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推进需求侧管理的政策建议

2021-05-12范黎波林琪

开放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范黎波 林琪

[摘要] 面临疫情大流行带来的国际格局变化,以及供需双侧发展不平衡等发展新趋势,需要我们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除了要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外,也要注重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要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等为重点,着力提高中等消费群体比重、促进消费升级,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优化内需结构,以供给创造需求、以投资撬动消费,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循环畅通。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需求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2-0046-06

[作者简介] 范黎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跨国经营;林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自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工业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三去一降一补”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我国产能过剩、能耗过高、库存过大等问题,经济发展重心从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需求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暴露。注重需求侧管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十分重要,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动因

(一)内需群体规模较小的短板需要补齐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约为4亿多人。尽管中国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相对14亿人口的基数而言,内需群体规模仍然较小,补齐这块短板能够很大程度上释放国内消费需求。同时,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突出特征,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的韧性。

(二)应对国际格局变化的需要

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的崛起,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会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以贸易摩擦、断供等多种手段打压中国,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分歧、立场差异,导致企业跨国投资成本过大、投资壁垒过高,战略合作效率低下,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及衰退,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构,其他国家基于政治利益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中国的依赖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使国际产业链格局呈现区域化格局。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上重新定位,“统筹发展与安全”是當前的基本判断与新的战略重点。不能仅仅从经济和市场角度去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等角度去理解,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实现统筹发展与安全。

(三)需求供给两侧动态发展不平衡

1. 供给侧改革需要同时兼顾需求侧管理

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要进展。坚决淘汰无效产能,严控诸如玻璃等新增产能,煤炭、钢铁等能源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市场供求关系显著改善;支持金融信贷、加大棚户区改造及公租房政策扶持力度,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通过债转股、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带动企业增强自我负债约束,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明显缓解。同时,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从而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地质勘察等特殊重点领域的投资显著上升,在弥补短板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有效供给。另外,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不同发展模式催生了新兴业态,传统的装备业、制造业开始转型;实体经济与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得到初步改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产能过剩、优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增强了国内工业生产的韧性。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供给与需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宏观调控中,如果只关注单向的供给侧改革,而忽视需求侧管理,就有可能会使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紧缩风险、经济硬着陆或加剧经济下行。因此,政策措施的着力点应侧重于需求端牵引和供给端创造的双向作用,只有供给需求双向发力、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好循环。

2. 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0亿元,同比下降3.93%;尽管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5%,但相较于2019年2.9%的增幅有所下降。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1%,增长率同比下降6.8%。受疫情防控带来的复工复产延迟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受损,全球需求大幅缩减,需求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就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的金融资产有限,考虑到债务利息等刚性支出不得不对非必要型消费支出进行压缩,导致需求缩减。同时,中低收入群体所从事的行业往往是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便民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冲击的程度最大,这些行业订单不足、效益缩减,使得居民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居民需求。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讲,尽管他们从事的职业多分布于互联网、IT、金融等受疫情影响较小领域,收入波动并不明显。然而,高收入群体出于对突发事件风险的规避考虑,会增加预防性储蓄,缩减享受型消费,导致需求缩减加剧。

3.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拉动需求增长的模式不再奏效

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政治安全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受阻受损,跨国投资企业基于风险规避考量实施跨国业务收缩,导致国内与国外需求同时缩减。疫情暴发初期,物流中断、疾控措施实施、跨境贸易限制使我国出口贸易与跨境投资进一步恶化,国内某些领域制造业、旅游业近乎停摆,外贸企业普遍存在新单签约困难、已签定订单取消等问题,需求一降再降。尽管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企稳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然而疫情的全球传播迫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跨境投资不确定性增强,跨境防控措施使得进出口效率和数量降低,诸多外部因素依然导致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的投资与出口“两驾马车”对需求增长的有效性不足,亟需新的破解思路。

二、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方向

(一)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需求侧管理,旨在对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求侧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完善,进而能够有效引导消费、储蓄、投资,降低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服务的壁垒,优化政策支撑体系。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的重心应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提升内需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事实上,“十三五”以来,消费需求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超大规模消费市场,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逐步向高收入国家群体迈进,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同时,以互联网和新经济模式为载体的创新型消费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国内消费需求热情,使我国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同时对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进行相应必要的支持和引导,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鼓励更多有效投资,保障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品牌,释放更多有效的出口需求。

(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产品供给质量

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3亿多人,每年的消费总量是6万多亿美元;而中国14亿人口,消费总量约为5万多亿美元。另外,2020年美国GDP总量为206814.94亿美元,人均GDP约为6.34万美元;而同期中国GDP总量约为147250亿美元,人均GDP约为1.05万美元。由此可见,中美不论在GDP规模上还是在消费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这个差距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二是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在复杂国际环境及疫情双重重压下,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从主体消费结构看,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397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其占人均消费支出比(恩格尔系数)为30.2%,同比上涨2%。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居民收入以及消费结构仍存在较大改善的空间。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结构,引导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型,是我们发力的重点方向。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国内供需结构的均衡优化,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构建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首先,提高居民吃穿住行等基础性需求的质量,如温饱之上更应关注居民饮食健康、遮风避雨之外更注重生活起居配套设施等。其次,加快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全覆盖,进一步释放享受型的中端消费需求。再次,鼓励并引导居民对家政、养老、养生、健康、文化等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创建并优化新兴行业的高端消费需求。

(三)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

全球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市场自发性特征。它会出现两个基本走势:第一可能是颠覆性上行,第二可能是内卷化或者退化。政府干预或者非理性的拦腰折断可能会影响其走势或者进程,而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利益。

因此,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最好的战略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全面开放并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力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新体制。对外开放不仅让我国实现了与世界标准和规则接轨、营造更有前景的竞争环境,且有助于吸收并利用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倒逼中国商业模式、生产效率、管理理念等关键要素的创新性提升,有效促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扩大开放能够满足西方企业的利益诉求,建立在战略合作、命运相通基础上的利益获得有助于降低自由貿易保护、不公平贸易等贸易壁垒,有效避免或化解西方“脱钩”的威胁。因此,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仍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主基调。只要中国开放型经济能够稳步上行,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先进管理技术引入、出口疲软等问题就能够有效解决或缓解,从而加快促进中国的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推进需求侧管理的战略思路

(一)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消费升级

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压舱石,是影响消费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中,有序增加劳动报酬的比重,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在确保主体消费力量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提高基数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救助与再就业培训,增强其再创业的信心。同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应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提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调节准确性,增强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减轻中低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其次,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生老病居教”的基本民生需要,从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改革入手,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质量,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只有切实补齐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等公共产品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减弱中低等消费群体的后顾之忧,使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有效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再次,优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做强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量。在中国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城市(镇)化这四个趋势中,城市(镇)化是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命题。因为城市(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通过城市(镇)化,驱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市民,这是消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政策的着力点要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同等的城市化福利,破除资源待遇不平等等诸多制度与体制约束。在城市(镇)化进程中,要保障城乡经济发展的双向联动,实现以工带农、以农补工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农业活力,实现域内城乡发展的新动能。

(二)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优化内需结构

第一,充分挖掘不同层级消费市场。我国中低等消费群体规模庞大,充分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对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平台经济的普及,使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增加,但当前城乡地区的物流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着优质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企业难以下沉服务城乡。一方面,加速电商向城乡区域渗透,打通商业“最后一公里”,打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有效降低流通成本。鼓励线下产业和线上平台相结合,支持新业态向城乡市场延伸,鼓励城乡居民扩大文化娱乐、通信交通等消费,支持新业态模式进入城乡市场。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农业农村的财政支出比例,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将商贸物流与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同时,加大城乡水电路气、信息、区域供暖等方面的民生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化服务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城镇中等以上收入群体更注重生活质量,对健康、文化、体育等的需求更多,但是目前我国高质量的服务非常有限且仍有待提升。进一步扩展中高层级的消费需求,需要着力拓宽高质量服务覆盖宽度,进一步完善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服务内容并提升相应的质量。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与质量监督测评体系,培育服务创新性与专业性,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供给能力。

第二,改善消费环境,优化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潜在需求转变为即期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配套设施完善,促进高质量服务升级。一是积极推进中低收入地区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二是推动商业网络规划建设。对于城镇地区商业而言,加强社区商业的渗透程度,提升商业区域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对于农村地区商业而言,强化商品流通市场的培育,构建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合作社多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合作网络,建立农产品直采基地,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双向联动。三是构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进村镇快递投放点、智能快递柜等“最后一公里”物流设施建设。四是积极搭建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构的合作平台,构建健全旧家电、旧家具、旧设备等旧货交易市场,开展“以旧换新”“收旧换新”等促销活动,促进家具消费品的升级换代。

第三,鼓励大额传统交易,发展创新型消费模式。疫情期间,以信息消费、数字消费为核心的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增长动能,在稳定消费市场繁荣、带动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强化消费便利性仍是强化内需的重要途径。在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方面,积极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程度,支持实体零售转型和跨界,鼓励发展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等消费模式;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推广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商业、企业;培育体验消费、定制消费、健康养生消费等新热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线上线下消费模式融合广度与深度的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就会从企业端逐渐转移向客户端。因此,企业的经营战略方向应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移,以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倒逼企业产品精耕细作,从而释放更多消费需求。在鼓励传统大额交易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汽车消费潜在空间,但局限于城市形态与规划造成停车位、充电桩短缺等问题,导致无法释放更多的汽车消费。而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能够带动全产业链乃至多个行业的消费潜能,对经济复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应合理推进车牌、二手车交易等制度的改革,消除相关制度障碍,鼓励个人汽车消费;合理规划充电桩、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進一步坚持“家电下乡”政策,促进家电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在新型消费模式监管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支持并鼓励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着力优化制度并强化监管力度,明确运营权责边界,为相关经济主体间的资源整合、供需对接、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宽容的平台。同时,清晰界定经济主体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责任及义务。积极促成政府部门、相关组织机构、企业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消费生态体系的治理与监督。

第四,健全消费政策体系,鼓励引导消费群体。全面提振消费市场、扩大内需,需要培育健全的消费政策体系,通过鼓励、引导等措施推动重点消费领域的健康发展。一是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合理提高个人所得税额起征点,合理增加专项附加扣税,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同时,对健康、家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服务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合理扩大信贷消费领域,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将居民潜在消费变为即期消费的同时,也要考虑居民信贷消费的风险承担能力,合理控制消费信贷杠杆率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三是实施现行刺激政策,依托主要商业区、加油站、重点支付平台开展各系列优惠活动,针对餐饮、出行、购物等即时消费领域采用发放消费券、金融补贴、满减优惠政策等直接补贴方式,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和倾向。

(三)以供给创造需求,以投资撬动消费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对高端制造和优质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但供给端依然存在着优质商品和服务不足的问题,且在民生建设、信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消费制度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短板,需要重视投资对供给侧的优化作用,进一步弥补并完善供给端的不足。

第一,优化投资结构。目前我国新基建属于新兴事物,尽管与传统老基建投资相比规模较小,但新基建覆盖了更广阔的领域,不仅能够为新兴企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参与空间和机会,兼具短期稳增长和长期增动能的双重功效,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释放更多有效消费,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外部性。因此,我们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集中力量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植入传统基础设施中,以创新性技术融合促进传统基建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基建实施准则,以中央统一部署为核心,结合地方区域发展条件实现有效投资、精准投资。

第二,拓展投资空间,以更大力度、更精准投资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加大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应急能力建设、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着力加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资,提高技术自主安全可控水平;聚焦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业,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高端制造产业升级,促进传统设备的更新与改造;以数字化应急管理为落脚点打造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智慧城市;结合财政支持与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养老医疗服务;加强科技人才专业化培养的力度,加快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速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构建“双循环”有力支点

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日趋复杂化,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演变,长期以来欧美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赶超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尽管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崭露头角,经贸摩擦加剧,但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方面,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具有长期性,应遵从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坚持推进与周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与协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投资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国家经济事务,贡献中国智慧与声音;妥善处理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拓展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坚定维护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深度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积极促成更公平、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将会呈现明显的区域化趋势,危机已从供应端向需求端扩散,仅仅依靠个别国家的单方面疾控措施无法消除疫情带来的全球影响。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全球共同携手联合抗击疫情,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社会的复工复产有利于国外需求的增长,有助于以国际市场反哺国内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循环畅通。

[参考文献]

[1] 范黎波, 屠新泉.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增发的策略[J]. 宏观经济研究, 2005, (8).

[2] 范黎波, 施屹舟, 郑伟. 加强对金砖国家直接投资: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支撑[J]. 全球化, 2013, (1).

[3] 范黎波, 施屹舟. 理性看待和正确应对“逆全球化”现象[J]. 新华月报, 2017, (9).

[4] 范黎波, 杨金海, 黄铄婷. 社会保障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吗?——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反事实分解方法的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

[5] 霍建国.“十四五”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J].开放导报,2020,(2).

[6] 刘鹤.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人民日报, 2020-11-25.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Effectively Promoting Demand Side Management

Fan Libo, Lin Q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brought by the pandemic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s such as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we should not only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but also lay stress on the demand side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Demand side management should be proceeded by effectively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promoting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 supply,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of new open economic system, 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 so as to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medium consumption group, promote consumption upgrading, stimulat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willingness,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domestic demand, increase demand by supply, stimulate consumption by investment, which aims to promote a higher level of openness and better circulation of our economy.

Key words: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emand Side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1-03-10  责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