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电影
2021-05-11李佳卉张丽军
李佳卉 张丽军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渗透到方方面面,“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识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1]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外来艺术形式,不断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生长的营养和依傍的力量,在中国这片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文化沃壤上蓬勃发展着。就山东电影而言,诞生于齐鲁这片广袤大地上,延续千百年并镌刻于山东人骨髓中的儒家文化,不但为山东电影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更是以特别坚定的态度致力于传递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山东电影史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正统意识,而其所表达出的审美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也始终串联、延续、发展着儒家文化。山东电影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山东文化品格,即从真情实感出发,将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荣誉感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小见大,“大而化之”,对观众的文化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也使山东电影逐渐偏向单一化、刻板化,忽略了电影艺术的娱乐性,致使山东电影禁锢在娱乐性较弱、说教性过强的怪圈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限制了山东电影的多样化、整体化发展。
一、山东电影中的儒家文化传达
儒家文化作为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自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著书立说至今,几经浮沉。不论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抑或是如今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下的新儒学,儒家文化精华经由历史潮流的冲涮、涤洗、锤炼,千百年中华民族无数人的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其思想内核岿然不动。对于电影而言,“各民族的电影作品都以反映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并且注意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2]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各个地域电影流派,诞生于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电影一直致力于传递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形成了与其他地域流派影视作品质的不同。
1958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山东电影创作才开始缓慢发展。1982年拍摄了戏曲电影《红柳绿柳》(李文虎,1982)。1983年第一次真正独立制作、出品、发行了以宣传计划生育为主题的电影《媳妇们的心事》(贾士纮,1983)。这两部影片的说教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娱乐性。直到1987年的《破土》(张建新,1987)终于开始打破宣传片性质,在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和剧情的编排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自1995年取得故事片拍摄权,山东电影迈进了高歌时代:《孔繁森》(陈国星、王坪,1996)、《激情辩护》(鲍芝芳,1998)、《金婚》(王坪、赵重光,1999)等山东电影史初期的优秀之作,在国内与国际上获得多个奖项。而这些电影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了山东电影的文化传承。之后进入21世紀近二十年推出的电影,如《绝对情感》(曹保平,2001)、《首席执行官》(吴天明,2002)、《上学路上》(方刚亮,2004)、《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王坪,2009)、《桑榆街9号》(石易矗,2015)等都延续了山东电影的文化风格,渗透着儒家文化中的浩然正气与道德伦常,以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方式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使人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提升。
春秋时期,诸侯雄起,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唯鲁国坚持正统,时称“周礼尽在鲁矣”。历史上,儒家的“入世”镌刻在山东人的骨血中,世世代代谨记着“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责任。无论乡野村夫、高门世子,无论耄耋稚子、青年妇人,心中皆有浩然正气,以“忠”“义”“仁”“爱”为先。山东电影秉持了“天地有正气”,以镜头语言书写了无数“正气之歌”。在《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中,我们看到了处在战场后方女人们的浩然正气。这群勤劳淳朴的女人,将自己的父亲、丈夫、兄弟、儿子送上战场,又用一张张煎饼、一双双军鞋支持着前线的战士们,关键时刻在枪林弹雨中用单薄的肩膀撑起生命的桥梁,以中国女性的坚毅和刚强将儒家文化中的大爱与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席执行官》以诚信待人,对待外国人不卑不亢,虽“人穷”但“志不短”的这种极度负责、求真务实的作风成功传递出浓厚的儒家文化和浑然天成的山东品格。《十三根金条》(姚兰儿,2017)中的谢福生,坚持信仰,保持初心,坚决不动红军财产。在血亲的生命与对党的忠诚之间,他最终坚持了自己的初心与信仰,以自己的无私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这些根植于齐鲁大地正气凝结的文化土壤上的山东电影,自然是散发着“浩然正气”,尤其是电影中的这些淳朴、中正的人物形象,如同华北平原上长出的一棵棵“壮实”的庄稼,以最实在的内涵精神,实现着电影的传播价值。
黑格尔说:“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命令、规律的规定……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务。”[3]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建立在血缘伦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形态,而在历朝历代宗法制度的渗透之下,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伦理关系也不再拘于家庭,其进化成为了处理社会上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整个社会以家庭概之,中国人以家为国,亦以国为家。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风气,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道德建构层面,强调人们需要对社会上、家庭里这些与其具有伦理关系之事、之人负责。而山东电影也不自觉地展现道德伦理,竭力修复当下那些被利益和金钱损坏的人际、情感关系,渴望营造一个由良知道德组建的真善美的世界。在影片《激情辩护》中,年轻的律师陈平在职业道德和人伦道德之间纠结,最终在老师的指引下悟得除了职业道德和功利外,高于一切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职业道德也不过是人伦道德的一个分支,无论多缜密的思维、精妙的逻辑,多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法律人,都无法对抗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电影《金婚》则以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和稍纵即逝的瞬间来展现人生情感况味。影片对这个家中所有成员迎接老夫妇金婚纪念日的行为波动进行了细腻的展示,更加深刻地传达了人生中家庭、婚姻、亲情、友情、爱情的真谛与价值。最终老夫妻踏上北京之旅,感受琐碎幸福,传递出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平淡是真、琐碎幸福的爱情观念。还有《绝对情感》中无法割裂、相知相守的姐妹亲情,《小胡同,大尊严》(王坪,2008)中因一张假币而展现出的众生百态,《山东兄弟》(高一功、孙墨龙,2013)中以亲情的力量挺过病魔的侵蚀……这一系列电影传达出的是“美”与“善”的统一、是山东人世世代代追慕儒家经纶骨子里透出的道德良知、人伦情感。未来这样宝贵的人文情怀将始终贯穿于山东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中,并传承下去。
二、儒家文化视域下山东电影的艺术特征探析
任何认同中华文化为精神家园的人,无论其内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程度如何,他的道德信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族群意识等都会无意识地向儒家文化看齐。显然,儒家文化已成为炎黄子孙的一种深邃的生命意识,不仅深深影响了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山东電影也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山东影视艺术风格。
(一)电影类型特征
山东电影以剧情片为主,根据电影主题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典型人物塑造、儿童生活呈现和家庭情感伦理三个类型,从中也不难发现儒家文化对于山东电影类型形成及题材选择的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及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山东电影创作中便出现了一类专注于美好人格塑造的电影。这类影片大多选择平民英雄为主人公,以真实事件为依托,经由艺术加工,向社会传递着无私、仁爱等价值观念。《山东好人》(孔笙,2013)取材自山东单县农民孟昭良的事迹。人力三轮车夫孟昭良,靠着一路乞讨,脚蹬人力三轮车,行程1700多公里,将残疾妇女田云送回老家。影片将这个普通人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孟昭良自顾不暇却毅然决定帮助田云回乡,以坚定的精神力量对抗现实,塑造出一个骨子里浸透着道义、仁爱、自强不息的山东好人形象。《孔繁森》中的“人民公仆”形象、《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中的“支前”女英雄形象……这类影片力求以典型的标杆形象,为社会树立道德典范,以期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浸润观众心灵。
山东的儿童题材电影则通过展示纯真善良的儿童们的生活,反映出诸多的现实问题。《海洋朋友》(钱晓鸿,2006)中,孩子们的善良和美好洗涤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影片中没有伟岸的英雄人物,但这些小朋友所表达出来的喜悦、悲伤、叛逆都是对当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及心理世界深入的关注、思考和探索。《上学路上》通过农家女孩为挣学费步行上百里摘枸杞挣钱反映出贫困山区上学难的问题;《驴嘎上电视》(马秉煜、萧锋,1996)中以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友谊展现出城乡差异及城市的浮躁与喧嚣等。这类影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环境、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演绎传达,力求推进生活中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以达到推动社会不断完善、发展的目的。
电影研究专家黄仁曾说:“在社会转型期,亲情日益淡薄,亲人之间的疏离日益加深之际,亲情正是‘国片亟待追求的好题材……亲情题材可以适合任何种族、任何社会放映,也适于进军国际市场。”[4]情感类影片《绝对情感》,便塑造了无法割裂的血缘亲情,姐妹两人的关系因爱情伦理而破裂,但家庭伦理的羁绊又将两人联系在一起,在命运坎坷到来之际,依然选择了相互理解、相互守护;《俺的闺女俺的儿》(马和平,2014)中朴实农民家庭对买来“儿媳”的关爱,使小的亲情成长为大的仁爱;《金婚》中老两口的相知相守……这类影片注重塑造细腻的情感,其中注入的“家和万事兴”“忠、孝、悌、忍、信”等高度重视伦理和情感责任的特质显得尤为珍贵。
(二)影片叙事特征
山东电影的独特性源于它的地域性,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那齐鲁大地便是这精神的发源地。山东电影在这片土壤上生长,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影片叙事之山东风格,即以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创作的主导方向,以展现道义和传递仁爱为精神内核,以道德伦理、浩然正气作为精神标尺,善于从细腻情感入手,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着力于现实生活的还原,以鲜明的“道德标杆式”人物支撑价值核心,以微小却不浮于表象、细碎却意义重大的细节来塑造宏大的叙事。
绝大多数山东电影的叙事主体是贴近普通人的“老百姓故事”。《日照好人》(杨真,2011)中的百姓救灾,《桑榆街九号》中的医院故事,《金婚》中的家庭故事等等。这些发生在观众身边的故事,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观众心灵、思想上的隔阂与羁绊,真正实现忘情欣赏。山东电影叙事大多从人物情感入手,在展现人物感情心理变化的同时传达出强烈的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关怀,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在《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中,镜头多次展现了月芬在山路上奋力奔跑期望见到新婚丈夫的场景。这与影片最后月芬迎来丈夫的英烈牌位时默默下跪的坚毅身影形成鲜明对照。月芬在这样细腻的情感转变下从一个娇羞的“小媳妇儿”真正蜕变成长为一位可顶半边天的巾帼英雄,也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伟大。“在艺术作品中,每一个典型形象几乎都是建立在成功的细节描写上,电影艺术尤其要注重细节,甚至可以说电影就是一种细节的艺术。有价值的细节往往对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5]山东电影叙事中便格外注重细节的展现。在影片《孔繁森》中,送礼送去一袋牛粪这个细节便十分符合西藏当地的地域特色,影片还展现了孔繁森吃泡面果腹、不许自己的孩子坐公家的车等场景,以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塑造出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人民公仆形象。
这样以极为感性的表达和细腻典型的生活细节融合的叙事风格,突出了影片的思想、艺术意义,将本就无处不在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归属感置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以朴实、日常的影片风格形成宏大叙事,任何阶层的观众都能看懂、能理解、能感同身受、能升华思想,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山东电影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真正实现了山东影片承载儒家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三)美学风格追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6]表明了“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山东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悲情化的美学追求,即绝大多数影片都有意无意地追求使观众落泪的效果,且追求的是一种温和、涓涓细流式的、以点点滴滴渗透、笑中带泪的悲情之美。
在影片《山东兄弟》中,家人编造“美丽谎言”,让医生断言只能存活半年的老四有信心活下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在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下,坚持照顾老四直到他去世。影片将血脉亲情娓娓道来,如此平凡却又如此温情;《朗朗星空》(王坪,1997)中除了表现主人公孙凯在令人郁闷的琐碎生活中却依然充满正能量,以善良真诚积极帮助他人,也从听众们的家庭、工作、生活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反映出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大规模扩张的城市阻隔了人类情感的交流,当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正常交流的契机与能力,自然会导致家庭情感的隔阂。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的隐隐惆怅和担忧;《孔繁森》中,孔繁森自掏腰包为教师发工资、将病重乡亲的脚抱在怀中捂暖等极富温情的细节;《十三根金条》中谢福生面对妻儿的生命和党的财产进行艰难选择的痛不欲生等等,都能催动观众的泪腺,达到以悲情化渲染传达影片精神内涵的目的。其所传达的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的行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承载了儒家文化,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世纪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山东电影发展策略
山东电影坚守文化正统,作为文化媒介以坚定不移的态度致力于传递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山东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山东品格和齐鲁风韵,其传达出的精神力量彰显出独特而浓烈的人性魅力,是极为值得尊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山东电影的创作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保守和严格地遵从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理伦理意识以及过多地注重教化的理念,忽略了电影艺术的娱乐性,不能与时俱进,致使山东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张力大大缩水,影响了观众的观影热情,纵观山东电影史,不难发现其已久处窘境与颓势。饱受文化滋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山东电影在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后,无论在其文化内核的表达上还是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上,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微小却致命的问题。当下,如何利用齐鲁大地深厚的儒家文化这一优势发展山东电影,使其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商业性,实现真正的文化腾飞已成为山东电影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下山东电影所面临的困局,山东电影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继续深挖儒家文化资源。儒家文化为山东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但也面临着由于儒家文化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性而造成的影片特色不明晰、普遍化的窘境,故当下山东电影更需要深入挖掘具有山东当地特色的优秀但相对冷门的文化资源,并进行系统整合归纳。山东历史名人榜上有孔子、孟子、墨子、李清照、張择端……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部极为丰富、精妙绝伦的剧本;山东的历史传说更是不计其数:舜、大禹、碧霞元君、八仙过海等;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战争题材:长勺之战、渤海战役、莱芜战役、威海卫战役……将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研究与整合,力求塑造出适合山东又区别于普遍儒家文化的山东风格,使山东电影真正实现思想文化内涵与区域文化风韵的并存。
其次,电影类型摆脱束缚,应当多样化、丰富化、综合化,追求深度、整体、多元的影像叙述。山东电影创作者需要扭转思维,对于儒家文化的传达也并不是只有正面呈现这一条路径,应该发散思维,学会以微观、反向等多角度、多类型展现、传播儒家文化。山东电影的重心一直为文化正统,其对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漠视,成为了山东电影最致命的缺憾。当下,情感、武侠、仙侠、警匪等主题成为电影的热门选择,而山东电影题材构十分单一,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大大缩水。山东电影应从选择剧本开始,跳出固化思维,顺应当下流行趋势,融合流行元素和娱乐元素,实现多元化发展。山东电影创作者应该注意不要被文化束缚了创作头脑,应挣脱出僵化说教的怪圈,可向同根同源的鲁剧创作进行学习,揣摩《闯关东》《父母爱情》《琅琊榜》等经典剧集如何实现文娱结合,如何在延续作品真实化、人性化的基础上,用娱乐阐释经典,阐释传统,从而实现山东电影在类型与内容上的自我突破,实现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创新,又能使山东电影的传统说教性与娱乐精神元素融合,对当下电影市场的“泛娱乐化”产生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
最后,要重视市场、重视票房,打造山东电影品牌。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商业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电影品牌的打造是山东电影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电影史上虽然出现诸多获奖影片,但其票房效果并不理想。山东电影创作者们必须意识到电影的艺术性、思想传达和商业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作之后的宣传和推广更是影片的第二次生命。山东电影必须增加商业类型、商业运作比重,解放观念,抓住机遇,走多元化、商业化的路子。可通过寻求与有实力的电影企业合作,通过积极合理的商业化运作,利用当下多元化的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拓宽影片的知名度,吸引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山东电影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本土院线的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升票房实力,增加山东电影的竞争力,树立真正的山东电影品牌。
结语
在山东电影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延续了儒家文化与我国艺术之间永恒不变的血脉联系。儒家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理念、忧患入世的价值观、注重教化的文艺观以及注重家国的伦理思想等影响着山东电影的发展。而通过梳理儒家文化和山东电影史,分析这种相互影响的血脉渊源,进一步揭示山东电影的发展特点和未来方向,对山东电影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山东电影已有60余年历史,从最初的沉寂到缓慢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主流电影”的暂时兴盛,再到21世纪初模式僵化后的平庸,最后走到近十年中的力求复兴,山东电影经历了大起大落。但难能可贵的是山东电影人贯穿整个山东电影史的对儒家文化和国家思想积极传达的坚守,使山东电影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儒家文化这一特殊视域中,通过深入解析山东电影的风格特征和文化传达,可发掘出山东电影囿于低迷困境的原因。相信在保证山东电影的儒家文化传承基础上,继续深挖儒家文化资源,追求多样化、丰富化、综合化,重视市场和影片的联系等举措,山东电影发展一定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98.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8.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36.
[4]黄仁.分析大师伯格曼的“室内电影”[ J ].世界电影,1994(06):117-122.
[5]王伟,田川流.山东电影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01):107-111.
[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83.
【作者简介】 李佳卉,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
张丽军,男,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影视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新现实主义审美书写研究”(编号:19ZWB100)及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