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严有翼《艺苑雌黄》的诗学观

2021-05-11何泽棠

何泽棠

摘 要:《艺苑雌黄》作为严有翼的代表之作,体现了他的诗歌研究观点,其对前人诗学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判,重点体现在他提出的“诗文有所本”“夺胎换骨”“吟诗要一字两字工”“最善下字”等要论。《艺苑雌黄》虽不像《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那么深刻的影响,但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对中国诗歌理论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苑雌黄》;严有翼;诗学观

中图分类号: I207.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1-0049-07

一、引言

严有翼(约1140年前后在世),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绍兴年间曾任泉州、荆州二郡教官,著有《艺苑雌黄》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陈振孙《书录解题》则入于子部杂家类,称其书大抵辩正讹谬。其目:子史、传注、诗词、时序、名数、声画、器用、地理、动植、神怪、杂事。卷为二十,条凡四百。”[1]1797-1798据此知《艺苑雌黄》原书并非诗话专著。但其中有“诗词”一目,所列诸条性质近于诗话。其成书当在南宋初绍兴年间,惜原书早已亡佚。《四库全书存目》著录有十卷本,但如《提要》所云:“盖有翼原书已亡,好事者摭拾《渔隐丛话》所引,以伪托旧本,而不能取足卷数,则别攘《韵语阳秋》以附益之。又故变乱篇第以欺一时之耳目,颇足疑误后学。”[1]1798其中的伪作不足取信。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艺苑雌黄》中肯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又指出:“二十本已亡,十卷本又伪,今所存者仅《说郛》本,日人近藤元粹据之,收入《萤雪轩丛书》中。以《说郛》多删节,原文常有字句割裂,语意难明之处。余曾辑其佚文,得八十四则,入《宋诗话辑佚》中。”[2]吴文治先生主编《宋诗话全编》,据此整理收录。本文的研究便以《宋诗话全编》所收的《艺苑雌黄》为依据,各则的序号依《宋诗话全编》。

《艺苑雌黄》作为严有翼的代表作,包含了他对历代诗学的研究,内容庞杂繁多,涉猎广泛。在用典方面有“正用其意”不足为奇、“反用其意”更显功底之论。另有“诗文皆有所本”“夺胎换骨”“最善下字”等重要观点多为后世所引用。在史料方面,记录了名人轶事,并能纠正前人的错误,对各类名物进行解析,对有争议的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艺苑雌黄》难免亦有舛错,且在撰写编排中未成体系,结构散乱,条目无序,且多用一两例子加以举证后便不再加以展开论述。

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艺苑雌黄》进行系统的研究,只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蔡梦弼《草堂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等文本中,可多次看到对《艺苑雌黄》之文的征引。本文拟对《艺苑雌黄》(以下简称“《艺苑》”)的诗学观点进行重点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总结其诗学价值。

二、论诗歌立意

诗人的创作,往往皆因学识、阅历的差异而对诗歌的立意有不同的论断,《艺苑》重点讨论了“咏三良”之事。第十三则云:

秦缪公以三良殉葬,诗人刺之,则缪公信有罪矣。虽然,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也。以陈尊己魏顒之事观之,则三良亦不容无讥焉。昔之咏三良者,有王仲宣、曹子建、陶渊明、柳子厚。或曰“心亦有所施”,或曰“杀身诚独难”,或曰“君命安可违”,或曰“死没宁分张”,曾无一语辨其非是者。惟东坡《和陶》云:“杀身故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魏顒真孝爱,三良安足希。”审如是则三良不能无罪。东坡一篇,独冠绝古今。[3]2330-2331

“三良”指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是当时秦国的三位贤臣,为秦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却因秦穆公临终前的遗命被殉葬于墓中。因此,后代对秦穆公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普遍提出指责。如《史记·蒙恬列传》云:“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缪。”[4]《诗经·秦风·黄鸟》便是讽刺秦穆公而作,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5]严有翼列举的四句诗,分别来自王粲的《咏史》、曹植的《三良》、陶渊明的《咏三良》、柳宗元的《咏三良》,这几位著名诗人都表达了对“三良”为穆公殉葬的悲悯之情。严有翼认为这些刺穆公而美三良的观点都是惯性思维,却“无一语辨其非是者”。他列举苏东坡《和陶咏三良》,并支持其观点,指出“三良”作为臣子,侍奉君王应当犹如儿子侍奉父亲。“三良”的殉葬而死,是为社稷献身,死得其所,有重于泰山的价值,并称赞“东坡一篇,独冠绝于古今”。严有翼从诗歌立意的角度,评价了苏轼《和陶咏三良》的立意不同于众人,能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三良为秦穆公殉葬一事,赋予其新的意义,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思路值得肯定。

三、论用典艺术

(一)“诗文有所本”

用典是文人诗歌创作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里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6]《艺苑》提出了“诗文有所本”的观点,认为后人佳句皆有所出。第五十七则云:

予顷与荆南同官江朝宗论文,江云:“前辈为文皆有所本,如介甫《虎图诗》,语极遒健,其间有‘神闲意定始一扫之句,为此只是平常语无出处。后读《庄子》,宋元君画图,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下立,因之舍,解衣盘礴嬴,君曰:‘是真画者也。郭象注:‘内足者神闲而意定。乃知介甫实用此语也。”又言:“杜陵有《有十五阁会诗》:‘病身虚俊味,何幸飫儿童。俊味亦有来处。《本草》葫注中云:‘此物煮为羹臛极俊美,除风破冷,足为馔中之俊。”……又:“杜诗《赠李校书》‘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按《文选》江淹《杂体诗序》云:‘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则动魄之说,杜亦有本。”[3]2350

这里指出杜甫与王安石诗中用的语句皆来自前人的经典或诗文。

七十一则又云:

中间有“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人皆以为少游自造此语,殊不知亦有所本。予在临安,见平江梅如录云:“隋炀帝诗云:‘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少游用此语也。……乃知名人必无杜撰语。[3]2356

这里指出,连秦观的名句都借鉴了隋炀帝的创作。

在“诗文有所本”观念的影响下,严有翼对诗词用典是极为重视的,重点放在对典故出处的分析和用典艺术的鉴赏。

(二)分析典故的来历

《艺苑》对典故来历分析包含两类:

1.单纯解释典故来源

如对“燕幕”的出处,第三则云:

《左氏传》云:“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夫幕,非燕巢之所,言其至危也。故潘岳《西征赋》云:“危素卵之累殻,甚玄燕之巢幕。”丘希范《与陈伯之书》云:“将军鱼游沸鼎之中,燕巢飞幙之上,不亦惑乎?”盖用此意。后人因此言燕事,多使巢幕,似乎无谓。谢宣远《九日从宋公集戏马台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杜子美《对雨书怀诗》:“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3]2327

在这一则中,严有翼详细地分析了历代作品使用“燕幕”“幕燕”等词语的概况,指出了从“燕幕”到“幕燕”的发展变化过程及用意之所在。其余各则论述“不道盐”“罗隐泪诗”等典故的出处,不一一列举。

2.对用典之误的辨析

(1)诗歌创作者的失误。如第十二则云:

士人言县令事,多用彭泽五柳,虽白乐天《六帖》亦然。以余考之,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宅边有五柳树,因号“五柳先生”。后为彭泽令,去官百里,则彭泽未尝有五柳也。予初论此,人或不然其说,比观《南部新书》云:“《晋书·陶潜本传》云:‘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则非彭泽令时所栽,人多于县令事使五柳,误也。”岂所谓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欤?[3]2330

严有翼指出,陶渊明虽然号为五柳先生,然而陶渊明宅边的五柳树并非当彭泽县令时候所栽,而是当县令之前所种的。因此诗人在指代县令时,若将“彭泽”与“五柳”连用,已成习惯性错误。

(2)诗歌接受者的失误。如第二十则云:

《题玄武禅师屋壁》云:“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注:“虎头,僧相也。”又《送许八拾遗归江宁省觐诗序》云:“甫昔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像》,志诸篇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注云:“虎头,维摩相也。”考之《南史·夷貊传》:“师子国,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在瓦棺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像画图,世人号之三绝。所谓“虎头”,即长康耳。注家不晓其义,或云僧相,或云维摩相,良可嗤笑。[3]2333

杜诗的注释者对“虎头”一词的意义不理解,有的说是僧相,有的说是维摩相,却不知是指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这样会误导读者。至于第四十一则指出的,刘斧的《摭遗》“乃以王、谢为一人姓名”[3]2343这种错误就极为荒谬了。

(三)分析具体的用典方式

用典的方式很多,除了普通的正用之外,还包括反用、倒用、合用、展用、暗用等。《艺苑雌黄》中主要分析了三类常规的用典:正用、反用、倒用,另外還有特殊的“用典歇后”现象。

1.正用与反用

第五十一则将直用(即正用、明用)与反用放在一起分析: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王元之《谪守黄冈谢表》云:“宣室鬼神之问,岂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后。”此一联为人所称道,然皆直用贾谊、相如之事耳。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3]2348

王禹偁的“宣室鬼神之问”用贾谊之典,“茂陵封禅之书”用司马相如的故事。王禹偁谪居黄州,与贬谪长沙的贾谊、落魄成都的司马相如处境相似。用这两个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达到言简意丰、韵味盎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又可因命运的近似而使作者的情感更丰富,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读者对作品的共鸣。这是典型的正用。

除了正用还有一种方法便是反用典故,简言之,“反用”即针对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李商隐《贾生》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同样用的是贾谊的故事,却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命运与贾谊进行类比,而是反其意而用之,着眼点在于汉文帝召回贾谊并彻夜长谈,看起来似乎重新重视贾谊,但却没有将重点放在经世治国之道上,而只关注阴阳鬼神之事。这样一来,可使读者更同情贾谊的命运。

另一个例子是林逋的《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曾无封禅书。”同样是用司马相如之典,依然是反用其意。司马相如去世后,汉武帝向其遗孀访求遗稿,已散佚大半,只有遗书言及封禅之事,为汉武帝采纳。林逋要强调的却是自己不留遗书,表达了无牵挂的飘逸之志,使诗歌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要想将“典故反用”运用得好,要在熟悉原典故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推翻前人的固定思维,重新寻求突破点。所以严有翼指出:“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3]2348可见,反用典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2.倒用

第六十三则云:

古人诗押字,或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者,如韩退之以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比观王逢原有《孔融诗》云:“虚云座上客常满,许下惟闻笑习脂。”黄鲁直有《和荆公西太一宫》六言诗云:“啜羹不如放麑,乐羊终愧巴西。”按《后汉史》有脂习而无习脂,有秦西巴而无巴西,岂二公之误邪?[3]2353

倒用就是颠倒原语词的顺序,从而创造出一个意义相近的新词。这种用法,有时出现在句尾,出于押韵的需要;有时不限于在句尾,则是因为作者追求耳目一新的语感。但倒用的前提是不改变原词的意义,即严有翼指出的“于理无害”。如严有翼所举的“参差”一词,有长短、高低不齐的意思,颠倒为“差参”,放在文中,于其含义并无影响。其它又如 “整齐”倒用为“齐整”,“寂静”为“静寂”,此类词语的倒用不影响文本中的意思,又能达到押韵的目的,使整首诗意境完整、表达清晰。

至于严有翼指出的黄庭坚诗误用,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证实了这一说法。钱先生指出,“山谷以‘秦西巴为‘巴西,谈艺者引为笑枋,与东坡之‘侬家旧姓西同成口实。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二云:《抱朴子·良规》云:‘乐羊以安忍见疏,秦西以过厚见亲,疑‘秦西是复氏,山谷诗恐是‘秦西之误。”[7]

3.用典歇后

第二十六则云:

昔人文章中,多以兄弟为友于,以日月为居诸,以黎民为周余;以子姓为诒厥,以新婚为燕尔,类皆不成文理,虽杜子美,韩退之亦有此病,岂非狥俗之过耶?子美云:“山鸟山花吾友于。”又云:“友于皆挺拔。”退之云:“岂谓诒厥无基址?”又云:“为尔惜居诸。”《后汉书·史弼传》云:陛下隆于友于,不忍恩绝。”曹植《求通亲亲表》云:“今之否隔,友于同忧。”《晋史》赞论中,此类尤多。吴氏《漫录》谓:“洪驹父云:此歇后语也。韩杜未能去俗何耶?《南史》刘湛友于素笃,《北史》李谧事兄笃友于之情,故渊明诗‘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子美盖有所本尔。乃顷有人年七十余,置一侍婢年三十。东坡戏之曰:‘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得无类是乎!”[3]2336-2337

“歇后”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三《郑綮传》:“綮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世共号‘郑五歇后体。”[8]于是有了“歇后郑五”的叫法,这种诗体就被叫作“郑五歇后体”。《艺苑》中也关注了“歇后”现象,并认为其不限于诗体,《后汉书》与曹植文等散文也使用。但对于“歇后”的此类用法,严有冀却是抱着批评的态度,认为韩愈与杜甫用歇后语是一种“病”,甚至是“狥俗之过”,这就不一定是客观的态度了。“歇后语”有故意说半句、打哑谜的习惯,导致幽默谐趣的效果。进一步说,这是诗人用俗语,向民间语言学习,进而“化俗为雅”的一种典型形象,未可轻易否定。

四、“夺胎换骨”论

严有翼重视用典,即古代的故事与前人的语句。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认可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创作理论。

“夺胎换骨”这一理论,最初见于宋人惠洪之《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9]然而,这一理论一经问世就招来诸多争议。批评者如金代的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拥护者则认为,师法前人是中华古典诗歌不断积淀的文学发展现象,“夺胎换骨”更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发展的独特创作方法。严有翼对“夺胎换骨说”也持肯定态度,《艺苑》第八则云:

前辈云:“诗有夺胎换骨之说”,信有之也。杜陵《谒元元庙》,其一联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盖紀吴道子庙中所画者。徽宗尝制《哲庙挽诗》,用此意作一联云:“北极联龙衮,秋风折雁行”,亦以雁行对龙衮。然语中的,其亲切过于本诗,兹不谓之夺胎可乎?不然,则徒用前人之语,殊不足贵。且如沈佺期云:“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非不佳也,然正用柳恽“太液微波起,长杨高树秋”之句耳。苏子美云:“峡束沧渊深贮月,岩排红树巧妆秋”,非不佳也,然正用杜陵“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之句耳。语虽工,而无别也。[3]2329

所谓“换骨”,是指在不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用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夺胎”,是体悟原诗诗意,再融入自己的情感立意,从而达到意从己出的效果。两者都强调在前人语句的基础上要有发展和创造,用前人语而高于前人。

严有翼以宋徽宗的“北极联龙衮,西风折雁行”对比杜甫的“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何为“五圣”?即吴道子在洛阳谒老子庙所画五幅画像,依次为: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圣联龙衮”一句用雁阵井然有序的排列方式表达出唐朝先皇的昭穆次序,体现了古时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伦理等级观念。宋徽宗在其基础上改造,此诗是宋徽宗悼念其兄哲宗之作,同样是“龙衮”对“雁行”,用一个“折”字,突出的是在萧瑟的秋风中被打乱的雁阵,表达了对哲宗英年早逝的惋惜,以及兄弟从此被生死离别所拆散的伤感。二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哲庙挽诗》对杜甫诗进行“换骨”,使其更贴切于自身的诗歌立意,因而严有翼赞其“然语中的,其亲切过于本诗”。然而杜诗绝非不佳,徽宗对其诗的借鉴亦反显其诗精妙。

严有翼又列举了一些“夺胎换骨”的反面例子,即只模仿、不创新之作。他将南朝柳恽的“太液微波起,长杨高树秋”与唐代沈佺期的“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进行比较,二者都是描写夏季逝去,秋意的到来,都用了池水、高树等意象,后者以不改原作之意的基础上,以“小池”取代“太液”,以“残暑”对“早凉”,对仗用词更显工整,在秋意主题的表现上也更加明显与自然,但对前者借鉴与模仿的痕迹明显,仍属换汤不换药之作。北宋苏舜钦的“峡束沧渊深贮月,岩排红树巧妆秋”与唐代杜甫的“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的对比也差不多,所以严有翼指出“语虽工,而无别”,强调后诗比起前诗区别不大,没有进行“夺胎换骨”式的改造,因而不算成功。

五、其他写作技巧

(一)炼字

诗词往往受字数的限制而无法最大程度地表现丰富的诗歌内涵,炼字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这一缺憾。诗人根据要表达的内容与感情,挑选最贴切的字眼,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炼字的对象包括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词类活用等。虚词如罗邺《早发》:“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用一个“背”字,表现了诗人与大雁相背的行进方向,诗人向寒冷的北方前行,而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迁徙二者形成强烈对比,诗人旅程的艰辛和愁苦的心情倾泻而出。至于词类活用,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当属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形容词做动词活用的典范。《泊船瓜洲》原最初云“又到江南岸”,又从“到”字改为“过”字,又复改为‘入,再改为‘满,大约改了十多次,才定用“绿”一字。这是反复修改炼字的典型。

《艺苑》说王安石“最善下字”,第五则云:

予与乡人翁行可同舟沂汴,因谈及诗,行可云:“王介甫最善下字,如‘荒 埭野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下得‘挟字最好,如《孟子》挟长挟贵之挟。”予谓介甫又有“紫苋凌风怯,苍苔挟雨骄”,陈无己有“寒气挟霜侵败絮,宾鸿将子度微明”,其用挟字,正与王介甫前一联同。[3]2327

严有翼认为,王安石《自金陵至丹阳道中有感》诗中“空场老雉挟春骄”的“挟”字用得最好。这个“挟”字充满了情感,老雉到了春季就骄矜起来, 甚至有恃无恐,这就将老雉的欢快活泼之态生动地表达出来,春天之生意盎然立刻跃然纸上。

第八十则云:

王介甫尝读杜诗云“无人觉往来”,下得“觉”字大好。“瞑色赴春愁”,下得“赴”字大好。若下“起”字,此即小儿言语。足见吟诗要一字两字工也。[3]2360

杜诗的“无人觉来往”,如果将“觉”改为“见”字,只能表示双目所视,而“觉”是用全部的五官来感受人迹来往,更能说明此处人迹杳杳。“瞑色赴春愁”中 “赴”字若改用“起”字,意思是暝色引起了人的春愁,效果平平,所以说是“小儿言语”。而用“赴”字的精辟之处在于,春愁本无处不在,暝色似乎受到春愁的邀请,急切地赶来赴会。只因暝色的加入,有愁上加愁的艺术效果。所以严有翼总结,“吟诗要一字两字工也”,强调句眼的重要性。

(二)夸张

第二则云:

吟诗喜作豪句,须不叛于理方善。如东坡《观崔白骤雨图》云:“扶桑大茧如瓮盎,天女织绡云汉上。往来不遣凤衔梭,谁能鼓臂投三丈。”此语豪而甚工。石敏若《橘林》文中《咏雪》,有“燕南雪花大于掌,冰柱悬檐一千丈”之语,豪则豪矣,然安得尔高屋耶?虽豪觉畔理。或云:“《咏雪》非敏若诗,见鲍钦止《夷白堂小集》。”李太白《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如秦少游《秋日绝句》云:“连卷雌蜺拄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此语亦豪而工矣。[3]2326-2327

严有翼指出有“吟诗喜作豪句”的现象,“豪句”之“豪”应理解为夸张。许多诗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诗歌意象,展现出豪爽、大气的风貌。严有翼论“豪句”,持“须不叛于理方善”的观点,意思是夸张之余必须合情合理,不可太过,以致失真。他列举的苏轼诗句“扶桑大茧如瓮盎”,其诗题实际上是《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苏轼以夸张的笔法形容扶桑神树上结的茧与人们所用的瓮盎一般大。另一首秦观的绝句,以豪迈的情怀述说要将彩虹当作缠头巾的意趣。这两篇作品,被严有翼认为在追求艺术真实的同时,没有过于背离生活常理,所以他的评价是“豪而工”。但严有翼对另一些作品的夸张手法就不太接受了。如李白的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与“白发三千丈”,被他认为“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众所周知,李白情怀爽朗,志趣飘逸,惯用夸张手法,如《登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虽然明显夸大,但却被人们欣然接受,不从是否悖于常理的角度来评判此句。因此,严有翼对李白的批评,显得心胸不够大气,识见浅狭,有画地为牢之嫌。至于他列举的《咏雪》诗里的“燕南雪花大于掌,冰柱悬檐一千丈”,不管作者是谁,都没有庄子、李白的胸襟,只是一味使用巨大的数量词,确实有些不伦不类。这种不得要领的夸张,才是真正值得批判的。

(三)对仗

第五十八则云:

僧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多”字当作“亲”,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汇者同僚,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誕,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字对‘疏字”,以‘多字对‘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3]2351

“磋对”又名交股对、交络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意为上下句“错开字词参差为对”。以这一则列举的王安石诗“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为例,本该以“密”对“疏”、以“多”对“少”,但作者有意更换了这些字的位置,字面上变成了以“密”对“多”、以“少”对“疏”,实际上令“密”与“疏”、“多”与“少”形成了交叉相对的关系,是为“磋对”。“磋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技巧,它的作用是在词性与意义或平仄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可采用这种形式以作补救。如杜甫的五律《长江》二首之一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上句的“众水”应与下句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瞿塘”的位置互易,变成“一门争瞿塘”,诗句的意义就会混淆不清,所以用“磋对”的方法来交换对仗的位置,以免发生误解。惠洪显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对王安石诗作了误判。

六、结语

《艺苑雌黄》内容主要为考据、辨伪、纠谬,其包含的诗学资料丰富,闻见广博,洪迈《容斋随笔》对其有“该洽有识”的美称。同时,《艺苑雌黄》也有对诗学理论的探讨,其中对“诗文有所本”“夺胎换骨”“最善下字”“吟诗要一字二字工”等观点的论述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堪为中国诗学理论添砖加瓦。其余关于文人逸事的记载,能弥补史料不足的缺憾,有利于读者对诗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加深对诗歌的解读与探究。还有对诗歌作品进行辨误,提出新的注解,使对诗歌的解析更合情理,这些内容则不一一论述了。

到目前为止,学者对《艺苑雌黄》的研究较少,在以后诗学研究中,针对其考据、辨伪、纠谬等内容,可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郭绍虞.宋诗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7.

[3]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68-2569.

[5]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27.

[6]〔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4.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8.

[8]〔宋〕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84-5385.

[9]〔宋〕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

Abstract:As a Yan Youyis master work, Yiyuan Cihuang expressed the authors own view of poetry study. It includes both the agreement with the ancient points and the criticism to these points. The focal point s are involved in “poem writing on the base of ancient poems”, “creating new things out of the old”, “poem meticulously designing a wonderful word”. Although Yiyuan Cihuang did not have such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poetry theories as Wenxin Diaolong and Canglang Shihua, some of its important viewpoints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theories.

Key words:  Yiyuan Cihuang; Yan Youyi; Poetic View

編辑:黄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