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中国人的情与思

2021-05-12

中学时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棠花秋千

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亲人、纪念革命烈士,也会在这一天踏青、放风筝、植树——既有厚重的思念,又有游玩的欢笑,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与思……

清明在第一朵梨花落后悄然而至,鹅黄的柳芽见证着我们祭祖扫墓缅怀逝者;而后轻轻拂去生离死别的辛酸泪水,携一抹温暖、明媚的春色,揉开一道道年轮一般的皱纹。不知在谁的两颊轻轻一点,笑容便涟漪似的盛开在脸上。

清明的底色向来温暖。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早在明代,清明扫墓就跟踏青结成了“亲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青年老少如脱笼之鹄,空城而出,寻野踏青。架起一支橹,摇碎春的寂静,“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结伴踏青去,惊起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撑开一片斑驳的树荫,挡住不远处的雨帘,“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在一条条柳枝中,我们寄寓别离之情;在一场场杏花春雨中,我们感喟思亲之情。烟柳断肠,深闺轩窗。清明时节,意象在诗歌中流淌,同样滋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

韦应物独坐雨中,禁火寒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遥想京师诸弟,思归之心切切,“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他想起了故园的青青春草,耳畔流莺正啁鸣。内心的思绪被流莺和春草牵出,摇摇晃晃飞向空灵的蓝天。此刻,韦应物也明净如春,却不像宋之问,遛着辔,顾影自怜,“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贬途中,无处安放的寂寞和思乡之情顺着柳芽野蛮生长,“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几十年之前,宋之问也在一个清明仰望晴空。一根清明的柳枝,蘸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星星点点甩进温暖的春风中。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诗词中的意象,被柳枝甩到地上,顶出一颗颗绿色的脑袋。从插柳到植树造林,清明不再只是一个天气的清明,更是生态的清明,梨花、杏花、桃李、杨柳……随之被种进诗行。

踏青的人们意气风发谈笑风生,“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而有一种人偏偏不出城,兀自伤怀。清明早早地被李煜渲染过:“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似乎经他雕琢后,再好的清明也留下了身世感怀。所以,尽管入眼的是“佳节清明桃李笑”的春之荣光,钻心的却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冬之料峭。春和冬的交替轮回在清明这里肆意而张扬。花香潜入夜,缠绕在危槛上。诗人看着微月在夜雨中摆渡,料想自己年年漂泊,“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方觉夜寒衣正单。哪里有杏花春雨,哪里就能安放清明——清明是一株无根的浮萍。“欲减罗衣寒未去”,春夜凉意袭人,深闺处,女子的泪痕映衬着枝头的红杏花开,怨气从尽日沉香中袅袅升起,“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伤春怀旧之情本就不是谁的专属,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也都将与为五斗米而奔走的农人一起,在柳林中豁开一道口子,把无边的春愁与一株株树木埋在清明。

梨花落后清明,那些不出城的人,把自己的思绪揉搓进粗粗细细的绳线,牵着风筝,挂着秋千。

秋千最早是宫廷女子的游乐节目,“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梅花伴着几点白雪,上下飞舞,夜雨朦胧里,目光锁定一座缥缈的楼阁。秋千与闺阁女子是唐诗宋词的清明“标配”。《全唐诗》关于秋千的记录有40多条,《全宋词》则有200多条。后来,秋千下移,扎进市井巷陌,“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市庶,俱立秋千架以嬉戏为乐”。《东京梦华录》还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秋千总是摇曳着少女身影,“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清早起床先把秋千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不扮妆容,轻衣薄汗,才女喜欢荡秋千至此。秋千荡罢人归去,相思却从躯壳中挣脱,流连在秋千上。“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墙里秋千墙外道。”秋千载着女子一次次越出墙外,打量着墙外的行人,留下“墙里佳人笑”。

信手折来的杨柳,“归来插向谁家”?眼看着柳芽脱落,只剩下嶙峋的骨架。“探莺花总教春醉倒”,干枯的骨架披上彩色的衣服,随着莺莺燕燕,飞向如洗碧空。纸鸢,如其名。“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花落了,草长了,齐身的空间被挤得满满当当的。“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万里虚空,留给了清明的风筝。放飞的纸鸢,是“守着你离开后的世界,空空如也”,懵懵懂懂的一年,“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与秋千的上下翻飞不同,风筝有更多的摇摆方向,合了自由的想象。最是散学归来的儿童,牵了纸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旧时女子放风筝,“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如梦如幻的空中,飞翔着女子的奇幻心绪。就连断线的风筝,也要拉上一枝杏花挂在墙头,“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这春色正好,流年匆匆,更向谁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东风脉脉,情思绵绵,“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千百年来,我们在祭奠哀悼祖先之余,也在明媚的春光中饱餐春色、愉悦身心,这种暖就是——生命的豁达。

又一年梨花清明。春意融融,“雨晴天,得意正当年”。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

古人笔下的清明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居易《清明夜》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名家笔下的清明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节选自邓颖超《海棠花祭》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节选自丰子恺《清明扫墓》

少年笔下的清明

吻你,但不惊醒你——参观荆州烈士陵园

■湖北省石首市新厂镇初级中学/郑明庆

晨曦微露,给烈士陵园披上金色的外纱,一片鸟语吵醒了沉睡的寂静。陵园大门旁疲乏的街灯还眨巴着惺忪的睡眼,烈士陵园的黑色鎏金招牌朦胧在一片晨雾里。

这几天,我总觉着身体不太舒服。妈妈为带我看医生,起了个大早,我们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却碰壁了——门诊还没有上班。我对妈妈说,我们干脆先去拜谒下医院附近的烈士陵园吧。妈妈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

几年前,老师曾组织我们来这里瞻仰过英雄纪念碑。眼前,那个记忆中稍微有些歪斜的碑塔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庄严的纪念碑,形状和那年我看见的类似,但要高大多了。顺着宽阔的广场拾级而上,两旁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昨夜一场春雨给满园花草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沐浴,随处可以嗅到清新淡雅的芬芳。脚下青石板上一片片黄叶随风起舞,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仿佛正在欢迎我们。

晨雾四合,邈远的纪念碑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忠魂庄严肃穆地望着我,呈现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壮丽画面,烈士陵园中的空旷也随风而逝。我们缓缓地走到纪念碑近处,正面一行醒目的鎏金大字呈现在眼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字体苍劲有力,字迹入石三分,呼之欲出。我揣想,这可能是某一位健在英雄的墨宝。

我们绕着纪念碑低头逡巡,背面是荆州市人民政府刻写的碑文。这些碑文排列整齐,像一朵朵红色的火焰,又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我看着这些凝重的文字,遥想这些鲜活的生命,当年他们为了道义、为了信仰、为了和平而舍生取义,如今只留下英灵供后人凭吊。

我不禁悲从中来。沧桑掩埋了岁月,却抹不去悲壮的传说和永远的英名。纪念碑的顶端,猎猎的国旗随风而舞,昭示着英灵精神的永恒和世代相传的华夏薪火。

我怀揣着沉甸甸的思绪,径直走到纪念碑的后面,那里是一排排整齐的烈士陵墓。高低相间的墓碑像一行行沉重的音符,又像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诉说着昔日的悲壮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此时此刻,我脑海里倏忽响起一曲遥远的颂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英雄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一个个英烈在我的意识中鱼贯而出,他们怒目圆睁,腾空而起,将生命永远定格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我踽踽独行,随思绪翻滚,下意识地弯下腰来,抚摸一个个碑角,我和你们近在咫尺,却无法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你们沉重如山的身躯轰然倒塌,却筑起了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太阳慢慢升高了。纪念碑两旁的林荫道上,一个个身背剑鞘、手提音响、别着二胡或长笛的老年人来了,一时间,优雅的太极、高亢的歌唱和曼妙的舞蹈淹没了烈士陵园。

烈士不寂寞。

猜你喜欢

海棠花秋千
蜜蜂和海棠花
“荡秋千”的由来
秋千谷里荡秋
荡秋千
荡呀荡呀荡秋千
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