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商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例
2021-05-13文雪巍
梁 妍 葛 雷 文雪巍
(黑龙江财经学院财经信息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电子商务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与各大县域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为切入点,依托农产品电商和农业大数据为农民卖货提供交易平台,为县域扶贫提供决策支持,为农民提供多种类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具备条件的新农主体发展电商,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农业”的践行。在农村电商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如何能培养出符合县域电商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1]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构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的电商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加强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2]为更好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商信息化人才,需要深入调研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特点,才能培养出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电商信息化人才。
通过对校企合作电商企业的走访,实地调研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现状,结合阿里研究院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对县域电商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参考各大招聘网站对电子商务人才能力的需求,总结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特点:第一,县域电商领军人才,能结合国家政策,运用电商的优势助推当地农产品开发和利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第二,县域电商运营人才,负责对农产品进行调研、定位、开发、运营策划、数据管理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第三,县域电商技术人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解决县域电商发展中面临的智慧农业工程、物联网等问题。第四,县域电商创新创业人才,《战略规划》提出“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外流人员选择返乡创业。电商创新创业人才了解本地农民和农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地农产品优势,可以将电子商务与当地的农产品、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品牌,同时带领本地农民共同脱贫致富。第五,县域电商服务人才,伴随县域电商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为电商提供服务的行业,如物流行业、电商平台服务行业、电商代运营、咨询服务及金融服务业等,所需人员专业和数量之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巨大的就业渠道。第六,跨境电商人才,抓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农产品合作的契机,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为社会输送合格电商人才的使命。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存在产业边界模糊、职业分工复杂、人才需求复合化等特点,使得现阶段高校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前题是人才岗位需求的定位研究。电子商务产业的特点导致人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交叉性,如涵盖网络营销、网络金融、物流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专业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上存在交叉。“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边界的模糊又导致专业边界的模糊。大多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方面参考高等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参考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低端人才,多数毕业生差异化竞争力不足,人才特色辨识度不高,就业岗位范围较狭窄,融入产业深度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首先,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在国家普通高等院校电商专业课程目录的框架下,参考同类院校电商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自身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特色进行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无法满足县域电商产业建设对电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脱离产业需求。其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即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参考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制定,随意度较大。课程教学目标无法支撑毕业要求,这也是学生“学”和社会“需”之间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经营店铺、制定营销方案、美工与摄影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普遍感觉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实践经验不足。一方面是教材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受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是以模拟软件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完成既定的实验步骤,与企业实际工作差距很大,无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
(四)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电子商务是新兴专业,从教师结构来看,以经济、管理类教师为主,计算机相关专业为辅,电子商务本专业的教师人数不足,[4]并且很多都是刚毕业就走向讲台,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照本宣科,加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降低学生培养的质量。高校由于师资紧张和经费等原因,提供给教师企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使教师自身就底气不足。
(五)考核方式落后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试卷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类的考核在试卷中很难体现,[5]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即可通过考试,并不具备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课程考核的预期效果。
三、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一)基于区域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定位
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直接决定了区域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和趋势,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面向的重要参照。黑龙江省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曾经一度领跑全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诸多原因,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的黑龙江省经济全国排名不断下滑,目前已经成为全国GDP 落后省份。基于此现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优化产业结构,奋起直追,振兴龙江经济。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政府2019 年发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 年)的通知”,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强省。通知中提出了“工业强省‘433’工业新体系”,优先发展四大战略产业:其中包括绿色食品产业。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省内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强省的关键。2019 年8 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政府发布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意见中提出“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示范工程,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以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4 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黑龙江省以及哈尔滨市的产业布局及调整规划,为黑龙江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办学和专业发展布局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黑龙江省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绿色农产品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度较高。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是黑龙江省的相对优势产业,但是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贸易确是短板。尤其是与绿色农产品密切相关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严重滞后,面向绿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营销和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农村电商人才的匮乏降低了黑龙江绿色农产品应有的品牌效应,难以提供优质的营销策划和电商服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也是提升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电商信息化人才外流倾向严重,一些重点高校的人才首选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就业,更加剧了本地电商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程度,但同时,也为本地应用型普通高校填补人才缺口提供了机会。
依据黑龙江省工业强省“433 工业体系”的战略布局和哈尔滨市构建“4+4 现代产业体系”的振兴举措,基于“十三五”期间人才培养状况的客观分析,面向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黑龙江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深入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依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产业布局及优势,依托黑龙江绿色农产品产业,大力推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运营服务,支持黑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将专业办学深度融入本地产业,人才和成果服务地方产业,人才输出优先满足地方经济需求。
(二)重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学院办学定位,遵循学院办学理念,电子商务专业吸收了工程认证的教育理论,依托“ICT 工程产业学院”建设,形成“211 产教一体”人才培养过程模式,形成人才培养闭环并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1.兴建产业学院,扎根产业办学
电子商务专业在学院应用型转型总体部署下,深入扎根产业,积极引进企业进校园,引入项目进教学,兴建产业学院对接产业和教学。面向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电商产业,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建立阿里京东电商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将阿里巴巴、京东黑龙江省服务商引入学校,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借助企业阿里巴巴、京东黑龙江省服务商的身份,与五常市、安达市、兰西县、呼玛县、明水县、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了农村电商运营合作。将这些县域的农村电商项目引入教学,由学生参与运营,从而使学生“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双赢的目的。
2.依托产业学院,构建“211 产教一体”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依托产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211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211 产教一体”模式指的是用“2”年时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达成学生通用素质要求,用于支撑“基础理论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用“1”年时间通过面向产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和技术培训,实现学生到技术应用人才的初步转化;再用“1”年让学生在产业(校内产业学院和校外实习基地)中历练,从而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引入专业认证理念,能力培养闭环,持续改进提升内涵
电子商务专业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新思想、新模式,积极投入专业认证改革实践,积极学习借鉴产出导向(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并灵活运用于应用型转型改革的实践。借助OBE 理念,努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大闭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将OBE 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4个关键环节:(1)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基于OBE 的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能力要求如图1 所示。(2)以OBE 理念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能力要求与主要课程的关系如图2 所示。(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依托产业学院,借鉴专业认证理念,实施“211 产教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目标达成度评价与反馈: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先行体制下,努力以OBE 理念的要求在课程层面进行达成度评价的改革试点。人才培养闭环如图3 所示。
图1 基于OBE 的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能力要求
图2 基于OBE 的能力要求与主要课程的关系
图3 人才培养闭环
电子商务专业秉承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通过厚植产业根基,创新专业办学机制,创建“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实施“211 产教一体”人才培养过程模式,融入专业认证的理念,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特色,探索了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三)借助产业学院融入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产业学院为软件开发、电商运营搭建了真实项目的平台,形成了项目人才招聘、培训培养、项目实操实作、项目考核评价的工作场景的环路,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闭环。探索项目驱动教学,积极借鉴CDIO模式构建项目能力培养闭环。在课程层面,尝试项目驱动的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在第六学期,以完整的教学项目整合相关课程,形成项目能力培养的闭环,锻炼学生参与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项目能力培养闭环如图4 所示。
图4 项目能力培养闭环
(四)依托产业学院,建立“双师型”工作室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依托产业学院,建立“双师型”工作室。第一,打破职称和学历的束缚,产业学院将阿里巴巴、京东黑龙江省服务商引入学校,服务商企业CEO 纳入学院师资成为本院全职教师,将企业实际运营项目引入教学。第二,将专职教师编入产业学院的项目组,可采用边授课边参与项目或整学期进入产业学院项目组,完成电商运营的整个过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弥补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第三,借助产业学院关联企业,教师进入企业实习,解决县域电商企业人才不足问题,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无法完全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获取的技能,考试改革转向能力考核是成果导向的实质。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注意试卷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减少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实操题等,锻炼学生利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结果考核向阶段性考试过渡。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课内实验、小组协作完成项目、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过程考核的成绩要纳入期末总成绩的50%。第三,学分置换。产业学院根据运行项目的需求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招聘,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产业学院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工作,学生可以提出学分置换申请来置换相近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县域电商建设对电商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提出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改革策略,依据区域人才需求制定培养定位,重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借助产业学院融入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产业学院,建立“双师型”工作室,最后提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经过黑龙江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近两年的县域电商信息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证明学生提高了职业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由此可见,利用文章提出的人才培养改革策略,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所“学”与区域人才所“需”无缝对接,较好地胜任县域电商岗位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