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僧会汉译佛典与越南民间故事关联研究
2021-05-13阮鸿璜
[越]阮鸿璜
摘 要:康僧会高僧祖籍康居国,在越南出家学佛,公元247年来到建业传播佛教。《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他今存最具代表的作品,对越南民间口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越南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将从“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乌龟让老鹰带着自己飞”等类型故事,与越南民间故事进行比较,论析佛教故事在越南蜕化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康僧会;汉译佛典;越南民间故事;关联
作者简介:阮鸿璜(NGUYEN HONG HOANG)(1988-),男,京族,越南顺化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02
一、康僧会简介
康僧会(?-280)是三国时著名的僧人,他的生平在《出三藏记集》、《高僧传》都有记载。他的祖籍是康居国,父辈一代搬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父母逝世早他出家学佛,公元247年“杖锡东游”来到建业(今南京)传播佛教,用舍利灵验说服孙权在建业建建初寺,并在建初寺弘法33年,享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赞誉。
僧会是一位聪慧的僧人能明解三藏,还对六典,天文、图纬等无不精通。一生以弘扬佛法为事业,僧会留下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其中《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是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前者是一本本生故事的集成,后者是一本譬喻故事集成。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是佛教徒从印度民间故事摘取而来,伴随着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又将这些故事传到其它地方。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是印度、越南和东亚民间故事交流互鉴的产物,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表现,因而在世界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这两本经中选出几则代表的故事,和越南民间故事仓库中相对应的故事进行比较。
二、康僧会作品和越南民间故事
1、救物物报恩,救人人抱怨
《六度集经》中的布施度无极卷三《理家本生》(财主和鳖的故事),故事内容简述一位商人发慈心救了一只鱉,鳖后来告诉商人洪水快发生,快造一条船随时脱难。在脱难的路上商人逃难的路上救了蛇、狐两只动物和一个漂人。狐用黄金报恩,漂人却因为贪心害商人坐牢。蛇将商人救出,漂人被杀掉,商人为宰相[1]。
故事表达知恩报恩的意义,同时对人心狭小、忘恩负义行为予以惩戒,有着警示、警戒意义。《六度集经》的第五卷《难王本生》[2]也属于同类型的故事。该故事前段叙述道人救出动物和人的环境不同,后半段叙述与前者一致性。该类型的故事还见于巴利文《本生经》的《真实语本生谭》[3],又见于其他汉译经典中,如《佛本生故事选》的《箴言本生》[4]、《经律异相》的《现为大理家身济鳖及蛇狐》[5]。另外,在印度民间故事也能见到该类型,如《五卷书》第一卷《忘恩负义的人》[6]。
丁乃通先生将该类型列为160型“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并有如下的解释:“一个人从危难(通常是洪水)中救出了一些动物(常常包含蚂蚁、蜜蜂、蛇和鸟),另外又救了一个人。后来被救的人陷害他,但是动物却帮他找到妻子或逃出监狱。”[7]该故事源于印度民间故事,由佛教吸收并改造成宗教故事,流传世界各地。该类型故事在越南也是常见的类型。典型是《救物物报恩,救人人抱怨》(c?u v?t v?t tr? ?n, c?u nh?n nh?n báo oán),内容大致如下:
有一个贫穷男子在江边钓鱼,一次又一次又钓上同一条蛇。蛇念男子不杀之恩,天天帮助男子钓到很多鱼,生活过得很舒服。一天,蛇告诉他三天后会发生洪水,造一条小船防身。洪水发生时,他顺序救了蚂蚁、老鼠、蚺蛇和一个漂人。上岸后动物们告辞,漂人留下和他一起住。
一次,蛇邀请他到水府玩,并告诉他:“我父亲送什么都不要拿,只要那一把七弦琴,这把琴可以打败千军。”呆了几天他返回人间。当时国内有外邦侵略,漂人把琴偷了并向国王请求愿意出阵,打败敌人后被封为大将,还把公主嫁给漂人,但公主突然哑巴了,婚姻被推迟。
他(贫穷男子)丢了神琴之后到处找漂人,漂人一见到他就把他抓到监狱。蚂蚁、老鼠知道之后带食物给他吃,然后再去找蚺蛇,蚺蛇吐出一颗宝珠说“这颗宝珠可以治好哑巴。”果然他治好公主的哑巴,国王知道全部事情之后,将漂人惩罚而他娶到了公主,下半辈子享受荣华富贵。[8]
这则越南民间故事的叙述和佛经故事叙事内容大同小异,都源于印度民间故事相比,越南民间故事中情节更为丰富多样。结合“龙宫得宝”类型,在水府得能打败千军的神琴,此类型在越南民间故事中常见的类型。160型在越南民间故事中非常丰富,流传的地区很广。如越南河静省有一则《比禽兽还要薄情》(b?c h?n c?m thú),又据黎贵惇《听闻异录》(thính v?n d? l?c)。越南民间故事中的160型,有时候只运用“动物报恩”类型来叙述故事,有时候是结合“龙宫得宝或娶妻”,叙述会更加离奇,更加活跃生动。从此来看,这故事类型在越南民间故事中特别普遍,明显受佛教故事所影响,但从叙述艺术以及情趣上来看,带着浓厚的越南民族特征。
2、乌龟和两只白鹭的故事
《旧杂譬喻经》的《鳖喻与剃头得报喻》是两个故事合并而成,第一个故事是讲于鹄和鳖,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人用诚信剃头得以升天的福报再来生成富人。这里所提到的故事是前者,内容如下:
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能自致有食之地。时有大鹄,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鹄啄衔之,飞过邑上,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鹄便应之,之应口开,鳖乃堕地。人的,屠裂食之。[9]
该故事仅有73个字,但是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这则佛经故事的意图是劝人谨慎开口说话,而佛教常强调口业是三业之一。故事内容也接近现实,生活中也常提到“病从口出,祸从口入”,都是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越南民间故事也有该类型,它的内容如下:
昔日,有一个非常尖嘴薄舌的女人,死后投胎生活在莲池的乌龟。一次,有两只白鹭来找食物,乌龟向两只白鹭骂:“是谁啊?赶紧滚开吧,要不然我把你们的毛拔光。”两只白鹭假装笑着说:“你也在这里吗?我们不是来抢你的食物,只是来找你交个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找食物。”乌龟答:“算了吧!交什么朋友,我从小到大一个人在这里也一样过得好啊。”白鹭说:“我们想告诉你,这莲池很快就干掉,到时就没什么食物可吃了。”乌龟生气说:“没有东西吃关你们什么事!”白鹭又说:“你别生气!我们带你到一个离这里不远的地方,食品很丰富,不用担心没吃的啦。”乌龟说:“怎么能到那里?”白鹭答:“你咬着木头中间,我们两边衔着。但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开口。”飞过一个卖水的地方时,地上的人说:“两只白鹭衔着一个牛粪。”乌龟很生气了但不说话。又到一个市场时,地上的人说:“两只白鹭衔着一只死狗。”乌龟忍不住一开口就掉到了地上,被人抓回去吃掉。两只白鹭说:“太可怜了,谁让它不听话,尖嘴刻薄活该。我们返回莲池找东西吃,这次不怕谁骂了。”[10]
该故事讲述一个恶口的女人,死后投胎做乌龟。但是前生习性没改过来,因为恶口习性而死。该故事受佛教因果业报影响深刻,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的教诲意义。与佛经故事相比虽然前者叙述简略,后者情节叙述丰富更为生动,但从故事主干来看两者大同小异。前者是鹄和鳖,鹄在嘴里衔着鳖,鳖是因为好奇心而死。后者两只白鹭和一只乌龟,两只白鹭一块木头带乌龟,乌龟因凶恶习性而死。
丁乃通先生将该故事类型列为AT225A型,名称为“乌龟让老鹰带着自己飞”,并提取出基本的内容信息:“它被白鹭之类的鸟带着飞。后来它张口吹牛,摔在地上或烟筒上。”[11]此故事流传很广,中国、老挝、韩国、日本柬埔寨以及欧美等地区都有。越南还有另一则《蛤蟆和老鼠》(con cóc và con chu?t)和前两者叙述相似[12]。该故事基本情节是与前者同类故事。该故事解释蛤蟆的背为什么弯了的来历,和每逢天气变化就会错牙齿的原因。该故事还出现在印度民间故事中,《五卷书》第一卷第16则《半空中的乌龟》[13]。很明显此則故事的源头在印度,通过佛教传入越南。
三、结语
佛教在越南生根已有两千年,对越南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因在民间故事找到与佛经故事中同类型的故事是很容易的,康僧会两本汉译佛经中还有很多与越南民间故事联系。此两本佛经对研究民间故事的流传路径是非常有价值。特别是越南,康僧会虽然在交趾但研究他及其作品都要借用中国估计的记载,通过民间故事研究我们容易发现康僧会的作品早已在越南民间流传。只是经过民间艺人的增加情节以及用本地文化来代替原宗教色彩。但通过研究分析容易看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事都产生于印度,通过佛教路径传入越南。
注释:
[1][吴]康僧会译;蒲正信注.六度集经[M].成都:巴蜀书社,2001:121-123.
[2][吴]康僧会译;蒲正信注.六度集经[M].成都:巴蜀书社,2001:196-199.
[3]悟醒译.汉译南传大藏经·第31册No.0018《本生经》第73故事,CBETA电子佛典集成.
[4]郭良鋘,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7.
[5][梁]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8.
[6]羡林译.现代佛学大系45 五卷书[M].弥勒出版社,1983:105-111.
[7][美]丁乃通著;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2.
[8]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 trang 333.
[9]荆三隆.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39.
[10]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 trang 913.
[11][美]丁乃通著;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4.
[12]?n Nh? Nguy?n V?n Ng?c, Truy?n C? N??c Nam, T?p 2,nxb Th?ng Long, n?m 1957,trang 210-212.
[13]季羡林译.现代佛学大系45· 五卷书[M].弥勒出版社, 1983:145-147.
参考文献:
[1][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吴]康僧会译;蒲正信注.六度集经[M].成都:巴蜀书社,2001。
[3]悟醒译.汉译南传大藏经·第31册No.0018《本生经》第73故事,CBETA电子佛典集成。
[4]郭良鋘,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梁]僧旻,宝唱等撰集.经律异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羡林译.现代佛学大系45 五卷书[M].弥勒出版社,1983。
[7][美]丁乃通著;郑建成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荆三隆.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9][越]Nguy?n ??ng Chi, Kho Tàng Truy?n C? Tích Vi?t Nam, nxb Giáo d?c Hà n?i, n?m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