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清末边防“连城”研究

2021-05-12陈显灵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连城炮台城门

陈显灵*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南疆,是一个既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省份。它南临南海的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祖国的南大门和安全屏障。由于宋代立国后至清代,越南又是我国的藩属国,所以中越边境线上一直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后,为强固边境防法入侵,清政府才命苏元春督办边防,在广西沿边各县地势险要处筑造了34座大炮台、48座中炮台、83座碉台,多座营垒、关门、隘口、城门、城墙、道路、桥梁、码头、指挥中心、军事基地等大批防御设施,以及随之产生的庙宇、祠堂、墓葬及实用建筑等。在千里边境线上修筑起一条规模庞大、功能齐备的边防线,被后世誉为“南疆小长城”。这些边海防遗存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为“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其中,“连城要塞遗址”的“连城”,是界定该处边防军事功能遗存形态的关键词。正确认识和理解“连城”的含义,对深入研究和保护利用这处边防军事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广西边防“连城”一词的含义问题,通过文献史料、疆域舆图以及实地调查进行考证,提出初步判断,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连城”之疑

在我国,“连城”一词出现的时间较早。据《史记》记载,在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寄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618。说明和氏璧的珍贵价值为15座城,因而产生了“价值连城”这个形容词。后来,“连城”一词都是指多个城池的意思。比如,西汉时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说:“今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东汉时的《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上》说:“汉兴,大封诸侯王,连城数十”,含义多系指毗邻多座城连成一片的群城。那么,广西边防的“连城”出现于何时,其含义如何?

查阅清末广西凭祥一带有关“连城”的地名资料,发现在镇南关大捷(1885年4月4日)前没有“连城”这一地名。镇南关大捷后,苏元春于光绪乙酉(1887年)在白玉洞四周山头修建了军事防御设施后,才有“连城”一词出现。时人李星科撰写的《白玉洞记》摩崖石刻上就明确记述,“光绪乙酉,督师苏公奉廷命筹防边徼,辟连城,建行署……”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白玉洞记》摩崖石刻。凭祥市博物馆编:《凭祥石刻集锦》,第004-005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月。。其中的“连城”一词,就是广西边防出现时间最早的例证。

关于“连城”的含义,广西边防自1887年出现至今的130多年来,学术界未见有清晰、准确、统一的解释,长期以来都是各说各话。民国时期的王逊志认为以石补山岭之空缺处而成的坚垒②民国王逊志编:《广西边防纪要》,第172页,广西企业公司印刷厂,1941年。;萧德浩、蔡中武则认为 “在四周山头设立炮台,并以石垒相连”[2]68;龙州杨邦统认为以垒石墙二道(战壕)与各炮台相连的攻防整体[3]26;还有人认为建一道砖石城墙把炮台碉台连起来[4]4;亦有人说“依山筑城,把群山连为一体”[4]229。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从“连城”最初出现是指由多个城池连成片区之意看,这些诠释“连城”的说法都不准确,他们只停留在某一点上,认为以石补山岭之空缺处、或建城墙连接炮台碉台、或依山筑城墙把群山连接起来等表述,都是指某一地或某一处的炮台、碉台或山岭,修筑城墙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一处就叫“连城”。其实,他们所说的“连城”,筑石墙连起来的都不是“城”,而是某一处某一地的炮台、碉台、山岭或群山。

从《白玉洞记》摩崖石刻所说“筹防边缴,辟连城”看,当年苏元春在广西边境上开辟“连城”守边,修建的显然不只是一两座城防,而可能是修建了由多座小城连接组合成的区域性城防;若只是开辟一两座城,其名称就不会用“连”字了,既然称“连城”就应该建有多座城。另外,再从“连城”名称的变化来看。据苏元春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奏折所报,当时“辟连城”后,现在被称为“大连城”的地方并不叫“大连城”,而叫“连城”或“连城大营”③《督办广西边防广西提督苏元春奏修筑炮台工竣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具奏,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奉朱批,原折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当年绘制的疆域舆图上,也标有“连城大营”四字④见于3幅疆域舆图:一是《广西边防与越南交界沿边要隘驻军筑台形势图》,此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清朝官方所绘;二是《御制广西边防与越南交界沿边要隘驻军筑台形势图》;三是《广西沿边各营驻防中越交界对汛法屯距界远近图》。。所谓“连城大营”,就是众多城的大本营。这个大本营,就是指挥官发布连城区域命令和履行连城区域职能的地方。“连城大营”的称谓,也说明广西边防应该有多座城。

2 “连城”的发现

广西边防的“连城”既然是不止一两座城的“连城”,那么作为构成其中个体的“城”又在哪里?目前,广西边防连城遗存只有“大连城”“小连城”“靖边城”3座,数量少、距离远,也未能连片,显然与上述的“连城”之意不吻合。那么是否还有属于该“连城”的其他城存在?

查阅一些学者关于广西边防的研究论文和一些清代疆域舆图,确实发现其中提到或标示有其他城。例如台湾学者黄嘉谟先生撰写的《清季的广西边防》一文里,在描述炮台或碉台的位置时,就记录有“连城大营”“小垒城”“大垒城”“石垒城”4座城[4]266-267。从文中的描述可知其大体位置是:“连城大营”在今凭祥市北郊“大连城”的地方;“小垒城”在今龙州县城对岸的“小连城”位置;“大垒城”则在今龙州县彬桥以东平而河东岸的大里城一带;“石垒城”大体在今龙州县彬桥以东平而河西岸的那王炮台一带,“石垒城”与“大垒城”隔河相望。

再如笔者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广西边防与越南交界沿边要隘驻军筑台形势图》中发现,在凭祥和龙州一带的边境附近又标示有9座城。分别是:连城大营、大垒城、石垒城、小垒城、莲花山城、布局山城、河渡山城、左辅山城、右弼山城(图1)。其中,“连城大营”“小垒城”“大垒城”“石垒城”的位置与黄嘉谟先生记录的位置基本相同;其余的5座城,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自的具体位置是:“莲花山城”在今龙州县下冻镇那造屯北侧的莲花山内;“河渡山城”在今龙州县下冻镇河渡乡春秀村内营屯北侧的廷雷山中;“布局山城”在今龙州县下冻镇两庄村右村西南的群山内;“左辅山城”在今龙州县水口镇旧街西北旧水口关右关城门一带;“右弼山城”在今龙州县水口镇共和村那马屯某高地内(图2)。

图1 《广西边防与越南交界沿边要隘驻军筑台形势图》所绘各城的截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图2 9座城的位置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这9座“城”的布局在舆图中均有详细绘制,每座城都有群山环绕,在山坳处有城门和城墙可以进出,山顶上有炮台和碉台布防,在城中的盆地内修建有用于驻军的兵营等设施。这些图中的“城”及其设施是否真实存在,与舆图所绘的内容是否相符,仍需进一步考证。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除了走遍这9座城的山水隘口之外,还详细调查了在舆图中没有标示的“靖边城”。调查结果,竟发现了多个城的遗迹遗物,与疆域舆图上所绘各个城的性质相符。具体情况如下。

2.1 连城大营

位于今凭祥市凭祥镇连全村连全屯周边,也被称为“大连城”,是整个广西清末边防的指挥中心和军事基地。这座城修建在呈“9”字形的两处盆地内,城内四面环山,巧妙地利用天然山体作“城墙”。在“城墙”低矮的山坳处,修建前闸门、后闸门、得月门、莲塘闸门、中闸门、左闸门共6座城门。其中,有的城门坍塌,有的被拆毁,只有拱券形的“得月门”保存较完整,门高2.73 m、宽2.1 m,门洞正面的石刻牌匾上阴刻“得月门”三字(图3(a)),背面的石刻牌匾上阴刻有“出奇”二字(图3(b))。“得月门”所在的城墙长14.5 m、高4.7 m、厚3.72 m,用料石砌筑,城门居中开设。

在连城大营的四面山顶,建有8座中炮台和7座碉台。8座中炮台的样式、规格、用材基本相同,多为外圆内六边形,也有六边形和抹角长方形的,占地面积100~150 m2,墙体用片石垒砌,台内原配备克虏伯小开花炮,现炮已不存。7座碉台的样式、规格、用材也基本相同,其平面有圆形、椭圆形、方形、不规整形等,占地面积30~50 m2,均为片石干垒墙体,墙上开有多个望口。

在连城大营内“9”字形上部的圆圈内保存多处遗存。其中,在城东侧玉洞山半腰有一处天然的岩洞—“白玉洞”,据记载洞内原有议事厅、军机处、点将台、养心处、书房、蓄水池等设施,洞壁上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48方。盆地中保存用方整料石围砌成的“福、禄、寿、喜”4口正方形古井,4座青砖砌筑的单孔拱桥,以及四进三院一池一桥砖木结构的武圣宫建筑群,并列三路梳式布局的兵营建筑遗址(图3(c))。此外,还有八卦池、提督衙署、演武场、村门、火药局等多处遗址。

图3 连城大营的遗址遗物(来源:作者自摄)

在连城大营外围四周的高山上,还修筑有5座大炮台。即:西南面唱梅山上的“卫连前台”、东南面白云山上的“卫连左台”、西北面孔明山上的“卫连右台”、北侧叫湾山上的“卫连中台”、扣樟山上的“卫连后台”。这5座大炮台的形制不尽相同,平面有呈八边形、长方形、凹字形的,占地面积在850~2 500 m2之间,均为砖石结构。炮台内分二层或三层,设有兵房、子药库、炮位等,有的还设门厅、天井、战壕、暗道、旗杆石等设施。每座炮台内原配备有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大炮各1门,现炮均已不存。

2.2 大垒城

位于现龙州县彬桥以东平而河东岸的大里城一带,当地人称“大里城”,被修建在一处四面环山的盆地内,以天然山体作“城墙”。在城北侧山坳内发现城门遗址1处,是从大垒城前往龙州县城的主要城门,龙州到镇南关的龙南军路就从该门穿过。城门及其外伸的城墙将两侧山体连接起来形成屏障,城墙用片石干垒,墙厚约3 m、长8~10 m;居中开设的城门洞已垮塌,在坍塌处保存有阴刻“通卫门”三字的石刻牌匾1块,右侧竖刻“光绪辛卯年冬月吉立”的年款(图4(a))。

此外,在当地老人的指认下,于城西河岸的两处山坳内,还发现一前一后两处城门遗址。据这位老人回忆,城门是用方整料石垒筑,门洞为拱券形,两座城门均在20世纪60年代被拆去修筑鸭水滩水电站。在现在城门两侧的山体上,还保留着通往山顶炮台的山路。

在城南的岜登山顶,修筑卫龙二大炮台,当地人称为“大里城炮台”,占地面积约400 m2,用方整料石垒筑,台内修建兵房、子药库、炮位等设施;在圆形炮池式炮位内,原配备有德国进口的120 mm克虏伯大炮1 门,现已不存(图4(b))。

在城西沿平而河由北向南、从“通卫门”到卫龙二大炮台间的各山顶上,还保留有3座碉台和数段残缺的城墙。3座碉台的样式和大小基本相同,平面均为椭圆形,无顶盖,用片石干垒而成,墙上有多个方形望口;残缺的城墙呈“一”字形沿山脊修建,墙体用片石干垒,厚约1 m、残高约1.5 m。

在城内盆地东南侧的高地上,发现1处建筑遗址,地面散布大量砖瓦残块、石柱础、槛垫石等建筑构件(图4(c));从遗址地表采集到的瓷片看,基本都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器物。初步推断是当年驻军的兵营,可能是舆图上标示的“毅新正左营驻防”的兵营。

图4 大垒城的遗址遗物(来源:作者自摄)

2.3 石垒城

位于今龙州县彬桥以东平而河西岸的那王炮台一带,被修建在群山的山间盆地,四面群山环绕, 以天然的山体作“城墙”。在城的东、西两侧山坳内各发现一处城门,其样式、结构都基本相同。东、西两侧城门的城墙长分别约为30 m、20 m,墙厚均1.5 m、残高约4 m。西侧城门券形门洞上的石刻牌匾塌落在地,牌匾上阴刻“西华门”三字,字旁竖刻“光绪壬辰孟夏月吉建”的年款(图5(a)、图5(b));东侧城门拱券形门的门额石刻牌匾上阴刻“东门”二字,字旁竖刻“光绪壬辰仲冬月吉立”的年款(图5(c)、图5(d))。东门北侧城墙与山体相接,南侧城墙与卫龙一大炮台相连。卫龙一大炮台平面呈圆形,占地面积约500 m2,用方整料石垒筑,一层设兵房、子药库、天井;二层有半圆形炮位,炮位原配备有德国进口的120 mm口径克虏伯大炮1 门,现炮已无存。此外,在城西南侧的山顶上还修筑有卫龙三中炮台,占地面积约350 m2,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外围利用天然的山石修筑城垛口,台内有方整料石垒砌的方形兵房1座。

图5 石垒城的城门(来源:作者自摄)

在城北侧的山脊上,由东南向西北排列4座碉台,均无顶盖,平面呈椭圆形,用片石干垒,面积30~50 m2。碉台间还有片石干垒的城墙相连,墙厚约1 m、残高1~2 m、残长约100 m。

2.4 小垒城

又被称为“小连城”,位于今龙州县城西水口河南岸的将山上,是整个边防线的第二个指挥中心。小垒城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内,在西南山体的“缺口”处修筑有城门和城墙,片石城墙将两侧山体连接起来,现城墙残存门洞中间一段,墙厚3.78 m、残高4.48 m,券形外门洞宽2.23 m、高2.34 m,门额上的石刻牌匾内阴刻“小垒城”三字,字旁竖刻“光绪十六年孟秋月立”的年款(图6)。在城门外还有天然泉井1口。城内地势较平整,据当地人回忆,原来地面上散布有许多破碎的小青瓦,可能是驻军的营房遗址。据此,初步判断可能是舆图上标示的“毅新正左营分防”的兵营遗址。

在小垒城东侧将山顶修筑的镇龙一大炮台,平面略呈“中”字形,占地面积约800 m2,用方整料石垒筑。在台内一层建兵房、子库、药局、天井、照壁、射击口等设施,二层台顶居中修建圆形炮池式炮位,炮位内原配有德国进口的120 mm口径克虏伯大炮1门,现炮已不存;在将山北面山顶修筑的镇龙二大炮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50 m2,用方整料石垒筑,为炮洞式炮台,台内建3个半圆锥形炮洞、台门、壁龛等。在镇龙二大炮台周边建有4座碉台,城东南神仙岭上建有镇龙三中炮台1座,神仙岭西南山脊上建有碉台2座,城西南山顶上建有镇龙四中炮台1座,镇龙四中炮台北侧有碉台1座、南侧有碉台2座,城西北建有镇龙五中炮台1座,中炮台南侧山顶有碉台1座。其中,3座中炮台的样式和规模基本相同,平面均为圆形,面积约100 m2,均为片石垒砌;10座碉台的样式也基本相同,平面多为椭圆形,面积在20~40 m2,用片石干垒墙体。此外,各炮台和各碉台之间有片石垒筑的石墙相连,石墙厚1.2 m、残高1.1 m。

图6 小垒城的城门及石刻牌匾(来源:作者自摄)

在城西北半山腰上,利用一处天然岩洞修建的“保元宫”,是当时广西提督苏元春聚将谈兵、筵宾宴乐的场所。洞内空间约2 000 m2,建有“龙元洞”门楼、“保元宫”牌楼、“天阙”牌楼、“玉阙”牌楼、九龙壁、麒麟壁、点将台、宝座等设施。

2.5 莲花山城

位于今龙州县下冻镇那造屯北侧的莲花山上,城被修建在群山环绕的盆地内。在城南侧山坳内,发现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方形城门(图7)。门洞用方整料石砌筑,洞内还保留安装门轴的门枕石。城门两边用片石垒筑的城墙,将两侧山体连接起来,城墙长约20 m、宽约1.5 m、高约2 m。在门洞内侧两边还有台阶上下城墙,城墙顶部向外一侧设片石干垒的女儿墙,残高约2 m。

图7 莲花山城山坳处的城门(来源:作者自摄)

在城西北侧的山顶上,修筑镇冻一大炮台和镇冻二中炮台各1座。两炮台位于同一座山顶上,相距约40 m,有干垒石城墙相连。在城东侧修筑镇冻三中炮台1座,城北山顶上修筑有料石干垒的圆形碉台1座。其中,镇冻一大炮台平面略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400 m2,用规整料石垒砌,台内修建有兵房、子药库、旗杆石、圆形炮池式炮位,炮位内原配备有德国进口的120 mm口径克虏伯大炮1门,现炮已不存;镇冻二、镇冻三两座中炮台的布局、样式基本相同,在台外修筑一圈石墙,台内均建有一座双坡屋顶的官兵住房。

2.6 布局山城

位于现龙州县两庄村右庄西南,城被修建在半山腰的山间盆地内,以四面环山的天然山体作“城墙”。在城东北侧的山坳内发现城门遗址一处(图8(a))。料石砌筑的城门洞已倒塌,仅残存两侧用片石磊筑的城墙。城墙残长约20 m、高约3 m,墙顶上向外一侧设女儿墙。在城西北侧的山顶上,修筑镇冻五中炮台1座。炮台平面略呈圆形,用片石和料石砌筑成墙,台内有台门和射击口。在城北的山顶上,也修筑有用片石垒筑的橄榄型碉台1座(图8(b))。在城中盆地的西南侧平地上,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地面上散布大量小青瓦残片,初步推断与舆图中标示的“镇南正右营分防”的驻军兵营遗址有关。

图8 布局山城的遗址(来源:作者自摄)

2.7 河渡山城

位于现龙州县下冻镇河渡乡春秀村内营屯北侧的廷雷山中,城被修建在半山腰的山间盆地内,以四面环山的天然山体作“城墙”。在城东北侧的山坳内发现城门遗址两处,一前一后相距约10 m。现场可见,第一道城门和石墙倒塌后仅存的墙基,墙基用片石和料石垒筑,长约20 m、厚约1 m,在残存的门洞附近散布门枕石和大量料石(图9(a));第二道城门的门洞已坍塌,仅残存两侧用片石垒筑的数米城墙(图9(b))。在城南侧的廷雷山顶上,修筑有镇冻四中炮台1座,平面为外圆内六边形,占地面积约60 m2,用片石和料石砌筑而成,台内有台门、射击口、壁龛等设施。在城的南北两侧山顶上各修筑有用片石垒筑的圆形碉台1座。城中的盆地内有一处较平整的地面,在调查时因植被过于茂盛而无法进入遗址内考察。当地民众说,可能是驻军官兵的住地。从其地处“内营屯”的地名看,说明这里以前当是驻军设营的地方,估计与舆图上标示的“镇南正右营分防”驻军兵营有关。

图9 河渡山城的两道城门遗址(来源:作者自摄)

2.8 左辅山城

图10 左辅山城的城门遗址(来源:作者自摄)

位于现龙州县水口镇旧街西北一带,城被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内,东北面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水口河。河岸上残存有原水口关的“右关”城门,残长约7 m、残高4.14 m,方整料石垒筑而成。拱券形门洞宽2.64 m、高2.55 m。门额石刻牌匾上阴刻“右关”二字(图10(a))。在城西南半山腰的山坳内发现1座小型城门(图10(b)),城门右侧的城墙长10多米,片石干垒,门洞宽约1.2 m、高约2 m。在城南约1 km的山顶上,修建有镇口一大炮台1座。平面略呈“中”字形,占地面积约700 m2,方整料石砌筑,台内修建兵房、弹药库等设施,台顶中间为圆形炮位。在城西南侧的山顶上修筑有镇口二大炮台1座,占地面积约250 m2。台内一层建兵房、子药库等设施,二层台顶上向北一侧修建圆形炮池式炮位。两座炮台内原配备有克虏伯大炮各一门,现炮已不存。在城北半山腰处修筑洞口中炮台1座,是边防要塞中唯一一座暗台,是利用天然岩洞修筑而成。岩洞口朝向国内一侧修筑门墙一幅,居中开券门;向境外一侧用料石垒筑成半圆柱形炮口一个。城中山谷内的地面较平坦,当地老人说以前地面上残留有许多碎瓦片,可能是以前驻军官兵的住地,当与舆图上标示的“毅新付中营驻防”的兵营有关。

2.9 右弼山城

位于今龙州县水口镇共和村那马屯某高地一带,城被建在一处三面环山的山谷内。在高地的山顶上,修筑有镇口三大炮台1座,占地面积约500 m2。一层内修建有兵房、子库、药局、壁龛、天井等设施,二层台顶中央修建有圆形炮池式炮位,炮位原安装有克虏伯大炮1门,现炮已不存。大炮台北侧修有碉台1座,南侧沿山脊由北向南分别修筑有3座碉台,碉台之间有片石垒筑的石墙相连。城东北侧山顶上修筑有碉台1座(图11(a)),在东侧的山坳间发现有石城墙的墙基将两侧山体连接起来。现存的这5座碉台都无顶盖,平面均为椭圆形,由片石干垒而成。在北侧较低矮的山梁上,沿山脊修建有片石磊筑的城墙(图11(b))。在城中的溪流上修筑单孔石拱桥1座,桥长约3 m、宽约1.5 m。在高地入口附近,还发现散落的石刻牌匾1块,居中阴刻“后闸”二字(图11(c))。据此推测,该城原来应当有城门。

图11 右弼山城的遗址遗物(来源:作者自摄)

2.10 靖边城

位于现大新县硕龙镇礼贤村,城被修建在一处盆地内,四面环山,以天然的山体作“城墙”,是疆域舆图上唯一没有描绘及标示的城。在城南山坳内修筑一处保存较好的城门(图12(a)),用方整料石垒筑,拱券形门洞宽2.6 m、高2.87 m、厚4.3 m。门额牌匾上阴刻“靖边城”三字,字的右侧竖刻“光绪癸巳岁建立”的年款(图12(b))。门洞两侧用片石垒筑的城墙将两侧山体连接起来,东侧一段城墙早年因修路而被拆毁,西侧一段保存较完整,残长约30 m、厚2.2 m、高3.2 m。城墙顶部向外一侧设女儿墙。

在城西南侧的山顶上修筑有靖边一中炮台1座(图12(d)),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280 m2,用方整料石垒筑。在炮洞式炮台的底层修有兵房、射击口、阁楼等设施,台顶修有女儿墙和排水沟。城的南侧山顶上修筑碉台1座,平面为椭圆形,占地面积172 m2,片石干垒成墙,墙上开台门以及9个望口形似垛墙。在城中的盆地内,修筑“靖边泉”1口(图12(c)),用料石围砌成井,占地面积123 m2,是当年官兵饮用的主要水源之一。

图12 靖边城遗址(来源:作者自摄)

3 广西“连城”的特色与意义

以上实地调查的10座城,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而修建在中越边境的山区里,因地制宜的特色明显,意义重大。

其一,城的分布主要坐落在边境的各个关隘到龙州县城之间的道路和河流旁,以“城”为点,以道路和河流为线,将一座座城串联起来的“连城”戍边。这既能阻挡外敌沿河流、道路向国内进攻,又能保证水陆交通畅通,便于军情消息的传递和后勤物资的运输供应,形成有梯次、有战略纵深的层层防御。

其二,“连城”遗产主要是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选择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崇山峻岭之盆地内。四面环山,既能利用天然陡峭的山体作为防御“城墙”,又能有效地防御敌人的进攻,也可在盆地内修建后勤保障设施,满足驻城官兵的日常居住、执勤防御和军事训练之需。

其三,城的设施主要建在山顶和山下的城内,周边山与山之间用城墙连接,在低矮的山坳处建有城墙和进出的城门,使之成为一座完整、独立、封闭、有闩有栏、可开可关、安全可控的城,以保护城内驻防官兵的安全。在城中较平坦的盆地内,建有将领指挥所、驻军兵营、军用水井等,确保驻防官兵的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在周围的山顶,修有用于望的碉台和武装保卫的炮台,以便侦察敌情、打击越境来犯之敌。

其四,城的首领城。边境各城的大小不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连城大营”(即今“大连城”),设施也最齐全,位居10城之首,是连城的大本营,是指挥这10座城的“首领城”,也是整条边防线的指挥中心和军事基地。

其五,10座城的发现,改变了以前认为“连城要塞遗址”只有大连城、小连城、靖边城3座城的看法,丰富了连城要塞的内容,是对广西清末边防认知的重要提升;表明广西清末的“连城”与之前历史上的连城一样,都是指毗邻多座城连成一片的群城整体称谓。多座城的发现,表明苏元春当年所建的防御体系是作为一个连城系统存在的,是把每座城都置于整个边防战略的格局中,是联防联动的军事设施,有利于正确理解广西边防遗产的军事防御体系。对正确理解“连城”的含义、深入研究和全面保护连城要塞的军事遗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4 “连城”的保护

以前对连城要塞遗址的保护,大多是以独立的点状遗产作为重点保护,缺乏将某一地域内多处不同类形的遗存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因而显得零碎分散和不够全面,不仅缺少遗存之间的关联,而且保护的范围也有限,很多相关遗存得不到保护。通过“城”的发现,可在原来保护的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将多个不同类型独立存在的点、段状遗存,以“城”为个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片”状的“城”为单位进行保护,不但大大扩展了遗存本体保护的范围,而且还可扩大了遗存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每座“城”的范围去寻找和发现更多的遗存,丰富和完善边防线上的遗产。总之,以“城”的概念将边防线上的遗存整合起来,更能全面有效地提升整体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水平, 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全面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广西清末边防既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绵延地域最长之一的边防军事设施,又是近代我国南疆一个规划庞大、功能齐备的边防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近代冷、热兵器交替时期边防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范例。在这条千里边防线上遗留下十分丰富的军事遗产,通过最初对“连城”的大胆怀疑,到后来的多方求证,经历了寻找史料、发现线索、实地调查和严格考证,最终在众多遗存中发现了10座城池的过程。从目前所见的城来看,发现城的地方都是在山高林密、植被覆盖的边境附近,推测这条边境线上可能不止这10座城,有待今后继续调查发现。

猜你喜欢

连城炮台城门
黑夜过桥
连城拳 传习千年 远播海外
“晨钟暮鼓”怎么敲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和猫狗一起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