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跑步买基”到“聚众抠门”

2021-05-14肖舒妍

读者 2021年11期
关键词:财富基金年轻人

肖舒妍

“理财”开源和“抠门”节流

这个冬天,基金的火热让我们有些似曾相识,正如上一个冬天占据话题的保险,更早之前流行的比特币和股票。只不过这一次,由于基金的准入门槛更低(不少基金10元即可起投)、操作方式更简单(常用支付软件即可购买)、投资收益率更直观(每天都能即时确认当日收益),它所吸引的基民规模远超以往。

与过去几次投资理财热潮最大的不同是,在2020年新增的基民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根据Mob研究院数据,2020年新增基民中,18~34岁群体占比达到60%,年轻化趋势明显。在年轻人成为新基民主力的同时,基金也成为年轻人首选的投资方式,由陆金所和脉脉联合发布的《2020职场人年终奖真相调研》中提到,“95后”投资者中,有62%的人将钱投在了基金中。

年轻人凭借自己的社交天性和段子手天赋,为基金带来了话题度,无论是形势大好的“红”,还是“跌妈不认”的“绿”,都进一步推进了基金的普及与出圈。

伴随着基金的热度,一个词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睡后收入”。顾名思义,“睡后收入”是指躺着就能挣来的钱,无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中,“它更是获得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的必要前提”。“睡后收入”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收租,只要拥有一定的原始资产并对其进行出租,就能定时收到租金,其中房租是最旱涝保收的方式;二是申请知识产权,只要创作者的作品如书籍、音乐、图片还在传播,他们就能持续获得版权费用;三是理財,保险、基金、股票等理财方式都能让钱生钱,带来收入,只是风险和收益并存。

其实“睡后收入”一词在2018年就有媒体提出,但无论是收租还是申请知识产权都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门槛,而当时股票的巨大风险与定期存款的微薄收益也使得“理财”能够创造的“睡后收入”杯水车薪。所以这个词对大众而言,显得毫无吸引力。

但在2020年,基金的良好收益使得凭借理财实现财富自由成为可能。根据万得金融数据,2019年,偏股基金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5%。2020年,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算术平均收益率为48%,其中更有55只基金收益率超过100%。这意味着,不用“996”,也不用“007”,只要买对基金,哪怕日日躺平,你的收入也能每年自动翻番。

这样的好事无疑让人心生向往,财富自由如此唾手可得,无怪乎理财成了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在豆瓣,“用利息生活/投资理财”小组拥有超过52万的组员。在这里,他们分享自己购买基金的技巧,讨论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更痛诉所遭遇的巨大亏损,而一些成功凭借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案例则给予所有人希望。

有趣的是,和“用利息生活/投资理财”旗鼓相当的另一个小组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56万自称“存钱罐”的用户在此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不花一分多余的钱,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最高的生活质量。大至买房决策、更换工作,小到购买帆布包、使用洗脸巾,“存钱罐”们都会在组里寻求帮助,而豆友们也会群策群力、倾囊相助。

除了“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豆瓣的热门小组还有“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理财失败相互鼓励小组”等,不一而足。看起来,年轻人通过理财开源,通过抠门节流,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搞钱”。

热捧基金背后,留给年轻人的选择并不多

曾几何时,“月光族”才是年轻人推崇的生活方式,尚未成立家庭、暂无养老负担的他们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有大好的时光、大把的精力,全部的工资收入都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是什么让他们换上了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

最直接的因素可能是过去一年挥之不去的疫情阴影。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漫长隔离,年轻人被关在家中,无法工作,也没有收入。曾经的储蓄便成为救命稻草,给身处不安中的人们带来一丝安慰。即便疫情过去,它所昭示的生活不确定性也不会消失,反而时刻鞭打着年轻人理财、储蓄,以备下一次风暴的到来。

更长远的原因则是,这届年轻人发现自己确实缺钱。一方面,“90后”“95后”错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90年代的经济迅速增长,初出校门的他们,下海经商没有原始资本,独立创业则面对一片红海,实现财富积累最普遍的方式只能是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拿一份工资。

过去年轻人成家立业时,可以靠父母的资助来站稳脚跟,但现在年轻一代又赶上了房价的高涨。更多工作机会吸引年轻人来到一二线城市,可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哪怕倾其所有也难以负担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仅仅靠固定工资,年轻人要等多久才能买上房呢?根据DT财经的数据,按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二手房均价来算,想要全款买一套8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刚需房,在国内房价最高的深圳要不吃不喝工作115年,在北京、厦门和上海,则分别需要工作71年、68年和65年。

工资不再能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投资理财便成为一种出路。尽管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一再强调,基金长期持有才能获得收益,应用闲钱进行投资理财,还是有人怀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情,瞄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将全部家当投入其中。有基民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的一句话便是,“生活留给我的选择并不多”。

与此同时,众多社交软件的出现,让年轻人可以抱团取暖、相互分享,但也形成了一种同侪压力。如果身边只有收入相同、处境相似的朋友,还能安慰自己,只要足够努力、足够耐心,有朝一日总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可是现在打开手机却随处可见“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讯息。靠投资理财买车买房、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本来只是少数,却因为互联网的群聚效应大规模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逼着你投资、理财、赚钱、努力。

渴望财富,并不是因为爱钱

在拼命赚钱的同时,这届年轻人却又比任何人都清楚,金钱只能是工具,远非目的。

在豆瓣“女性理财投资第1组”的小组介绍中,组长引用了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的一句话:“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

对一部分年轻人而言,追求财富也许并不是为了香车宝马、锦衣玉食,而是为了它所带来的独立与自由,自主与自足。而沉迷理财与储蓄,不仅出于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的不安,也是对高强度、快节奏的螺丝钉式工作的不满。

所以在2020年,我们听到了28岁退休的程序员郭宇的故事。原本就读于行政管理专业的郭宇在本科期间半路出家,自学代码,在毕业后成为一名程序员,通过辗转几家互联网公司,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自己因为贫寒的家境,从小“没有选择”,无法拒绝转学,无法成为职业作家。但在完成财富积累之后,他有了选择的底气,辞职来到日本经营一家温泉旅馆,并在闲暇时重拾写作。他说:“一系列幸运给我带来的财富,让我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原点,只不过,这一次我可以选择。”

郭宇并不是个例,这种“财务独立、提前退休”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代的潮流。在美国,这一运动的核心法則是“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但在中国,年轻人的方式则是一方面给资产做加法、一方面给生活做减法,也就是前文所提的“开源节流”。

所谓“退休”,也并非彻底放弃工作,在家中“混吃等死”,而是鼓起勇气辞去“996”“007”这类看不到工作意义、只消耗人生精力的职业,选择一份自己真正热爱、享受并愿意投身其中的事业。这份事业可能没有固定的高薪回报,但是有了理财储蓄带来的安全感,年轻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今年,获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无依之地》,让更多中国观众认识到了“游牧”这一生活方式。影片主角费恩,在年过六旬之际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失去了丈夫、工作和住房,她把厢式货车改装成住所,装上全部家当,开始了一边打零工、一边游历美国的公路生活。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充满了亲近自然的喜悦美好,以及与陌生人相遇相识的惊喜感动。影片中几句台词是对我们传统工作方式的质疑:“我们不仅接受了市场的暴政,还欣然拥抱了它,套上暴政的枷锁度过一生。这让我想到了心甘情愿工作到死的驮马,最终被放逐到草原……”所以这群人选择摒弃“做牛做马、工作到死”,回到自然寻找由自己掌控生命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年轻人,互联网的发展和工作形态的多样化,为他们的“游牧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设计师、撰稿人、摄影师,这些职业都不依托于固定的工作场所,也不受限于特定的城市,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便可以随时办公。于是,“数字游牧民”这一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可以居无定所、闯荡世界,也可以自力更生、创造价值。生活,不再只是钢筋水泥写字楼里一寸小小的天地。

曾有人断言,财富自由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的欲望绝难餍足,只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但对这届年轻人而言,财富自由却是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有现实可行性的目标,它甚至不是生活的终点,只是新生活的起点,在它之后,生活才开启了无限可能。

(赵 燕摘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肖文津图)

猜你喜欢

财富基金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新财富500富人榜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