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
2021-05-13夏环举
摘 要:上下几千年来,我国历史的发展中衍生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使我国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传统的文化在历史的车轮中已经变得不那么清晰,如何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以及文字艺术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是需要去研究的重点问题。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价值不容忽视,为我国现代文学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体系的脉络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夏环举(1970.5-),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随着现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人们重视古代文学,对其进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能够让国家和人民更加了解自身的文化内涵价值,从而能够实现对文化更好的传承,从中寻找出更加适合我国文学事业发展的途径,以求能够使现代文学实现进一步发展。在对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研究过程中,能够让现代的文学人员了解到古人是怎样去传播自己的文化,从而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从中思考现代文学传播的方式以及古代文学的传承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变化进程
(一)通过口语来传播文学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口语传播时代的起点并不明确,学术界认为从甲骨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口语传播文学的形式,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将口语作为传播媒介的古代文学传播方式是开始于《诗经》产生的时期[1]。从历史上看,甲骨时代以及《诗经》时期同属于商周时期,但是从相关方面的史实资料中能够发现,甲骨卜辞时代更加重视通过事物的外观形状来向人们传播相应的文学。从实际方面分析发现,《诗经》文学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人们利用口语方式传播文学是文字出现以前的主要文化传播方式。在史学方面,《左传》中曾有记载,周王责备官员数典忘祖的情况,正体现出了当时的文学传播方式是基于口语的形式来进行的。在此之后,随着私学的产生,文学的传播方式逐渐变化,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并突破了从前上层阶级对于教育的垄断。比如说,《诗经》作为一部时间跨度相当漫长、作者繁多的文学典籍,其主要传播形式直到秦代仍然是以口語方式为主,《诗经》中便于记忆的部分被广泛地流传下来。我们能够发现在《诗经》中,很多内容都具有极强的押韵性特点,让人们在对其进行背诵记忆时能够朗朗上口[2]。
(二)通过抄写来传播文学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抄写传播的时代主要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到西汉已经逐渐演变成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文字,使古代文学通过抄写来进行传播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用于抄写传播文学的载体,从简牍到绢帛,再到现如今的纸质版,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人民对于文学以及知识的渴望。在文学载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了解到简牍的主要应用是在西汉时期,绢帛以及纸张的出现是在东汉年间。文学载体的进一步发展,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昌盛,对推动历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3]。
(三)通过雕版印刷来传播文学的时代
隋唐时期产生的雕版印刷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时期让文学的传播范围广度更大,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快捷和方便。在漫长的纸质载体传播之后,其生产工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生产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比原来更为良好。与此同时,纸张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使用,尤其是隋唐时期,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政府会广泛地收集古代的经典,完全将其利用纸质载体来进行记录,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藏书风气盛行,书籍买卖市场不断地发展,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进步。当时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都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的基础上来得以流传的,这就体现出雕版印刷传播方式的重要地位[4]。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多种传播方式
(一)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
首先是通过古人的口头语言来进行的传播。在文字产生以前,口语就是最为方便以及快捷的传播方式,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来表述相互之间的情感,并交换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原始积累的经验,口耳相传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文学得以快速的传播开。具体来说,一些古代的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闻,还有一些志怪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古人的口头语言传播来保存下来,或者对其进行记录,从而能够产生更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另外,《诗经》文学中的风雅颂等都是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得以流传的[5]。
其次是通过乐工的说唱方式来进行的传播。通过乐工来对具体的诗词内容进行说唱演奏,这种文学的传播方式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逐渐到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诗词的文学作品,由乐工来说唱,将诗词作品进行传播,从而使文学作品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所熟悉,这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在当时,乐工向文人们索要诗词,并给予其对应的经济报酬,让文人们能够获得物质方面的利益,并且能够说唱传播来将文人的诗词作品让更多的人所熟知,提高文人的知名度。因此,当时的乐工以及文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文人为了迎合社会风气以及乐工的需求来创造出一些具有押韵性的艳情诗词,柳永作为其中的代表,诗词中不乏这种类型的作品[6]。
然后是唱和以及说书的传播方式。在古代,文人们通常会经常聚在一起研究做诗,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很多知名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传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其独有的风采。具体来说,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在推崇传播之后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除此之外,民间说书的形式也会对古代的文学作品产生传播价值,《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等作品就是通过说书来得以广泛流传的,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中的具体故事以及内容,能够在民间被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离不开说书的传播形式[7]。
(二)通过文字来进行传播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使文学的传播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字的产生不但弥补了文人们口头语言传播中具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还有效地改善了在传统的口头传播方式中可能会存在的信息不完整或错误的问题,让传播的内容更加准确,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在文字传播载体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过程中,直到印刷术的产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学传播方式,直至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题壁传播的方式。在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应当了解到题壁传播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一些文人为了使其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于世,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内容题于墙壁、树木以及名胜古迹上,当时文化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形势相对来说比较良好,文人们具有游览河山的浓厚兴致,这就为文人们将诗词题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题壁的文字记载方式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文人所作的诗词内容保存下来,因此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很好地传播古代文学作品。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很多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得以了解,都是基于题壁的形式获得的,很多无名氏的作品这是这种文学传播方式的体现[8]。
其次,文本传播的方式。在古代文字传播方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印刷术。印刷术作为我国的伟大的发明之一,能够为古代文学以及书籍作品的借阅和抄录提供更为简便的基础。在古代,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为了能够读书而借阅书籍并进行抄写,对一部分经典名著,文人出于兴致对其进行抄写和收藏,这也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和传播。《金瓶梅》等古代的一些禁书,采取手抄的形式来将其进行保存,防止其失传,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借阅以及手抄的文本传播的方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存下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我国古代文學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三、结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面,传播载体以及传播的方式都比较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始终在变化的过程中,从口语到文字载体,再到最终印刷术的产生,古代文学的传播时代一再变化,始终在适应着社会的进程发展要求。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通常是借助于口语语言以及文字两种载体来进行的,传播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古代的乐工歌姬,以及说书的口耳相传等,这都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到后来唐宋时期的题壁刻字方式,使古代文学体现出了十分重要的价值。直到现在,文学的传播方式仍然在沿用着历史中的这些传播方式,这也为我国宝贵文学的进一步传承以及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传承文化,并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浩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以象作论”[J].名作欣赏,2020,26:168-169+173.
[2]黄志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9:100-104.
[3]于堃.语于往圣先贤往来天地精神——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J].林产工业,2020,5710:107.
[4]康震.文学研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专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6:65.
[5]张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的意义——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935:132-134+140.
[6]房媛.古代文学视角下的乡村田园声景意境——评《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10:2169-2170.
[7]佘福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文学教育(上),2020,09:64-65.
[8]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生命意识”的传统与现代——以李白诗文研究为中心的讨论[J].文学遗产,2020,05:172-180.
[9]王纱纱.高校、家庭、社会大德育体系建构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以微信公众号“文情德风”为例[J].高教论坛,2020,0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