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农业视野下新农人培训需求分析
——基于两省五地调研数据

2021-05-12王丽萍曾祥龙

农业科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人新农智慧

王丽萍, 曾祥龙, 方 婧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

伴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和物联网快速发展,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智慧农业[1]。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进行优化与整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智能化和高效化。2020 年党中央1 号文件再次强调了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指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差别在于智慧农业将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交给机器,生产人员只需操作计算机即可完成各种工作。然而,与智慧农业带来的农业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农民整体上受教育水平不高,科技素养偏低,能很好地理解吸收新型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的农民为数不多。此外,掌握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尤为短缺。乡村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新农人”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时代发展需要的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群体[2]。拥有互联网基因和创新创业精神,是新农人群体的鲜明特征[3,4]。新农人具有新思维、新理念,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益[5],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者和开拓者[6]。智慧农业是新农人所向往追求的,而新农人也是发展智慧农业所必须的,有学者指出,新农人是智慧农业的核心推动力[1]。到目前为止,对新农人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乃至现实中大部分新农人仍是以普通农人的身份参与相关培训。本文通过梳理新农人相关文献,并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员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新农人与普通农人之间的区别,比较两者之间的培训需求差异,以期为开展智慧农业人才培训,填补乡村科技人才缺口提供参考。

1 新农人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新农人的研究目前仍未有统一的概念,其与新型职业农民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8],不少学者认为新农人是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拓展演变而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升级版[4、9、10]。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指具备更高素质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知识和技能,将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代农业工作者[11]。单从概念定义和内涵特征来看新农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几乎没有区别,但由于新农人带有鲜明的自身特征及时代烙印,吸引不少学者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

新农人概念界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与新浪微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4 新农人微博研究报告》中,将新农人定义为:区别于传统农民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全新的现代经营理念参与农林牧渔全产业链的自然人。杜志雄[12]进一步指出新农人泛指那些农业全产业链上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或为生态农业生产与营销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显然,广义上的新农人涵盖了为农业提供宣传、推广、指导、咨询等服务的人或群体。狭义的新农人概念则聚焦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5]。张波和申鹏[13]将新农人界定为具有生态农业理念、能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生产安全农产品为己任、视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群体。谢艳华[4]总结前人成果,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定义,认为新农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较强市场与信息思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开阔的视野并掌握着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新兴群体。总体而言,新农人思维新、理念新、营销新、组织新、知识新,其对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产融合、农业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6]。

从新农人的群体特征和身份构成来看,大体上以年轻、学历高,且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为主[14]。王文龙[15]认为,新农人群体包括工商资本的跨界经营、城市白领或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以及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其主体应该是到农村创业的城市白领和大学毕业生。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2016)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座谈发现,新农人普遍学历较高,多是在其他行业有一定工作阅历或者创业经验后,进入农业领域“再创业”的年轻人,并将新农人分为大学生创业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型和跨界创业型三类。牛耀红[16]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新农人指那些跨界进入农业的群体,注重利用科学技术,以团队合作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群体,他们普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部分拥有研究生学历,部分新农人还从事过农业技术研发或管理。张波和申鹏[13]系统地总结了新农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之处,一是在意识方面,新农人具有信息化思维,以市场为导向,新型职业农民则是生产导向型;二是在身份属性方面,新农人是一个跨界的新崛起的农业生产经营群体,他们已不再是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虽然身份属性已经淡化,但仍然是农民;最后在职业流动方面,新农人的流动性更强,并认为尽管两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将新农人视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表述应该没有太多疑问。概况而言,新农人的“新”在于“跨界”,指在农业领域之外的地方,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技能(求学或工作),或者创业经验以及资本,转而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的群体。新型职业农民即包括出生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农人,还包括愿意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非农人[17],而新农人正是那一批自愿下乡返乡务农的非农人。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新农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类,是一批特色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具有丰富的大城市求学、工作经历,或者在其他领域积累了足够的创业经验及资本,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才能,跨界就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群体,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2 调查方法与研究过程

如前文所述,由于对新农人的认识不深,以致现实中大部分新农人和普通农人一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训。鉴于此,本文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成员为对象,分两个阶段,分别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先通过访谈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组织者,探讨新农人特征属性,然后在组织者推荐下,选取15 位新农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其对新农人群体的认知、培训需求、自身经历以及和其他成员区别等,由此形成对当地新农人辨别依据,并在问卷里面增加相应的选项。第二阶段,向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全部成员发放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并在培训班组织者的帮助下,依据第一阶段的结果筛选出新农人数据。

根据上述方法,课题组于2018 年12 月到2019年12 月期间,以广东和贵州两省,曲江、河源、连州、连南、黔南州五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为对象进行调研,共采集有效数据749 份,筛选出259 份新农人培训需求数据。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新农人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对259 份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表1),从数据来源看,男性192 人,占样本总量的74.1%,女性67 人,占样本总量的25.9%。从年龄分布来看,新农人群体普遍年轻,35 岁以下 92 人,占比 35.5%,50 岁以下226 人,占比高达89.5%。文化程度方面,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大专学历以上190 人,占比73.3%,而且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4 人,显示新农人文化素质较高。从业年限方面,5 年以内157 人,占比60.6%,与新农人群体兴起的时间较为契合。从业10 年以上的有52 人,占比20%,表明有相当部分的传统农民通过不断学习、创业,发展成为新农人。从身份类型来看,主要身份为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的合计111人,占比42.8%,农业企业负责人或者高管89 人,占比34.4%,也有少部分主要身份为普通农户(占比5.8%),以及仍未全职进入农业领域(占比17.0%)的人。

在调查新农人主要收入来源时,发现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新农人仅有66 人,占比25.5%(表2),表明新农人仍然是以兼业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农业生产的节律性,生产间隙为新农人从事其他工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农业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新农人跨界农业行业时一般还保留着原有工作,这一点在调查新农人在农业行业的年收入水平时也得到证实:新农人大体上年收入不算太高,有超过一半的人年收入在10 万元以下。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新农人的农业事业还是在不断投入阶段,并且盈利未能覆盖所需投资额。

表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表2 主要收入来源和年农业收入水平

3.2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需求比较分析

3.2.1 培训内容需求比较 如表3 所示,新农人期望的培训内容(需求率在50%及以上)主要有农产品电商与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创新创业、农业政策与形势。而普通农人期望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农产品电商与营销。可见相较于普通农人,新农人希望学习并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和知识。具体看,新农人对农产品电商与营销培训需求的人数最多,为76.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农人的“互联网属性”。其次,69.9%的新农人选择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而普通农人选择同一需求的仅有41.6%,说明新农人具有更高的品牌意识。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对农业生产或加工技术培训需求基本相同,分别为69.5%和70.8%。随着数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华为、阿里、京东、腾讯等500 强企业纷纷进军农业,将许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管理过程,激发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在开设的农民培训课程中,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区块链与农业创新创业等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新农人对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也非常关注,对企业经营管理专题有需求的新农人有160 人(占比61.8%),远高于样本中身份为农业企业负责人或高管的人数(89 人),而对创新创业的培训需求也达到了53.3%,表明当代新农人普遍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并且成立组织或企业是大多数新农人的愿望。35.1%的新农人有企业涉外经营管理培训需求,显示部分农民的国际化意识逐步加强。

表3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专题需求比较

3.2.2 培训方式需求比较 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表4),新农人和普通农人都选择课堂授课+田间指导的占比分别为73%和65.2%,选择课堂授课+现场教学的占比分别为72.6%和69.3%。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转到田间接受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观印象,因此这种培训方式受新农人欢迎。企业实训作为充分了解企业内部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渠道,也有超过40%的新农人选择了这一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农人还是普通农人,对远程视频教学与指导方式偏好程度都较低。实际上,远程视频教学与指导将是智慧农业时代农民培训学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农民对这种培训方式的认识非常不足,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当前的视频教学还是一种常规的方法,即把专家的讲课录制成视频,视频课件的内容可供选择的不多;另一方面,视频教学不能进行实时的指导,如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学习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培养农民通过视频学习的习惯。

表4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方式需求比较

3.2.3 培训机构需求 在培训机构方面,农业高校是新农人和普通农人的第一选择(表5)。相比较而言,农业高校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更受新农人欢迎。进一步具体到广东省农业高等校院时,选择希望到华南农业大学培训的占比率高达91%。分析其原因,华南农业大学有一批顶尖的农业科学家,如水稻专家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和农业机械专家罗锡文院士等,他们长期从事农业教学与科研,亲临田间传授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表5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机构需求比较

3.2.4 培训师资需求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选择农业高校专家教授的占比分别为87.3%和86.3%(表6)。排在第二的是农业管理部门领导,占比分别为39.8%和32.6%。不少新农人表示希望农业部门领导能够开展农业产业政策专题培训,以期自身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协调一致。此外,企业(公司)老板和同行业优秀者也是新农人较为看重的培训师资,可见新农人较为注重同行业从业者间的交流互动,倾向谋求共同发展。

表6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师资需求比较

3.2.5 对培训服务的需求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对培训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四方面(表7),新农人对这4 个方面的需求占比均超过了70%。为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打造一个能够链接农民、农业院校和政府三方,集交易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学习平台。

表7 新农人和普通农人培训服务需求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智慧农业概念的提出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内在需求相吻合,即是历史机遇的巧合,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服务精准化是农业必然的智慧化发展趋势[18],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农人队伍是驱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普通农人,新农人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渴望学习到日常所需生产经营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农业创业创新、政策形势等表现出较高需求。此外,新农人倾向前往农业高校接受农业专家教授的培训,培训方式为课堂授课+现场教学或者田间指导,期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建立沟通渠道,增加师生间、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并实行导师制,提供持续指导和服务等。针对此,本文为开展新农人智慧农业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4.1 科学设置智慧农业培训课程,引导新农人持续创新实践

智慧农业作为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不仅涉及到传统意义上的耕作技术(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还涵盖了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在具体培训课程上,必须结合智慧农业的特点及新农人需求,科学设置智慧农业培训课程。调查发现,不少新农人的创业属于初始发展阶段,相应的培训需求仍然以农业生产技术、品牌建设、电商营销等实用生产技术为主。因此,培训应以这些实用生产技术为基础,逐步向智慧农业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增设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知识等培训课程,引导新农人借助互联网等渠道学习智慧农业科学技术、生产模式、经营管理理念等,提高新农人自学能力。此外,可以将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以技能培训的形式推广。通过产教结合方式,以理论创新引导生产技术应用探索,推动面向新农人群体的智慧农业技术融合和创新层面的持续探索实践。

4.2 创新智慧农业新农人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由于新农人生活经验丰富、个性鲜明,培训时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与偏好,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调整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与形式。目前,采用最多的培训方式是课堂讲授,这种方法容易操作、受训人员数量多。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培训单向性的缺点,受训人员无法与培训教师及时进行交流。调查发现新农人倾向课堂授课+田间指导或者现场教学的培训方式。因此,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增加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等环节,让新农人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通过各种实训了解企业创建与运营经验。同时可以组建优秀农民企业家和政府人员队伍,为新农人提供政策解读、创业项目推荐、创业问题咨询等全过程跟踪指导与服务。此外,积极应用远程视频教学与这一培训方式。新农人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一般能熟悉使用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因此,要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学习平台建设,把相关培训资源、多媒体教学包等放在相关网站上或制作专门的手机APP 学习软件,把培训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让更多的新农人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4.3 加强智慧农业人才高校培养规划,为智慧农业的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

农业高校是集智慧农业研发与实践于一体的培训实施主体,能够为新农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良好的知识与技术支持,调查亦表明新农人最为倾向前往农业高校学习。因此,必须要加强智慧农业人才高校培养规划,将短期培训和中长期职业教育相结合,持续为发展智慧农业输送高层次人才。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并举。加强农业高校、科研部门、农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建立智慧农业试点工程和新农人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农业高校要开展智慧农业学科建设,构建新农人短期培训、短期专题进修、学历提升的立体培育机制。一方面可以设置推广性和普及性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基本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短期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开设1~3 月短期专题进修,为新农人提供系统学习智慧农业知识体系的途径,并以新农人培训需求为导向,设置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品牌建设管理与电商营销专题为主,政策形势、创新创业和经营管理专题为辅的系列课程。

猜你喜欢

农人新农智慧
奋进新时代 一起向未来 “农行杯”第六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圆满落幕
未来是新农人的舞台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