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新锐
2021-05-15
国有企业纷纷入局,新能源格局正在加速演化。
将目光放到整个“碳”链上,减碳涉及能源的源头、使用和回收等环节。
从源头来说,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我国主要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超过能源消耗总量的八成,其中煤炭占比更是高达57%。而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不足两成。
在能源的使用上,高碳行业是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我国碳排放集中在发电与供热部门,占比达51%,占比高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制造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占比分别为28%、10%。
锚定全“碳”链,布局重点行业,突破关键领域,国有企业正全方位发力。
新能源——巨头抢滩第一梯队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8月19日,中国海油在其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将择优发展陆上风光项目。这是其大力转向并非其主业的发电领域的其中一个动作。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海油就曾提出未来几年将不断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争取将每年投资的5%以上用于风场资源的获取。
少有人注意到,成立不过6年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电力公司。其光伏发电总装机330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风电总装机3201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仅在2020年,国家电投就新增风电装机1158万千瓦,风电投产规模超过了前4年投产总和。
全球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公司是另外一家央企:国家能源集团。
2017年11月挂牌的国家能源集团由国电集团及神华集团两家企业合并重组而成,拥有煤炭、火电、新能源、水电、运输、化工、科技环保、金融8个产业板块。原本其能源主业是煤炭和火电,但几年过去后,这家公司风电装机为4604万千瓦,占全国19.6%,居全球第一。
国家能源集团旗下港交所上市公司龙源电力,是一家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目前,它在全国已经拥有300多个风电场,以及光伏、生物质、潮汐、地热和火电等发电项目。
新能源发电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壁垒及资金壁垒相对较高,新能源开发企业需要具有相应的项目开发能力及资金实力,因此,大型央企及国企竞争优势相对明显。
此外,三峡能源、华能、大唐、中节能等诸多央企也在迅速扩张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其手段包括投资自建、并购重组等。这一切就发生在自2011年以来的一次新能源发展周期内。
在现行的法律及监管环境下,国内新能源发电项目在运营阶段并不存在实质竞争。原因在于,各区域的电网公司需要按照政府确定的价格采购其覆盖范围内新能源项目的所有发电量,对所在地的新能源项目提供并网接入。因而,目前新能源发电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向是,风光资源更好且上网电价收益更大的地区的开发项目。
因此,以传统“五大发电巨头”(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和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大型发电集团对于优质风光资源的渴求最为瞩目。
根据华能官网披露的发展绩效——环境责任绩效数据,其低碳清洁能源比重从2016年至2020年逐步提升,分别为29%、31%、33.18%、33.72%和36.61%。
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跃升明显,5年间从157万千瓦上涨至645万千瓦,涨幅311%;风电装机容量相较于光伏规模更大,2016年的装机容量为1632万千瓦,及至去年已达2530万千瓦,涨幅为55%。
8月12日,华能集团宣布其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电力装机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7.25%,较上年末提高0.64%。
再看中国大唐,截至2020年3月31日,其风电控股装机容量为1728万千瓦、光伏及其他清洁能源控股装机容量为115万千瓦。华电集团的数据则显示,在2019年底,其风电等其他能源装机容量就已达1744万千瓦。
专家认为,大型发电集团着力发展风光资产首先需从原本的发展基础出发,一是煤电供需宽松,利用小时逐年下降,亏损面较大,新能源项目的盈利能力是可以期待的;二是从发展上看,能源转型下,煤电发展见顶,以后更多是存量改造和升级,新能源新增空间巨大,不发展新能源就被弯道超车;三是新能源补贴拖欠导致民营企业新能源电站缺少现金流。如协鑫集团,而发电企业具有资金优势,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如华能集团。
今年6月,三峡能源成功上市,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透露,自进入新能源发电领域以来,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发电项目装机规模由2008年底的14.3万千瓦,迅速增长至2020年9月底的1189.8万千瓦,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5.69%,装机规模是12年前的83倍。
目前,三峡新能源业务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装机规模、盈利能力等跻身国内新能源企业第一梯队。
新方式——合作引領氢能潮流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加速了氢能产业化进程。“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与储能更是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从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再到燃料电池,到电池动力转换系统,再到车辆,这是一套全新的配套系统工程,厂线长、投资大,不是单个企业能够承受的。
于是,多家国企携起手来,共同引领了一股氢能潮流。这股氢能“潮流”,从3年前国家能源集团牵头成立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开始。
该联盟定位为国家级产业联盟,包括十几家(东方电气、三峡集团、中国中车、中国船舶、中国一汽等)央企在内,共有50多家来自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材料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
在上游产业链中,氢能与传统油气、化工产业链联系密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油气储运零售终端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整合优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目前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已在广东、浙江、上海、广西、贵州等地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2020年9月,拥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在高桥石化成功投产。该装置以低成本的炼油装置副产氢气为原料,生产燃料电池车用高品质氢气,国内首次将炼厂副产氢气提纯至99.999%,远高于99.97%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国家标准。
国家能源集团则在氢能产业链及氢能装备方面深入布局。围绕其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氢能项目的布局。比如,在如皋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全天候商业运营的加氢站,总的储氢能力大约600千克,每天加氢能力大约1000千克,是国内第一个行政审批完备、完全市场化开发、全天候、数字化的国际标准商业加氢站。
在氢能科技研发上,国家能源集团一方面重点聚焦氢能的供给侧,另一方面,加强化工副产氢和用碳捕集技术以后的煤制氢。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在相关领域已具备多项发明专利。
在中游产业链中,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央企则侧重于研发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突破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識品牌。
经过10年的核心技术创新与自主产品开发,东方电气已全面掌握了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研制、电堆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并已建成中国西部首条年产能1000套的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位于四川德阳示范的100kW级PEMFC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可用于家庭住宅、酒店、公共设施等场景的小型热电联供系统,数据机房、信号基站等设施的备用电源等。
在下游产业链上,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和中国中车等在终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深度布局。
2020年1月2日,首台搭载由国家电投集团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的氢能客车在宁波正式下线,车辆由中国中车集团生产,车长12米,续航里程达到了600公里。
7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彭华岗介绍,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国资委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意见和方案,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作用。同时,国资委正组织中央企业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的科技攻关,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
新战略——升级成绿色新引擎
“十四五”已成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为打赢“双碳”目标攻坚战,央企围绕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攻关、产业链协同降碳等,补短板、强弱项,分解目标、细化路径、落地实施,把“双碳”目标融入企业“十四五”改革发展蓝图,正在重塑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
先碳达峰后碳中和,二者之间存在“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的辩证关系。专家表示,为防止碳达峰变为“攀高峰”“冲高峰”,企业要全面、理性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二者的内在联系,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保证不走“偏锋”。
立足企业主业以及“十三五”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三峡集团、华电集团、中国宝武等企业明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贡献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节约近10亿吨标准煤。立足自身清洁能源优势,三峡集团提出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央企中首个明确“双碳”目标时间表的企业。
以此为引领,三峡集团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将新能源业务作为企业未来保持清洁能源发展优势的关键力量。
“十三五”时期,中国华电持续加强和巩固清洁能源的增量主体地位,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十二五”末的37%提升到43%。践行“双碳”目标使命,中国华电确定了装机结构、电量结构和能效排放3个类别共9个指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各区域差异化达峰时序目标,集团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中信集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绿色低碳发展委员会,细化从集团到各级子公司的“双碳”目标战略规划,完善集团全口径的碳核算工作,研究制定“双碳”损益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具。
结合自身实际,中信集团提出了“两增一减”策略。“两增”的第一个增是指要让绿色金融更多地为产业低碳化转型融资。第二个增体现在实业发展上,要以放大产业链和生态圈的低碳效应为己任。“一减”是指存量业务的中高碳业务、高环境影响投资要积极推进低碳转型,新业务布局要以低碳减排、低环境影响为原则。
以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引领,中国华电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按照“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大实施路径,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火电转型升级、煤矿绿色转型、低碳技术攻关、数字化智能化、绿色金融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管理能力提升”八大专项行动。
“双碳”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将催生各种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体系,形成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高碳排放行业企业战略升级新高地。
围绕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化首次将“洁净”纳入公司的愿景目标,体现了石油石化传统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打造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全力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有破有立,有增有减。中国中化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碳,将利用企业搬迁入园的产业升级契机,对安全距离不合要求、能效水平低的企业关停,对5家企业搬迁并实施产业升级,实现结构性节能降碳。
“十四五”时期,中国能建围绕双碳“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提出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路径”。“五化路径”中,企业明确以氢能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
“双碳”目标下,低碳产业升级开启了央企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彭华岗表示,要统筹谋划好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推动企业全面绿色转型。国有能源企业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抓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国有企业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投资。
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绿色农业、绿色服务等产业,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一批绿色环保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