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2021-05-11李颖冯丽娟
李颖 冯丽娟
摘 要: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來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 H00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1-0081-0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通过检索和整理新时代语言景观发展的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分析了近20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初步归纳出前期研究成果和不足,希望为后期研究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指的是公共领域内以标牌为载体的可视性文本。Landry 和 Bourhis于1997年率先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的概念,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标识牌、地名标识牌、商铺招牌、政府楼宇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其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信息功能指语言景观可提供信息,象征功能指语言景观能映射语言权势和语言身份地位。Backhaus认为,语言景观研究总体可分为三大类型:语言景观由谁设计、供谁阅读及反映何种社会语言状况。语言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考察公共与商业标牌上语言的可见性与突显性,展示当地的社会语言生态,探讨其背后蕴含的语言权势、政策取向、身份认同、社会地位、语言活力等诸多问题,并为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语言景观是研究多语现象、语言政策、语言传播、民族语言活力等课题的新路径,受到越来越多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甚至跨学科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自1997年以来,许多国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景观并取得研究成果。斯考伦和斯考伦(Scollon & Scollon)、许布纳(Huebner)分别于2003和2009年提出了场所符号学(place semiotics)理论和SPEAKING模型,以此作为语言景观分析框架;拉斐尔(Ben Rafael)、斯波尔斯基(Spolsky)、赫克特(Trumper-Hecht)曾尝试构建该领域专有的理论体系,分别提出了语言景观构建原则、标牌语言选择理论、景观分析的三维理论模型;戈特(Durk Gorter)、肖哈密(Elana Shohamy)和布鲁玛特(Jan Blommaert)等学者相继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国际多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和《国际双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分别于2006、2012和2014年先后刊载语言景观研究专刊;荷兰著名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推出的语言景观专刊Linguistic Landscap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的出版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该研究的发展。在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如火如荼时,尚国文、巫喜丽等学者为引入语言景观做出不懈努力,发表重要引介性文章。如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如何?有何创新?本文拟梳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并加以分析归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读秀知识库。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9日。数据筛选分四步进行。首先,笔者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期刊论文,获得论文175篇;其次,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硕博士学位论文,得到论文41篇;然后,以“语言景观”为题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报纸论文,获得重要报纸论文11篇;最后,运用读秀知识库,以“语言景观”为全部字段检索图书,收集查阅相关专著1部。在此基础上,对所得数据依次进行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创新角度综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状况,并挖掘国内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分析
如表1所示,本文从中国知网和读秀知识库中搜集了与语言景观相关的175篇学术期刊论文、41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1篇重要报纸论文以及1部专著,并分别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细化分析
首先,将搜集的文献资料按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如下三点:
1. 期刊论文
对某一研究领域文献的时序分布和增长进行研究,是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和研究热度的有效方式。对2000—2019年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年度变化参见图1。统计结果显示,语言景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2年,发文量共计6篇,此阶段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2013-2019年,发文量总计169篇。自2013年开始发文量持续上升,2016至2017年呈倍增长。这表明,此阶段研究热度逐年递增,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2014年尚国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一文对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2]。此外,巫喜丽、战菊曾综述2006至2015年的研究情况,指出语言景观研究的问题取向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推动语言景观研究发展。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在此研究领域发表重要文章的作者基本集中在这几位学者身上。
其次,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分析,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25篇同时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潘秋玲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一文,是国内首篇语言景观CS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是国内跨学科研究语言景观的早期成果[3]。
另外,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3)分析表明,《语言战略研究》发文数量最多,共11篇,《语言文字应用》《汉字文化》《海外英语》各发表7篇。《语言战略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刊载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致力于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这两份刊物的载文量表明,语言景观研究推动了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促进作用。
2.硕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仅有2019年吉林大学张红军所写《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研究》1篇[5]。而语言景观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40篇(见图3),其中2014年经李丽生教授指导的云南师范大学夏娜所撰写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一文,是国内第一篇语言景观硕士学位论文[6]。在此基础上,2017年两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并合作在《语言战略研究》上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語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况——以丽江古城为例》的论文[7]。随着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关注度的上升,语言景观研究在硕士学位论文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博士论文产出极少。
3.重要报纸论文和专著
通过CNKI重要报纸检索(表2)表明,2017年以来共有11篇相关重要报纸论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10篇,《语言文字周报》发表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重要报纸,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正如张杰所说:“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8],《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7至2018年多次刊载论文,体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
最后,笔者通过“读秀知识库”搜集国内语言景观类著作,发现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专著、译著书籍极少,仅有黄利民201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的《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社会语用学研究》一本,该书以田野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探讨了平潭语言景观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并在借鉴厦门和夏威夷语言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语言景观规划的对策建议[9]。专著、译著数量匮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暂未成体系,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差距。
(二)整体分析
本文将所有文献资料按照总量且不分类型,分别从研究的类型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以期深挖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 研究类型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2. 研究内容
从总共228篇语料资源统计来看,研究内容在国内语言景观领域靠前的分别是多语语言景观研究和语言政策与规范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前景展望
结合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该部分着重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这三方面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研究方法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有三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式研究。定量研究是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特征的获取直接经验的研究法,而田野调查是定量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定性研究则注重利用观察、逻辑推理,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洞察标牌制作者的动机,分析语言实践和语言政策的落差,探索语言权势身后的群体社会地位及其语言意识、身份认同等。通过笔者对搜集文献的具体分析,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单一定性较少,大部分是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也推崇这种混合方式开展研究,尤其适合对具体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因为只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语言景观展开有效研究,由表及里,从表层的感性认知到深层的理性认知。
(二)研究内容
其一,研究发现: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empirical study)为主(61.4%),非材料性研究(non-empirical study)为辅(38.6%),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见表3)。实证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像记录、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及数据采集区域主要是多语标牌集中的城市商业区、国际社区、旅游景区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典型语言标牌,如店铺招牌、广告牌、路牌、街道名、地名等,个别研究也覆盖了非典型语言标牌,如电子显示屏、虚拟空间、海报、横幅等;数据分析统计主要采取频次、百分比为主要参数(个别综述类研究也使用中心性等参数)。
其二,随着语言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笔者参阅了各类学者的综述性文章,结合统计效果,根据语言景观热点议题对上述数据进行了整合分类,语言景观热点议题主要包括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翻译研究等(见表4),基本涵盖了目前语言景观研究主流议题,但对公示语译写研究、语言的传播等传统议题关注度逐渐降低。总体而言,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重心逐步由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研究转向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是指通过对定区域内的多语标牌进行统计分析来厘清该地区语言的权势关系和身份地位,并依此探究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语言服务水平、语言规范化程度、社会变迁等问题。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景观实态与语言政策描述、实际需求相对比,指出该地区语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语言应用不规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供政府参考。此外,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语言景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以期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语言的象征功能。国内各地区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书面语的同时,对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也从未减弱。如何借助语言景观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的身份地位,从而恢复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议题。
其三,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此前大多引介国外成熟的理论框架,并无创新成果。但安徽大学的陈睿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提出了新的语言景观分析框架。陈睿在《城市语言景观六维和谐》一文中指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可以从本体、个人、自然、民族、社会、国家六个维度来分析,并以此讨论城市语言景观所蕴藏的和谐理念,从而揭示城市语言景观形式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及权势关系。他的理论创新为研究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语言是否和谐提供了新的角度。
(三)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1.存在问题
我国语言景观研究起步晚、发展快,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理论建设薄弱。一方面,国内研究大多引介国外成熟的理论框架,但主要停留在场所符号学、SPEAKING模型介绍等旧理论,对最新研究成果引介较少,且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借用和检验,不能进行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自身也未成系统,具有代表性的专著、译著成果几乎没有,基于中国视角的语言景观创新性理论构建匮乏。
二是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缺乏一套详细、一致的研究标准,各路学者各自为阵,没有达成基础共识。如语料抽样区如何才能具有代表性?语言景观标牌数量与研究范圍的比例如何抉择?同一抽样区中的同类标牌是分别计入还是视为同一标牌?以此类问题为出发点,在学者们共同持续、系统、科学的研究下,探讨得出语言景观研究的系统性规范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可复制性。
三是研究内容重描写,研究广度、深度不足,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在归纳语言景观呈现的问题上亦没有得出创新性的结论,不能为政府在语言景观规划上提供建设性意见,缺乏实践意义。
2.前景展望
有问题就会有解决之道。从纯理论研究来看,语言景观研究空间巨大。针对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理论体系还未建立,急需要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译著和专著来丰富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体系;从社会价值层面来看,随着语言景观研究不断升温,诸多学者结合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的现状以及多民族多语言的国情,研究议题逐步倾向于沿海城市多语语言景观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城市语言规划研究等方面,为城市发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动态语言景观研究、多模态语言景观研究、虚拟空间语言景观研究等新型课题的研究空白逐渐被填补,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题材逐渐会成为新的热点。可以预见,日后将有更多跨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语言景观研究,学科间壁垒将会逐渐被打破,语言景观研究与相关学科横向联合,跨学科研究题材、议题不断涌现,语言景观研究队伍将不断壮大。此外,实证性研究比例将继续上升,语言景观研究与大中型城市发展规划联系日益紧密,研究成果将更多地应用在国家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中。
四、结语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结果来看,我国语言景观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2013年以来期刊论文发文量不断上升,《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纸多次刊载相关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产出规模趋于平稳,研究者的研究议题多以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等为主,侧重以实证性研究解决国内语言景观现实问题。但不足之处是,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理论建设薄弱,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研究内容重描写,研究广度、深度还需拓展。
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语言的国家,语言景观研究能在保持少数民族语言活力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外来移民和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国内的多语语言景观研究面临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除了具有社科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外,多民族文化传承性和时代特色赋予了语言景观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语言景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来,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理论体系,促进中国的语言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Rodrigue Landry, Richard Y. Bourhi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16): 23-49.
[2]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4-223,320.
[3]潘秋玲.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5,(6):19-25.
[4]陈睿.城市语言景观和谐六维透视[J].江淮论坛,2016,(5):155-159.
[5]张红军. 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117-119.
[6]夏娜. 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32-34.
[7]李丽生,夏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7,(2):35-42.
[8]张杰. 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4-07(2).
[9]黄利民.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社会语用学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10]张媛媛,张斌华.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J].语言文字应用,2016,(1):45-54.
[11]俞玮奇,王婷婷,孙亚楠.国际化大都市外侨聚居区的多语景观实态——以北京望京和上海古北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6,(1):36-44.
[12]邱莹.上饶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3):40-49.
[13]黄小丽.上海市日文语言景观的立体化建设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8,(5):57-63.
[14]聂鹏,木乃热哈.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1):70-7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inguistic landscape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sociolinguistics field.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journal papers, masters theses, essays in important newspapers and monograph from CNKI since 2000 to Dec.2019.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journal papers is on the rise year by year since 2013, and domestic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as made a certain breakthrough, but the number of high-level academic papers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in general. The related masters these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re are few doctoral dissertations, monographs and translation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topic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multilingual landscape,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norms,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etc.,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extremely inadequate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researches. Domestic researches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are mainly empirical studies, supplemented by non-empirical stud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non-empirical studies is l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rends, the domestic linguistic landscape researches will be the two main orientations in future: the non-empirical studies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social valu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um up the progres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shortcomings,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es.
Key words: Linguistic Landscape;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Norm; Bibliometric Method
編辑:邹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