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花”“云”“门”意象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美蕴

2021-05-13汪之瑶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王维

摘  要:盛唐诗人王维深受儒家“仁爱之心”、“尊重天时”、“安贫自乐”,道家“天人合一”、“物无贵贱”等古代生态观的影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的“花”、“云”、“门”意象传达出了“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态美学意蕴、“以仁爱人、和睦相亲”的社会生态美学意蕴、“忘却贪欲、回归本真”精神生态美学意蕴。王维的生态美蕴,对于我们及时反思当下的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歌;生态美蕴

作者简介:汪之瑶(1996.10-),女,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態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1]本文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王维诗中的“花”、“云”、“门”意象着手,探讨其诗中传达出的自然生态美蕴、精神生态美蕴以及社会生态美蕴,以期从中获取对现代生活有益的启示。

一、从“花”意象看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态美蕴

自然生态美蕴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梁惠王上》里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这就说明人类应该尊重天时,尊重自然。《传习录》中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3]这就是说人与万物同为一体,是平等的,应该建立起相依共生的关系。

纵观王维的山水诗歌,不难发现其中所蕴藏的尊重自然、相依共生的自然生态美蕴,这主要受儒家“敬畏天命”、“尊重天时”的生态观和道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生态观所影响。而在其山水田园诗中极富表现力的“花”意象,是王维自然生态美蕴的集中体现。

王维常以“落花”入诗,“落花”意象表达时光的消逝、展现四时的流转、表现生命的始末都反映了自然万物的生灭无常。“落花”意象写出了鲜花由盛转衰的生命历程,是自然界中万千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浓缩,也是诗人内心禅意的外化。王维曾作《辛夷坞》一诗,其诗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4]

辛夷花在幽寂无人的山谷中兀自开落,诗人置身其外,旁观这自然的运行规律。开开落落、生生灭灭,刹那之间便是永恒,颇有禅味。诗人透过落花之相,察其本质,顺其本性,他作为一朵花落的旁观者,他不因自己的喜好或意愿去干涉花开或花落,而是尊重天时、尊重自然的规律,由着辛夷花顺应自己的花期自由盛开或凋零。

王维另有《寄崇梵僧》一诗,诗云: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5]

崇梵僧久居山林,不知有人世之事。日日陪伴他的只有声声脆啼的鸟儿、朵朵自落的秋花、寂寂无音的山林,如此之闲。崇梵僧就在这山林之中与自然相依偎,用心观照着自然万物,顺应它们的变化,从不试图凭自己的喜恶去改变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崇梵僧与自然和谐相依,静看飞鸟鸣啼、秋花纷落的情景传达出了诗人顺应自然本性、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美蕴。

综上,在王维诗歌“花”意象中蕴含着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传达出诗人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亲的自然生态美蕴。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日月同行、与花鸟为伴,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应将二者割裂开来,或者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两者应该和谐相亲、相依共生。

二、从“云”意象看以仁爱人、和睦相亲的社会生态美蕴

社会生态美蕴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这就是说人与人相处时应该以仁爱人、推己及人,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亲的关系。

王维的诗歌里蕴藏着以仁爱人、和睦相亲的社会生态美蕴。这主要受儒家“仁者爱人”的社会生态观所影响。王维诗里寄寓着人与人之间和睦相亲的意象有很多。如“柳”意象,送别路上的垂柳被诗人附上了对远行之人的留恋,寄托了对临行之人的不舍之情。也如“酒”意象,分别时的饯行之酒藏着真切的人情,饱含了诗人对远游人的一腔深情。更如“云”意象,因着白云无尽的特点,象征着诗人对家人、友人无尽的情思,闪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亲。

在王维的诗里,浮云沾染了尘世人情,寄托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分离、彼此依恋的情感。王维在《渡河到清河作》一诗中道: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7]

诗人泛舟行于黄河之上,积聚的河水与远处的天际相接。水天一色,初无所见,远处忽然显现出县城的轮廓,仿佛水天相接处裂开一个口子。顺着水流继续向前行去,清河县城跃入眼中,还能清晰地看到郊外田野中的桑麻。此时再回望故乡,却只能看到水波浩渺,云霞漫天,故乡已隐入云霞之后,了无踪迹。云是眼前景,思是心中情。王维对故乡亲友的思念都卷入了这云霞之中,云霞携着诗人无穷的乡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

王维《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一诗有言: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8]

行至滑州隔着黄河遥望黎阳,绿树繁盛,一片葱郁。渐渐地走远了,黎阳那座突起的孤峰也隐隐没入云端深处。与对岸的老友丁三也不知要等到何日才能再相聚。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以及不忍离去之意尽在不言中。这句诗里的云,不再是浮云几朵,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被诗人赋予了尘世人情,传达出了人与人之间依依惜别的美好情谊,营造了和睦相亲的氛围。

王维诗歌里的“云”意象将人情之美显露无遗,展现了人们和谐相处的友好氛围以及萦绕在人与人之间淳朴亲切的脉脉温情。王维笔下的那个时代,邻里之间友善相亲、互相帮助,朋友之间友好和睦、彼此牵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温暖又美好。

三、从“门”意象看忘却贪欲、回归本真的精神生态美蕴

精神生态美蕴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孟子·尽心下》中讲:“养心莫善于寡欲。”[9]这就是说减少欲望是修身养性最好的方法。孔子也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0]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能自得其乐。也就是说在节俭的生活方式里仍藏着乐趣,不要因过分追逐外物而丧失本真。

在王维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他忘却贪欲、回归本真的精神生态美蕴。这主要受儒家“安贫自乐”的精神生态观所影响。王维人到中年更向往山水田园的简单闲适。王维诗歌中的“门”意象就集中表达了诗人追求现实生活的朴素简单,流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安贫乐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诗经·陈风·衡门》有言:“衡门之下,可以栖迟。”[11]毛苌《诗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12]衡门即简陋的住处,其虽简陋,却也可做栖息休憩之所。王维常以“衡门”意象入诗,他在《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其三)》中写道:

所乐衡门中,陶然忘其贵。[13]

正月的最后一天,冬日的余雪犹在,村落之旁的春水水流迅疾。诗人在韦虚心的城南别业之中游赏冬日美景,盛赞韦卿情致高远脱俗,放浪于湖山之间,视簪缨为身外之物,认为它实不异于尘埃。王维与韦卿陶然自乐于衡门之中,表达了诗人浮生如寄、功业富贵如尘埃的感悟,更展现出诗人不求富贵、回归自然、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王维《偶然作》一诗有云: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14]

诗人写田舍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农事清闲的时候,便在家中备上薄酒招呼邻里共饮。居室虽陋,但在老人眼里又何陋之有,且呼邻里饮酒、怡然自乐。表现了诗人对简单朴素生活的追求,传达出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王维诗歌中的“衡门”意象展现了诗人所居住的简单朴实的现实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王维诗歌里的“门”意象,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隐居者忘却贪欲、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诗人通过“门”意象表现了他不为奢华的物质追求所扰,极力追求闲静淡泊、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他对安贫乐道精神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居者自由惬意的生活情趣的赞美。

综上所述,王维的生态美蕴,对于我们及时反思当下的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启示意义。王维诗歌中的“花”意象启示我们应该把人类和自然万物看为一个整体,不要过分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相依共生。“云”意象启示我们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门”意象启示我们不过度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应该抛却心中的贪欲、摒弃心中的杂念、摆脱心中的浮躁,找寻真正的自我,以求获得诗意的生活。

注释:

[1]曾繁仁著.美学之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第666页。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5页。

[3](明)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220页。

[4]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425页。

[5]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57页。

[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6页。

[7]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51页。

[8]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42页。

[9]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39页。

[1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69页。

[11]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224頁。

[12](唐)王维著;(清)赵殿成注.王维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100页。

[13]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163页。

[14]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71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明)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6](唐)王维著;(清)赵殿成注.王维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神奇的走廊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穿越密林
勤劳的工蜂
谁是谁
山中送别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