1 医护人员首次进入方舱医院,在入舱前期、中期和后期均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

2 方舱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悲伤的环境中,小部分护理人员功能受损严重,发展成为一种病理性的哀伤反应,即延长哀伤障碍。

支持:针对有心理困扰的方舱护理护士,帮助其分析身边哪些人可以给予他支持关怀,充分利用支持系统的力量。如果咨询者出现一些创伤性反应,或自杀自伤情况,一定要及时转介给专业机构和人员。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疫情期间由于应激源持续存在,心理干预的现实意义有限,疫情后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重要的应激应对方法。专科医院设立疫后心理专线,针对参加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定期开展一对一,或团体心理救助工作;院校心理筛查队,由专业人员带领医科院校志愿者组织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并及时对调查中有问题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转接;心理微信群,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开展线上心理讲座、心理帮扶,针对情况严重的咨询人员,帮助其联系线下团队。

放松训练技术:通过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音乐放松法等技术,有助于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急能力。

药物治疗:必要时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症状的药物干预配合心理支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方舱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医疗人员,直接暴露于应激源,据调查,护理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比例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应对疫情和护理患者的前提。

心理干预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被忽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方舱医院护理人员实施专业技能联合心理培训方案,及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在实践中被证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疫情过后,方舱护理人员后续的心理健康仍不可小觑,在重返原先生活环境后,仍有一定比例人员会出现如延长哀伤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情况或先前心理障碍的延续,相关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其进行追踪,为其提供一定期限的心理保健服务,正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改善心理疾病的进展。

猜你喜欢

方舱护理人员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冰城“方舱”开建!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