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大师朋友的来信

2021-05-13陈晟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1年3期
关键词:朱光潜新书读书

陈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初初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学术大家,他就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被他这一连串的头衔给吓到了?莫慌莫慌,朱先生可是一位极为平易近人的长者呢!

朱光潜先生曾多年担任中学教师,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学生的信赖与钦佩。后来,他在旅欧深造期间,为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的刊物《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撰稿,以书信的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为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大家可不要觉得这是朱光潜先生在对青年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也不要觉得他居高临下、好为人师。单看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便知朱光潜先生是与青年平等交流的。这种视青年学生为朋友,敞开心扉以诚相待的态度,显示了朱光潜先生的赤子之心。

1929年,这组书信结集出版,成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于书中所谈内容十分贴近青少年在探寻人生道路时遭遇的问题,并且对他们的种种迷茫、彷徨和苦闷给予了解答和开释,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本书也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

为了让大家对这十二封信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初初请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的裴源源同学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大家可以结合这幅图,来阅读本书哦!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和更深入地思考,初初想出了三个妙招,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金句撷取

这十二封信共约31000字,涉及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诸多方面,内容极为丰富。信中更有不少见解深刻独到的金句,如“读书不在多,在于选得精,读得彻底”“所谓美好,就是摆脱功利心”等,令人读后茅塞顿开,仿佛在黑暗中遇见了一盏明灯。因此,我们在读信的时候可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边读边思,撷取其中饱含哲思的金句,仔细体味咀嚼。请大家相信初初,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一定会受用无穷的!

第二招:“辩”出事理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教导我们读书贵在有自己的思考,要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围绕朱光潜先生在信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开展一些主题辩论活动。希望大家能充分准备各方面的资料,辩出水平,“辩”明事理。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呢?

第三招:回信答谢

按照常理,读完了朱先生写给我们的十二封长信,我们是不是应该回信答谢呢?大家从朱先生的信中收获了哪些道理,对他所谈的话题有什么感悟,抑或有什么疑问,都不妨写在信中。虽然在现实中,朱先生已经看不到我们的回信,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表达对他的敬意的同时,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大家写完回信后,可以在读书会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交流,讲述自己的思考,相信所有人都会受益良多。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帮助大家培养独立的思想和创意的品质。批注的位置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也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常用的批注符号有:(1)· 生字、难字;(2)         总括句、重要句;(3)         佳妙句;(4)○ 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句首);(5)△ 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下面,初初就以书中的经典段落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个批注的参考。

谈读书(节选)

①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旁批:本段开篇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书,“读尽也是无用”。这话看似不合常理,但细细回味,确有道理。)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旁批:文中多处使用“你”“我”,对话感极强,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旁批:“不敢劝你”“却希望你”,这样的措辞将作者的和蔼与恳切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旁批:这话实在精辟,可作为怀抱功利之心的阅读者的警示语!)

……

②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旁批:本段以疑问句切入,不仅对话感强,同时也在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旁批:极具生活气息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应因人而异的道理。)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尾批:这两段话分别论述了“读书需要选择”和“选书没有统一标准”的道理。论述前者时,作者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流行的新书的特点说起,得出“读书做学问不能學时髦”的结论。论述后者时,作者以疑问句切入,然后通过回忆《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的情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在论证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堪称论述文的典范。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于中学生而言也非常适用。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始终在用一种平等对话的语气与读者交流,极具感染力。)

小伙伴们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不是已经折服于朱光潜先生的博学广识?现在,初初再推荐一些名家以及同龄小伙伴对这本书的评语和解读给你们,看看他们所说的,是不是正好是你们心里所想的。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 夏丏尊

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余光中

我觉得我们目前理解、贴近青年心坎的、打动他们灵魂的读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理解青年的基础上与他们娓娓谈心、促膝对话、交流沟通的书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我竭力推崇朱先生这种与青年将心比心、平等对话的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在今天比旧时代更为需要,更值得提倡。

——朱立元

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中认为,生活在于感受和领略,“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今天的生活比过去更加丰富多彩,但总会有人感叹“人生很无聊”。当我们将无聊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的浮躁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制造浮躁的一分子?其实,生活有无趣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静下心去感受。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八(5)班 陈自辉

作者以他丰富的学识和阅历,劝诫青年人不要贪图容易,勉励青年人要着重涵养精神生活,求真,求善,求美。信中言辞恳切,充满了对青年人的关心与爱护,值得反复品读。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八(5)班 张宸煜

初读全书,我最喜欢《谈人生与我》这篇文章。在青年人的大朋友朱孟实眼中,“我”与旁人无异,与鸟兽虫鱼无异。鸟兽快活,我们人类却烦恼多多:一则因为人类将自己看得太重要,一则因为对生活目的、生活方法的苦苦求索。人类何不学些鸟儿鱼儿的经验?生活就是目的,生活就是意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八(5)班 庞家峥

十二封穿越时空、指引青春的书信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小伙伴们是否有所感悟?大家可以拿起手中的笔,绘制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最易懂、最直观的方式,向亲朋好友介绍这本书信集。

【仿写范本】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

【范本分析】

范本文字先描述了草木虫鱼的生活状态,展现出它们“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的生活态度,继而得出“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的結论。随后,又类比人类生活,提出一种随缘自适的人生观。文字逻辑严密,措辞雅致,初初怎能不点上一个大大的赞呢?

【仿写要求】

1.仿照范本,写一段话;

2.尽量通过动植物的类比,来讲述某种人生哲理。

猜你喜欢

朱光潜新书读书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新书速递
新书讯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新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