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经济”时代下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的现代化传播与价值书写

2021-05-13王铭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摘  要:后现代主义和市场化浪潮下,文学精英传统逐步消解,文学创杨瑾伦大多立足于读者角度完成对作品的经典化塑造。由美国华裔作家杨瑾伦(Gene Luen Yang)创作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融繁于简,别具一格地采取“图文并行”的出版物图像化模式,将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相结合,以期消弭大众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偏差。《美生中国人》对移民身份归属、身份认同的思考以及其叙述形式的创新性表达是该书得以经典化的重要原因,而该书得以被广泛接受也与其雅俗共赏的创作旨趣密不可分。

关键词:图文并行;視觉经济;出版物图像化;《美生中国人》

作者简介:王铭双(1997-),女,汉族,河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中叶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势之一便是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开展研究。在传统文学研究的维度基础上,纳入经济、传播等专业领域理论来论证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是现代文学走向大众的现实诉求。文学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叙事建构扩充到了社会活动之中,文学正在经历从作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图像小说以其“图文并行”的叙述形式、严肃深刻的文学性思想、多种多样的绘图风格手法、独特的叙述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图像小说文本的现代化传播与价值书写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籍华裔作家杨瑾伦创作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American Born Chinese)将图像叙事与小说文本有机结合,使读者可以用图像的方式理解小说中三个以“身份认同”作为关键词串联起来的文本。小说全篇富有魔幻主义色彩和东方元素。杨瑾伦对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进行了现代戏剧化改写,进而基于图文互动,完成了对小说文学性主题的升华的同时亦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市场价值的现实要求

首先,《美生中国人》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荣膺“普林兹文学奖”。文学奖项的加持是对其所蕴含文学性的有力佐证,同时也是推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重要一环。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领域,首次提出了“符号消费”的概念,杨瑾伦向这种新消费文化做出了靠拢。

其次,杨瑾伦意在将自己作为华裔身份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与同在白人主导社会中受到边缘化的美籍华人群体分享,用图像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华裔族群在美国主流社会中身份追寻的艰难历程,既肩负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感,同时也承载着广大在美华裔群体受众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如果小说的主题与读者的认知经历相契合,那么小说文本的话语意义无疑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传递和接受。华裔作为亚裔族群中最大族群,已成为继墨西哥裔和印度裔之后的第三大在美移民群体,这无疑给杨瑾伦的作品提供了广大的读者群体和推广优势,激起了受众群体的共鸣,获得了不凡的经济价值和可观的市场效益。

再次,社会文化生态语境的变化也在塑造着文学生产与消费。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化弱化了阅读需求,文化传播媒介革新下替代性选择激增,纸媒作品在视觉经济浪潮下的传播媒介夹缝中艰难求生。作为调和,《美生中国人》图文并行的叙述模式恰逢其时地满足了读者获取“文本愉悦”的需求。出版物图像化既是文学文本传播的创新方式,也是经典实现“再经典化”的又一途径。杨瑾伦在小说版面中使用加粗字体表示着重强调,并大胆运用图像色彩烘托出情景氛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小说文字文本的同时,视觉感官也不断收取图像信号。以图像为载体的非文字符号在小说文本传递语义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辅助功能,在文本中起着强调、指示、说明、扩展的作用,有效的弥补了单一文字叙述的扁平感,与文本中的文字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该小说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最后,《美生中国人》图像占据绝大部分篇幅,文字比例相对较低,更加简洁易懂,将小说推向更为广泛的大众接受层面,使得传统文学阅读中受知识层次、年龄、语言能力等因素限制的读者得以豁免,从雅俗分赏到雅俗共赏。杨瑾伦的小说文本创造伴随着市场的隐性身影。同样,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也不仅局限于对其艺术价值的考量,书籍销量和经济效应也成为了重要指标,文学的市场性得以彰显。

三、文学使命的忠诚践行

对杨瑾伦来说,他不仅怀有对文学畅销温度的追求,更怀揣着践行文学使命的愿景。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文学产业的本质既是社会经济活动,同样也是社会艺术活动。文学生产的形式是市场化的,内容却必需是艺术化的,泛泛而谈的表面文章永远无法获得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文学作品需要思想。

在《美生中国人》第一条主线故事中,主人公猴王努力想要成为受人尊敬的神仙,个中挣扎影射着美籍华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杨瑾伦采用“猴王穿鞋”的意象进行指涉。“光脚”意指原始、未开化、野蛮,而“穿鞋”代表文明和开化。猴王一度下令所有猴子都要穿鞋。但在西行之路上猴王又主动脱掉了鞋子,这一意象的设定呈现了猴王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同的转变,并更进一步阐释了华裔身份的归属问题。第二条主线故事中,主人公王瑾是学校里唯一的亚裔学生。文中反复出现“树”的图像,起初杨瑾伦采用的图像背景中的大树枝繁叶茂,但当王瑾不被主流群体所认同和接受时,“树”却以光秃秃的树干形象呈现了出来。树没有根无法存活,人没有家园便不能归属。此外,王瑾的变形金刚玩具可以随意变化出不同形态,但王瑾自的亚裔体征却不可改变,他在形象和生活习惯上向其他同学的靠拢与模仿并不能使他融入集体。随后,王瑾以白人男孩“丹尼”的假想身份融入了白人社会。王瑾如此渴求追求白人社会的认可,甚至不惜代价放弃自身身份定位,展示出美生中国人艰难融入主流社会的一面群像。故事最后,王瑾终于意识到只有自己先认同自己的身份,方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当王瑾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时,小说中图像版面中的树又重新焕发生机。来到第三条主线故事,杨瑾伦创作出丹尼的中国表兄钦西这一形象。钦西戴着瓜皮帽、留着长发辫、说着一口蹩脚的“中式英语”。每当丹尼成功融入学校群体之中时,就会因为钦西表哥这位不速之客又被边缘化。丹尼终于忍无可忍,与钦西狠狠地打了一架。在表现二人打架过程的五幅图像中,从拖、拉、拽到挥拳再到钦西回击,每一张图片都生动的刻画出双方激战的过程,触发了强烈的视觉共鸣。连贯的静态图像呈现出动态的时间流动感,图像叙事达成了特殊的叙事效果。杨瑾伦在制造观众美感反应的同时,不再需要读者运用阅读单纯文字后的想象力来进行建构,成功呈现出单纯文字所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感悟。最终,丹尼无意打掉了钦西的面具,发现原来钦西竟然是美猴王的化身。猴王的多次来访提醒王瑾已经迷失的华裔身份,影射着对漂泊异乡游子的呼唤和对离散华裔群体的身份定义。作品以美猴王的故事开头,又以美猴王依托钦西的身份出现结尾,三条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最后巧妙地汇聚成一条主线,用“身份”关键词串联起三个身份认同的文本,颇具巧思且意味深长。

四、结语

由后现代社会的“视觉经济”时代催生的“图像小说”,消解了大众对文学性作品审美距离的偏差,视觉思维取代语言思维,因语言自身的特征而造成的接受者与经典文本之间的距离感以及由这一距离感所形成的审美想象等诸多思维功能在經典文本的视觉改造中渐趋弱化,使得“出版物图片化”成为文学经济的新增长点。通过探讨图像小说《美生中国人》的创作机制,本文阐释了文学生产与市场价值兼顾之间的内在关联,《美生中国人》对移民身份归属、自我发现的思考探寻以及对叙述形式的创新文学性表达是该书得以经典化的重要原因,而该书得以被广泛接受也与其雅俗共赏的创作旨趣密不可分,故可视为文学使命与市场价值耦合的产物。

在这里笔者想要指出,文学商品的经济概念并不具备任何褒贬的含义,文学经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品属性和审美属性是共存的。对文学作品市场性的强调并未限制文学经典的产生,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兼顾文学性与市场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应时而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姿态。与此同时,我们要允许文学在视觉经济时代下所作的转型尝试,并对出版物图像化趋势为文学作品注入的活力给予肯定,才能不断催生出像《美生中国人》一般兼具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作品,为后现代文学生产与消费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和视域。

参考文献:

[1]Barbara J. McClanahan, Maribeth Nottingham: “A Suite of Strategies for Navigating Graphic Novels: A Dual Coding Approach”,The Reading Teacher,2019,73(1).

[2]Gene Luen Yang, “American Born Chinese”,New York:Square Fish, 2006.

[3] Gravett Paul. “Graphic Novels:Every Thing You Need to Know.” New York:Collins Design,2005.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平原: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学术界,2004(3), 255-266.

[6]彭亚非:《视觉文化与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呈现》,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5).

[7]赖大仁: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文学评论.2005,154-157.

[8]李森:作为文字的图像——论后现代小说中的图像修辞.外国文学研究 2014(5),82-94.

[9]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汪文君:自传体漫画《美籍华人》与图像叙事,名作欣赏.2019,30-33.

[11]杨茜文:跨越媒介走向图文共生——谈视觉文化下文学的图像化生产倾向.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12]张伟:“视觉转向”与文学经典“再经典化”的演化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17,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