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区资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德育实践
2021-05-15王志昌赵怀颖高冰雪曹莹
王志昌,赵怀颖,高冰雪,曹莹
(兴城市旧门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葫芦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缺少德育资源支持的德育活动是空洞的,而空洞的说教是无效的。山区农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对其充分挖掘利用,使之与学校常态德育资源相结合,对于提高山区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有利于使德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内化于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作为辽西一所山区学校,旧门学校积极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相关研究工作,结合山乡实际,开发利用山区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利用山区“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千头万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夯实儿童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是它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工程主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去实现、去落实。”辽西山区红色资源丰厚,峰岭沟壑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也留下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遗迹和故事作为中国革命史诗中的一点一帧,也在一定程度展现着真实的革命历程和优秀的革命传统。对这些红色资源深入发掘、充分利用,是山区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走入山村,采访年迈的老人;走进图书馆,翻阅发黄的地方志;浏览网络,查阅互联网信息,广泛、真实地搜集红色故事,编写了《听松爷爷讲红色故事》读本,整理出“丘夹沟伏击战”“荞麦山战斗”“杜家屯歼灭战”“塔山阻击战”“女八路军高桂兰”“革命英烈田文祥”等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配上形象的插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书。读家乡的红色故事,讲家乡的红色故事,成为旧门学校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六年级的学生还对红色故事进行了“加工”,以“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女八路军高桂兰的勇敢顽强、视死如归;以“小导游”的形式再现“荞麦山”战斗的地域范围、敌我双方部队抢时间夺阵地的紧张激烈;以“情景剧”的形式反映“丘夹沟伏击战”中我军的战术灵活、战士的机智果敢。家乡的红色基因得以在旧门学校少年儿童中传承,并内化为无形的正能量。
二、利用山区“褐色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家乡是缩小了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热爱家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基础。山乡不仅有秀美的山水,同时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山区学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褐色资源。
(一)家乡名字由来
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每个地方的地名,或与地标相关,或与地方风物相关,或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旧门”一词就与清朝设置柳条边、边壕相关联。康熙年间,为维护“祖宗肇迹兴亡之所”,修筑了柳条边和边壕。“旧门”所在地曾被设置为边门,后来扩展皇边,将边门移至今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镇新台门村,也称“新台边门”,原来的边门就被称为“旧门”。
结合历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家乡地名由来”德育实践活动,他们惊讶地发现,“旧门”这个原来感觉不太好听的地名,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接着,“华山”“白塔”“药王”“碱厂”“三道沟”附近的乡镇地名都成了同学们研究的对象,“兴城”“葫芦岛”“辽宁”更成为学生扩展研究的内容。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二)家乡历史沿革与发展
每个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建制沿革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门”也是如此,她也经历了历史的冲刷与沉浮,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七年级开展了“旧门三线多渊源”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实际考察锦山厂、锦华厂旧址,参观锦华厂新厂区,采访老厂长、老工人,了解建国初期为备战需要建设“三线”的历史,了解旧门为支持国家国防建设做出的贡献,切实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家乡风俗习惯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地方风俗习惯是地方道德观念的一种取向,相关道德观念也正是依照这种方式得以代代传递,在学生习得相关风俗习惯时,自然也就传承了其中的道德规范。
“走进民俗馆”是五年级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走进位于草白村的民俗馆,抚摸饱经沧桑的石臼、石磨,听讲解员讲述它们的用途,尝试用古老的方法舂米、磨面、磨豆腐。在特邀辅导员指导下,学生编荆条背篓、柳条笊篱、蒿草绳、玉米皮垫,感受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在某种意义上说,民俗馆是最接地气的德育课堂,是当地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寒假,我们还开展了“喜庆春节、幸福山乡”德育系列实践活动。“家族大团聚”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春节家族聚会,“小家”聚“大家”,三四代几十个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加深了“家”的概念;“初一大拜年”学生先给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拜年,再和父母一起向亲戚长辈家里拜年,也可以去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家里拜年,既经历了礼仪的历练,也体会了亲情的温馨;“看爸爸妈妈踩高跷”让学生做爸爸妈妈的“小粉丝”,到村里的文化广场看爸爸妈妈踩高跷、扭秧歌,拍照片,录视频,真切感受到山里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善良勇敢的品格、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家乡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多是虚构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却寄寓了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充满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铭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充分利用家乡风物传说,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影响少年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通过寻、读、讲、演、再编风物传说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家乡的自然风景、古迹文物、动物植物都成为具有生动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孩子们自然地感受着乡土文化,感受着民族精神,心灵中产生了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三、利用山区“绿色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领少年儿童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山区植被茂盛,矿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绿色资源。我们开展了“走进山林识别山野菜”“走进山林认识中草药”实践活动,编写了《小松鼠引领你识别山野菜》《小松鼠引领你认识中草药》小册子。山野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下,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被人们称为绿色天然的有机食品,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含量全面均衡。同时,部分山野菜有着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认识中草药活动,他们惊讶地发现,那些生长在草丛中、灌木下、岩缝间的许多不起眼的植物,竟然是纯正的中草药——白头翁、徐长卿、远志、柴胡、桔梗、马蔺子、沙苑子、回回蒜、老鹤草……我们积极组织队员学习中草药知识,开展懂药、种药、采药等系列活动,制作药物标本,学习中草药的使用方法。
春季,学校开展了“绿动美家园”实践活动,分为“绿美我的小屋”“绿美我家小院”“绿美我们的教室”“绿美我们的校园”“绿美我的家乡”。学校分发种子,让学生交换种子、播种、培育幼苗、移栽养护。风仙、茑萝、波斯菊、含羞草将各个教室的窗台装点得五彩斑斓,月季、锦带、串红、玉兰、银杏、红枫、海棠把山村的农家小院、文化广场、学校打扮得异彩纷呈。孩子们体验着种植的乐趣、劳动的乐趣,感悟着劳动创造美的哲理,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楼长廊里设置了鱼缸,由孩子们管护,定期换水、投食、清洗鱼缸,并做好日常观察记录。在校园内开辟了“开心农场”,作为班级劳动基地,学生变身“农场主”“庄稼汉”,查阅种植资料,规划种植方案,购买种子,准备农具,翻地,打畦,播种,施肥,除草。经过学生的精心养护,基地中的蔬菜长势喜人,直接成为师生食堂的蔬菜来源之一。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的蔬菜,也在品尝着种植的艰辛与甘甜。
学校还组织了多项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体验活动,“槐花为什么不开了——过度使用除草剂的调查”“小河里的鱼虾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家乡水质调查”“家乡消失了的鸟类调查”“山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调查”“营救小蝌蚪行动”“爱鸟护鸟行动”等。这些活动都能与学科实践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由学生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活动具体实施。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态与“我”密切相关,环保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态教育是一种“养心”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更要培养他们主动担负起责任的动力。
四、利用山区“橙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指出:“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山的意志、谷的情怀、溪的信念、松的品格,孕育了不同时代的大山骄子。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连同他们的名字,构成了青山中的橙色符号。橙色是山乡人心目中能够激发人们勇于奋进前行的颜色。大山娇子是大山的骄傲,是山乡人的榜样,是山乡人的楷模,是对山乡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极为宝贵的橙色资源。
“蝶姐姐引领你认识大山娇子”校本课程汇集了旧门乡数十位“大山娇子”,有战争年代的英雄英烈,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更有改革开放时期涌现的创业者、致富带头人。这些橙色资源,让学生感到崇敬,更感到亲切。有的是学生家族中的前辈,有的是学生的亲戚,有的是学生经常能见面的人。用这样的橙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孩子们更愿接受,更容易信服,达到更佳的德育效果。
在“寻访大山之子”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级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原杨家杖子矿务局工人曹太保,聆听曹爷爷带领工人努力采矿努力炼钢的故事,感受着艰苦年代工人阶级杰出代表为了国家冶金事业的发展,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孩子们还采访了菊花女水饺品牌创始人王艳红、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干部——旧门乡草白村党支部书记郭春武、“妇字号”龙头企业带头人李素芹,参观了“兴城市兴科畜牧养殖场”。新时代家乡的“大山骄子”走进课堂,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与家乡的骄子近距离接触,领略“大山骄子”的风采,了解他们的事迹,在全校上下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模范看齐的浓厚氛围,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使学生从学习家乡楷模的过程中,扬起理想的风帆,走向成功的人生。
“善用物者无弃物。”山区学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挖掘,努力构建具有山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把说教灌输的德育方式变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真实体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形成内化,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有山区德育校本课程的支撑,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山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