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喜爱乐学的“花蕾”开满习作的“原野”
2021-05-14黄玉贞
黄玉贞
【摘要】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想方设法让学生喜爱写作,乐意徜徉在习作这块园地,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喜爱乐学;习作;削减;难度;感悟;赏识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主题。作文教学,第一是难,第二是难,第三还是难。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最棘手的就是教作文,学生最感头痛的也是写作文。每逢作文,学生视之为畏途,大多数学生紧皱眉头,右手紧握钢笔,左手用力按本,双目凝视纸面,许久也写不出一句话,有时候写出几行来感到不满意又划去,看起来简直是受罪。经过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其中的症结就是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厌烦的心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克服了这种畏难情绪,而且还喜爱写作,乐意徜徉在习作这块园地呢?
一、轻描淡写说作文
我出生于农村。奶奶病逝那一年我才5岁。我家与奶奶家距离约200米。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的,伸手也不见五指。我独自一人来往于200米之间没有丝毫的害怕。可后来妈妈嫌我淘气,常常用灯影之类吓唬我。之后我就再也不敢走夜路了。我怕走夜路源于妈妈的恫吓。正如例子中的“我”因为害怕走夜路源于妈妈的恫吓一样,学生畏惧写作文,很多时候也源于教师和家长的“恫吓”:“作文很难,你要认真对待;考作文要竭尽全力,它能左右你的语文成绩,今后甚至和你的前途息息相关;说到底,语文的竞争就是作文的竞争;不要看你一二年级的语文成绩那么好,到了高年级有了作文,你的语文成绩就不一定这么好了,所以,作文面前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才行。”诸如此类的话语无一不是让学生高度重视作文的学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语言除了起到恐吓的作用外,丝毫也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反之会给学生带来怕作文的畏难心理。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想当然地先讲了一大套“如何如何才能写好”的空洞理论,接着按习作需要出示要求。自以为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谁知动手写的人很少。学生小李竟然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此时多数学生也起哄。这时的笔者——傻眼了。他们心里畏惧,无从下手。笔者该怎么办?沉思一想,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引导:“作文有什么难?不就是用笔记下心里想说的话吗?不就是把你做过的事、听到的话、想到的问题用笔反映在纸上吗?你们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童话家,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此话一出,课堂马上变得安静了,动笔写作的学生也认真了,课后检查,效果不错。自此,笔者都是这样轻描淡写地灌输作文不难的理念,如此一来,学生们就有了写的冲动。其心理上就没有怕作文的概念了,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在为了心中的“童话家”“未来的作家”而奋斗,这股内驱力也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二、削减难度练作文
虽然教师教授了写作的技巧和常说一些作文不难的话,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大部分学生面对写作时,畏惧的心理还是会有的。这该怎么办呢?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把记叙文当作了记实作文。其实这完全错了。这样做怎能不拔高写作要求呢?怎么能不让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呢?这样做只能毁了学生乐于习作的情感和价值观。笔者想,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降低学生写作文的要求:做到①字数不限,可多可少。②及时记录自己的烦恼或快乐。③及时记下新奇的发现、真实的感受,记录过程不必强调结构的完整,语句也不必字斟句酌,细节也不一定非要写具体。降低了作文的要求也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到作文的难。教师对害怕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百般呵护,培养其兴趣,树立信心,引他们上路。也就是说,首先让他们明白写作文并不可怕,作文就是写自己的话。如,班上有一个女生,作文老是写不好,但她很会编织草蜢,于是,笔者让她教全班学生织草蜢。她从选料、手工制作、剪裁带缝合,介绍方法说得头头是道,具体流畅。笔者因势利导:“把你刚才说的用笔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了。”从此,她不再觉得作文难写了。
教师为这类学生扫除了畏惧的心理,扶上了路后,在平时教学和批改中应该珍惜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亮点,以饱蘸感情的批语,一次亲切体贴的谈话,导引他们走出作文的误区,期待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时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写作摇篮就此诞生,教师和父母就不必担心他们写不好作文了。
三、引领感悟下水文
情深才能文美,正如王国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动才能辞发,作文教学如能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则必有创造性的收获。要使学生爱作文,视作文为乐事,教师必须做好铺设“引领感悟下水文”这一写作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动情点。例如,在上《赤岗山村文化公园游记》的作文指导课时,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活动后,那些活动的过程、事物的形态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或叫有所积蓄。叶圣陶说:“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积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愿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相通的妙趣,又是另一回事。”因此,笔者在学生有所积蓄,想表达,而又无力表达时,乘势朗读“下水文”。声情并茂的朗读推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那热闹的场面,具体的动作,细腻的心理,以及赤岗山村美丽的景色在学生们的大脑中再现。而这次的再现,有别于整个活动的回忆,这是有选择、有重点、有想象,是用语言对客观的表达。学生听了后觉得“有章可循”“有帖可临”,进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心头。
读完“下水文”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再次默读“下水文”,写下自己的感受,汇报交流。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写得很具体。”“原来认为观察就是看,读了老师的文章才知道,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用口问……”“我感觉你很会想象,由花想到果,由果想到宝石”“我准备像你那样开头……”学生们口头交流,精诚合作,资源共享,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启发、肯定、鼓励。这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发生了碰撞,其倾吐欲望以及生命灵感被适时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就此被激活了,困难的事变得容易了,妙笔生花就不是一句空话了。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更具科学性,更符合语言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規律,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赏识眼光看作文
于永正强调,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100分。显然,于永正用高分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是的,如果我们以一个成年人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习作,那么“错误”将永远也找不完。因之,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用显微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例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基本分+奖励分”这种超越100、高分激励的形式为学生杨帆。基本分是100,只要学生的习作有真情实感,文从字顺,叙述清楚,就不深究描写是否细致,语言是否生动,就给100。对习作中出现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等精彩之处都用附加分给与肯定和奖励。这形式完全抛弃了“挑剔”的眼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然后充满自信。平时,学生每交一篇习作,在笔者这里都得到最大的鼓励,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笔者就以各种“理由”为学生加分,从而把学生的优点放大。作文稍有进步,笔者就下批语鼓励他:“今天的作文写得真美!”“你对细节的描写不亚于冰心奶奶。”“家乡的美景,在你的笔下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回去打印好,让老师帮你投稿……”或许就是你这不经意间的一个分数,一段评语,一句表扬,就让他在学习生活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至少,这样的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们一生的发展倾注了人文关怀,给予了学生人生旅途中一柱精神的烛光。如此的教学,让笔者的学生克服了畏难心理。他们只要一听到“今天上作文课”,就欢呼雀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俗语说:“只要你给他一缕阳光,他就会像太阳一样发出万丈光芒。”教学何不如此?善教的教师,开始时是站在学生的前面,继而是守在学生的身边,最后是退到学生的身后。作为教师,妙启善导,教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真谛,这些知识必将让他们受益终身;写作的原野也必将因为这些乐学花蕾的绽放,而显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小学作文教学的可喜变化[J].小学语文教学,2005(10).
[2]拖觉使也.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