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房:阶层门票之外的本质

2021-05-12

现代阅读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区阶层学历

现在和中等收入家庭聊天,最令人焦虑的都是孩子,最喜欢聊的都是学区房。

我听过一句话,读了很多书,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北京学区房的热潮大概可以作为现实版的注脚,那就是上了北大、清华,仍旧买不起北京学区房。过去批判“宇宙中心”五道口学区房200万太贵的看客,估计肠子已经悔青了,“15平方米的老房子,没有上下水,没有燃气,总价170万”,这都是老黄历了。对比之下,媒体报道了25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房,一些高端学区房价格更高。比如金融街某小学,有人表示自己出价50万元一平方米,结果直接出局。

中國房价的走高,让出自一流学府的社会主流精英也难以承受。也正因此,这些天最热门的讨论是“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对此,网络段子手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谜”。这不是搞笑,房价在中国就是那么重要。

这是中国“软阶层”的集体困扰,你可能也在其中。一边是不断攀升的货币数量,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房价,未来如何对冲?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内心也明白最后清算会到来,但是谁也不甘心,也不敢在这场资产盛宴中置身事外。

也正因此,房产对中国人,不简单。房子,不仅是居住所在,更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成败标志。按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6年的报告,中国家庭户均资产从2011年到2015年以8.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16年将达103.4万元,全国家庭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147.5万亿元。其中房产在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始终无可匹敌,2013年和2015年占比分别为62.3%和65.3%,2016年占比近7成。

更重要的是,比起刚需、改善性住房等概念,学区房更像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精妙比喻。资源不均、竞争激烈的情况,最典型就是教育;要拿到竞争资格,比如入学,就要更多资本。这一两代中国人,在物质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也空前焦虑,既见证了市场释放了学历这样的能力的阶段,也见证了学区房这样的背景因素日渐重要的过程。

大家从自身经验而言,相信自我奋斗的无限空间,但不可避免的,也看到了下一代成功难度的加大。也正因此,集体焦虑的扩散不言而喻。

在房价上涨背景之下,学区房更是受人关注,很多人都在问学区房的事。在“徐瑾经济人”社群,有朋友问我:

徐老师,您好!想咨询一个关于学区房的问题。选择A:踮起脚尖(花完所有股票、现金),依然要贷款250万,可以够到“老破小”的学区房;选择B:将现金继续投入股票。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实在不知该如何选择。

借这个问题,来谈谈对于学区房的理解。

首先,学区房和教育有关,不少人把学区房看作投资。那么,这笔投资划算吗?有人做过测算,学区房相较于一般房屋溢价约等于选校的费用。如此说来,学区房价格高很合理,尤其是学区房卖掉甚至还有可能升值,那么学区房的代价只是多出的购房现金的存款利息。

然而,这种算法不对。仅仅从数字来说,学区房往往只有在小房间的情况下才可能更合算,学区房的代价其实类似购房费用的机会成本,而且不止于此。

这就谈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学历不值钱”,很多人为此辩论不休。

首先,学区房买的不仅是学票,更是阶层晋升的入场券。学区房抢手,不是因为学历不重要,恰恰是因为好学历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因此家长们才不惜重金豪赌。

但是,我们看看经济,实际情况如何?事实上,不少研究指出,从2008年以来,受教育获得的回报确实在降低,对比之下,蓝领工人薪资收入上涨很明显,白领则相对停滞。

仅仅从教育回报而言,学区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教育本身的边际回报已经在降低了。

这就是我一直想指出的一点,学区房不是投资,更应该看作消费。学区房之所以那么贵,是这些年消费升级的余波。当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金钱的时候,同时,当地方政府不太擅长让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时候,当地方民办教育仍旧不够发达的时候,学区房溢价才会不断上扬。

现在,很多人问未来什么资产值钱,就有经济学家说再生一个孩子。这本质上,就误解了孩子的经济功能定义。过去的养儿防老已经过时,在今天孩子更多是情感消费。学区房无非是对于孩子消费的再次升级,养孩子更多是为了天伦之乐,而不是退休船票。

因为到最后,很可能也靠不上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一代的孩子机会空间与过去不可比,阶层停滞将会随着经济停滞而到来。

这就涉及最后一点,学区房为什么值钱。很多人认为是焦虑推动,阶层固化的现实与阶层跃升的梦想之间的焦虑。不可否认,如果问全世界哪里的父母最焦虑,答案大概就是亚洲,而亚洲可能华人更甚,其中一线城市父母自不待言。

争夺学区房其实也是在争夺赛道。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比自己当年更好的环境下,理应获得更好的成就。这一想象未来可能被证明虚妄。“70后”是获得改革红利最大的一代人,“90后”不少已经是富二代,即使比较夹心层的“80后”,也是在中国经济一路向好的背景下长大的。

问题在于,如果去问一些相对成功的台湾人、香港人,他们已经提前走过这个过程,他们会承认,自己下一代未必会有自己那般的好机会。

怎么办?认清大势,降低预期,才是更理性的做法,愿望不能代替现实。

总结一下,这样的情况下,什么资产最有利?比起投资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不如先投资自己,你的胜算可能比孩子多一些。投资自己也是对未来的保险。

你一路顺风的时候,可能意识不到投资自己的必要性与回报。等环境条件突然变化,唯有有丰厚储备的人才能快速转身,不至于被剔除自己之前的阶层。这个储备,不仅是财富,更是能力与心态。那些没有及早投资自己、建设自己的人力资本的人,却可能无此能力。在我看来,最油腻的人,就是用自以为务实的鸵鸟策略过了失败的一生。到最后,还好为人师,教导年轻人应该怎么面对现实。这种油腻,无论男女都一样。

推荐一本育儿经济学的书《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让你理解,为什么全球家长看起来很鸡血,以及背后的选择。

(摘自东方出版社《趋势:洞察未来经济的30个关键词》 作者:徐瑾)

猜你喜欢

学区阶层学历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学区房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