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国内体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2021-05-14李荣源张静文韦东谊覃月泉谢瑾蕙
李荣源 张静文 韦东谊 覃月泉 谢瑾蕙
([1]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广西·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200)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由美国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Scriven)在1967年发表的《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提出,后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引入教学评估领域,他认为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国内体育教育界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署名“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在国内期刊《中国教育学刊》撰写的《我们是怎样进行学生质量评价实验的》一文中首次提到形成性评价,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教与学,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自该文刊发至今已有40多年时间,近年来,国内体育教育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主题也越来越广泛。但从现有的研究文章看,综述类文章还较少。因此,该论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形成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在CNKI总库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题、并以“体育”为限定条件、不设时间段限制进行检索,共搜出175篇研究文献,手动筛除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文献,保留符合本研究所需要的体育教育形成性评价应用的研究文献79篇,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究四十多年来体育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动态。
1.1 文献时间分布
从表1可知,2000年以前,国内体育教育领域有关形成性评价的成果较少,仅6篇,2001年后成果逐渐增多,但从总体上看,有关体育教育的形成性评价方面的成果数量(仅79篇)还是明显偏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成果更少,仅13篇,如2000年前核心期刊发表数量为0篇,2001-2010和2011-2020两个十年间发表的核心数量分别只有8篇和5篇,无论数量和质量均难令人满意(见表1)。
表1:2002-2013年有关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研究论文统计
1.2 教育学段分布
根据教育部对体育课的有关文件规定,目前国内体育课一般可自幼儿园开始开设,至大学二年级止。因此,国内体育教育领域形成性评价研究所涉及的教育学段,理论上可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和大学本科各个教育层次,但从收集到的文献看,教育层次分布极不平衡。首先,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关注到幼儿园的体育课问题,关注小学和中职中专的研究也极少,关注大学本科的数量最多(见表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本科院校的科研氛围更浓,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强,不同教育层次学校对教学与评价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等。
表2:体育教育形成性评价研究学段分布
2 研究概况
从现有文献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综合研究三个方面,因此,本文根据所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分析。
2.1 基础理论研究
从现有文献看,基础理论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不同评价方法对比研究等方面,如邱建钢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论述了形成性评价的功能、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高校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论述了形成性教学评价对师生教学过程的影响。陈兴雷等人对大学武术选项课形成性评价从内涵、实践应用、应用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大学体育武术选项课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把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谢冬兴对高校乒乓球课进行了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对比分析,认为三种评价方法各有各自的评价目的、方法、途径和侧重点,合理运用评价的反馈、调整与鉴定作用,可以提高乒乓球课的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衣刚等作者认为,体育教学是一个注重过程教学的特殊课程,终结性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合体育教育,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大规模开展,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对体育教育来说,应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为主。刘毅等作者基于层次分析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分析认为,可以根据该指标体系组合不同的权重系数,算出学生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综合评分并对课程进行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2.2 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实践研究多集中在运用形成性评价对体育课教学进行评价方面,如宫彩燕、谭恺、张琳等学者分别在篮球、乒乓球、跳高等技术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结果均表明,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出的要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对不同专项理论与技术的掌握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3 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先设计评价方案并进行理论探讨,再进行教学实践,如周建芳等作者基于自主研发的形成性评价测试系统,设计了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形成性评价方案后,学生学习效果有提高,教师教学策略得到优化。曾健以高一篮球选修班学生专项体能测试纵跳摸高和篮球半场往返运球上篮为例,认为体育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需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制订形成性评价方案,划分形成性评价等次,采用多元组合评价方法,同时应坚持个性化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体现评价资料来源的广泛性。
3 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研究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学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但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是亟待提高,对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从检索到的文献内容来看,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作者仅就形成性评价的定义、作用、使用原则等做一般的理论探讨,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作为支撑。鲜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较大样本量或针对不同项目的持续跟踪对比研究。
3.2 研究对象较单一
从前文分析,虽然形成性评价适用于体育教学的各个学段,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大学体育教学,而对幼儿园、中小学、中职中专的体育教学缺乏关注,因此不能很好的让各学段的体育教育评价自然衔接,不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整体水平的提高。
3.3 重复研究较多
从检索所得的文献看,大部分作者基本都是使用较简单的思辨性研究方法做些一般性的理论探讨,缺乏实际应用研究,所得结果也比较相似,缺乏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4 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展望
体育教育中形成性评价在方法应用和评价效果上相比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更有优势,能够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还存在着评价指标体系缺乏、评价目标不清晰、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视角单一、重复研究等问题,制约着形成性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和深入应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通过可靠的教学实践及数据分析来说明形成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发挥体育课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