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资阳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21-05-17祁玉蓉李玲玲聂有亮
祁玉蓉,杨 坤,李玲玲,聂有亮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引言
201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发布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和资阳同城化突破。此外,省委主要领导赴资阳调研时要求:资阳是环成都经济圈的内圈,成资同城化比成德、成眉同城化更有优势,成资同城化要率先突破,要加速“八个同城化”(指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八个同城化)。为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好资阳唯一连接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性城市的地理优势,中共资阳市委提出“全面对标成都”,持续对标学习成都理念、标准、效率和作风,奋力推动“八个同城化”。而成资农业协同发展,不仅是成资同城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加速推进成资现代农业全面融合错位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1 成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情况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生态圈构建为指引,以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而资阳地处川中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是川中丘陵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市。资阳市坚持以“一县一特”为抓手,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6+3+1”(粮油、蔬菜、生猪(牛羊、渔业)、柑橘、柠檬、蚕桑等六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种业、装备、冷链物流等三大先导产业+一个农旅融合产业)产业体系。为加速两地同城化建设,两地农业部门大力推动成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近两年来,取得一些成效。
1.1 政策协同
成资两地深入沟通交流,达成合作共识,在政策扶持、技术人才、信息平台、招商引资等方面合作共建共享。合作完成了《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6)》,为资阳现代农业发展理清了发展思路,为建设成渝绿色农产品供给区绘就了蓝图。
1.2 产业协同
成资两地合作共建柠檬特色小镇,分别在姚市、长河源镇、周礼、驯龙、李家、元坝完成1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在龙台、岳阳、城北建成5万亩绿色柠檬基地。资阳与新希望集团在成都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设年出栏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与成都沃尔玛、联想佳沃等大型超市、商场达成农产品直供协议,实现安岳柠檬等生鲜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组织企业参加第五届、第六届成都农博会,安岳、雁江分别代表资阳展出了丰富的“资味”农产品,与30余家来自上海、重庆和成都的电商、销售商、超市等达成供货协议,合作金额近5 000万元。
1.3 科技协同
资阳市农业农村局与成都农林科学院签订了院局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成“雁江蔬菜新技术种植、安岳柠檬品质提升、乐至黑山羊保种选育”等3个专家大院。同时,依托成都农业科技共享平台,加快科技协同发展。
2 成资现代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产业协同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为此,本次采取区位商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分别分析成都和资阳两地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商计算
区位商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当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具有地区优势。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当区位商小于1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不具有地区优势。本文计算成都、资阳两地的第一产业区位商,详见表1。
表1 2018年成都、资阳一、二、三产业产值及第一产业区位商
通过表1,我们得出成都的区位商小于1,第一产业不具有优势,不能满足当地需求。资阳的区位商大于1,第一产业具有优势,不仅能满足当地需求,还能供给其他地区。
2.2 比较优势分析
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构成来对比分析成资两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成都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从表2看到,在农林牧渔业组成中,成都和资阳两地农业产值占比最高,其次是畜牧业。单从各业来看,成都农业产值占比高于资阳,但资阳畜牧业产值占比高于成都。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成都农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资阳畜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成都、资阳两地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内部结构优势互补。
表2 成都、资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比例
3 存在问题
3.1 体制机制不健全
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权威的统筹协调机制,而当前成都和资阳农业协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和推进力度。
3.2 产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培育和发展了新希望、通威、得益绿色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竞争力也逐步增强,而资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二者的差距明显,产业发展也极不协调,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3.3 协同发展意识不强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大区域格局观,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方面仅关注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整体协同发展意识还较弱,特别是用协同理念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还较低。
4 对策建议
4.1 推进体制机制协同
4.1.1 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成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会商,建立规划协调和沟通机制,充分将成都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与资阳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引领成资现代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4.1.2 建立专业化分工机制
加强成资两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衔接,明确各自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及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4.2 推进产业协同
4.2.1 建设“菜篮子”保障供应基地
充分利用资阳现代农业资源优势,确定适度规模蔬菜种植区域,以及生猪、家禽等现代化养殖基地,树立合作标牌,安排经营品种及产量,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区域“菜篮子”应急保障能力。
4.2.2 推进市场对接
围绕成都、资阳两地农产品消费需求,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物流圈,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与成都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大型商超合作,在成都濛阳蔬菜批发市场、成都益民集团便民超市等地方开设资阳特色蔬菜销售专区,开设销售专柜,促进市场协同。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成都龙头企业到资阳建设加工基地,跨区联动、共创品牌。
4.2.3 推进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鼓励两地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集中选取有条件、有特色的承载地,合作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同城化产业生态圈。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利用成都的政策、技术、品牌等在资阳建基地。定期开展功能区及园区工作交流,将成都在管理运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先进经验传输给资阳。
4.2.4 推进农商文旅体平台建设
依托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拓展信息,将成都市农旅休闲观光旅游线路延伸拓展至资阳市域辖区,两地共同组办菜花节、柠檬节、梨花节等农旅节庆,推动两地农旅融合发展。发挥平台创新创业团队作用,为资阳农旅融合提供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借助成都组建的村镇学院、川西林盘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等培训研究机构,培养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资阳乡村规划、村庄建设、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 推进农业科技协同
4.3.1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两地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品质。联合建立实验室,创新整合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源,围绕产业链部
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4.3.2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围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休闲观光等产业开展系统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制定区域农业标准,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向标准创新迈进。研究制定区域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成资农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区域现代农业良性发展。
4.3.3 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投入机制
联合设立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区域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平台,筛选适合在成资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向社会推介,促进区域农业项目合作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4.4 推进政策协同
4.4.1 完善财政政策
整合中央、省财政涉农建设资金,打捆支持重大工程建设。建立成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成资合作开展跨区域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转移接续等平台建设,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4.4.2 调整产业政策
强化项目带动,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研究出台区域内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和区域产业转移承接指导目录,配套出台差别化的区域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各类主体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