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运用刍议
2021-05-11张应海
张应海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电子专业领域的难题也层出不穷,这使电子通信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应用变得更加困难。电子通信技术对于我国电子系统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更快的传递信息,能提高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为使我国电网系统得到更好的改良,推动国家电网的建设,本文就电力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电力通信技术 电力系统 应用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发展,随后在电子相关人员的努力钻研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快速进步,而由于我国电子通讯事业起步较晚,各种相关的电子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就需要国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电子通讯系统包括传输系统、交换系统和终端系统等,在国家电网中起到传输电子信号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则是控制和处理电子传输信号的一种电子技术,随着国电子科技水平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使电子通信技术能更好的应用在国家电网中,促进了国家电力系统的进步。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已经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电力系统的要求,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子通信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如电子信号的控制和处理、电子信号的接收和释放、电子信号的转换等。因此,电力相关人员应着重提高电子通信技术,提高其处理和传递电子信号的能力,使电子通信技术能更好的应用到电子系统中。
一、电力通信技术的内容
1.1通信网络技术
现如今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电力通信技术水平也极大地提高,通信网络供电系统也更为智能化,同时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电力安全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得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提高了移动通信电力网络的安全监管管理水平,从而可以使得整个电力系统可以能够更好地正常运转。
1.2智能电力设备技术
智能家居电力设备电子技术包括储存电子技术和动力能量储存电子技术,电力能源传输电能系统往往会被新一代能源的广泛使用所干扰,该电子技术在处理使用完动力电能之后可以将其良好地能量传输出去给其他用户,以此方式使得系统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当动力电能系统没有良好的能量保存时,可利用能量储存电子技术有效地解决这一安全问题,并提供稳定的动力电能持续供应。
二、电力系统中电力通信技术的作用发挥
2.1对发电通信发挥的作用
发电厂的网络通信一般都是本地网络监控和外联网络通信两个大部分网络构成的,这两者不仅可以用来支撑整个发电厂的网络运行,还能够通过加强动力电源的网络支撑来提升电力机械的供电水平,进而提高电网的网络协调管理水平,保证系统的网络安全性,优化系统相关的电力资源配置。
电力远程通讯对核能发电厂的通信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对本地火力电厂的远程监控。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通常需要将几种新的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线工业以太网与无线的虚拟局域网等。在日常的监控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可把火电厂监控机组运行的各个监控机组数据进行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转化处理,进而保证了火电厂的监控机组正常运行。二是在加强新能源汽车功率的质量监测和网络接入管理方面也能發挥积极推动作用。太阳能和水力风电厂通过利用电力系统光纤网和传输电网产生的相互作用就可以能够直接建立远程的无线通信。
2.2对输电环节发挥的作用
把我国电力通信技术有效的应用到线路输电的各个环节当中,能够对线路相关的电力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的分析监测,这样能够使得电力工作人员能对线路输电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科学分析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保证运输线路的电力资产得到有效管理。相关人员可根据整条输电杆塔线路的远程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远程监测,在完成远程监测管理系统的基本建立之后,就可以及时的接收输电杆塔线路上所传输的远程信息和监测数据,还可以对输电线路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评估,提高电力通讯人员对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远程控制管理水平。相关人员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可建立防灾安全保障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其用户实施远程视频自动监测,能够实时分析各项自然灾害,并利用现场的视频检测数据来及时进行自然灾害的准确预警与及时预防。
2.3对智能变电站运行发挥的作用
电力通信监控技术能广泛应用到整个变电站的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中,能够使各项电力信息有效的无线传输和实时交换,有利于实时远程监控整个变电站内部各项电力设备的具体工作运行管理状态,利用远程电力通信技术能够使整个变电站的设备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更具网络安全性和工作稳定性,相关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监控视频技术来准确做好远程监视的管理工作,通过对智能电力通信的广泛使用有效率地提升智能通信操作的运行效率。此外,无线联络转接通信系统会变得更具数据高效性和数据扩容性,可以和站外光纤数据传输网络的结合在一起来,让电力变电站的信息管理向远程可视化方式发展,输电站的线路管理可以实时保证远程实时监视,采集站的信息系统可以实时保证整个配电站的采集,而配电调度站的信息管理方面也可以通过利用无线转接通信手段或者光纤传输的多种方式连接来实时进行。
三、电力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发电领域
在水力发电行业部门,通信主要用于进行电力开发市场的资源交易、水文气象预报、水库电力调度、运行情况监控以及及时获取各种新能源。智能能源电网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终有效解决新一代能源发电并网的安全问题。
3.2输电领域
在实时电力数据传输技术领域,通信主要用于电力继电保护、调度过程控制、紧急情况响应、视觉图像监视和安全检查、电力数据传输过程监视和安全事故预警等。智能交流电网将成为我国特高压电力主干网,以实现电力长距离的大容量、低损耗的智能输电,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结构优化。相关人员可采用一套科学合理的电力信息融合通信管理方式,实现不同电力单位、机构、装置的实时电力监测管理,方便企业进行大数据技术融合与信息统一。
3.3变电领域
在智能变电站监控领域,通信主要用于智能变电站的远程自动化、可视化监控操作、远程遥控监视与自动控制以及安全检查等。近年来,智能变电站已在全国各省范围内大量出现,并已发展成为我国智能水力电网的重要组成内容。智能变电站为用户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电网系统,提供数据和安全控制服务对象,智能变电站还设计使用了各种先进的网络通信,采用先进的电力传感、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应用技术,实现智能变电站的电网实时供电和全景动态监控、自动供电运行过程控制、智能管理协调、与供电异地系统的交互等,以构建一个具有较高智能的变电站,使水力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电力通信在我国大有可为。
3.4配电领域
在我国配电电网领域,通信主要用于实现配电电网管理自動化、配电能源管理规范化、访问分布式配电能源和配网能量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电能传输质量安全监控等。建立一个智能化的配电网络是我国智能化配电网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智能监控配电网主要具有监控系统智能集成、交互、自我故障修复、兼容性和功能优化的五大特点。它同时集成了最新的智能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先进的质量检测与数据测控处理技术,具有灵活、可靠和高效的大型配电系统网格网络结构,并基于各种高可靠性、高效的安全性网络通信,支持各种具有高效率的大型分布式并网电力和大型储能发电设备的实时接入。
3.5用电领域
在智能功耗控制领域,通信主要应用于高级智能工业用电计量信息管理收集、高级智能计量信息管理、交互式市场营销信息管理、智能用户社区和满足智能用户需求侧信息管理等领域。
电力通信的综合应用技术侧重于信息交流领域,例如利用无线电源光载波网络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线缆光载波、短距离无线和无线公共供电网络通信技术以实现电网用户信息的实时采集、电网与其他用户的信息互动共享服务。
3.6未来应用
相关人员可利用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以及有关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软件来收集有关电力设施的基本信息,及时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全面了解电子信息设备的运行状况。创建一个智能的互联网世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发展任务,相关人员要使用以电力流为主的智能电网和以数据流为主的电力物联网,建立以数据流、能源流以及业务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加强"人机信息物环"各个元素的互连中,尤其是要加强系统云管理。使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可以实时传输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以实现在电力生产,传输和消耗各环节的动态控制和集成协调,形成一个互联的智能世界。
四、结论
电子通信技术的改良和应用能提高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和信息传递准确性,还能优化我国电力系统的结构,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强对电子通信技术的学习力度,要学习电子通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电网建设实际的需求,将更为高效的电子通信技术合理的应用到电子系统中,以提高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分析了电子通信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对电子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望以上内容对电力系统的改良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郑满珊. 刍议PLC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工程中的有效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000(006):1490-1490.
[2]刘永彤. 刍议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电工技术:理论与实践, 2015(11):26-26.
[3]陈如冰.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运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刍议[J]. 硅谷, 2014, 000(024):68-68.
[4]张志平. 刍议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J]. 科技创业家, 2014(09):93-93.
[5]黄雅岚.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运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刍议[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9, 000(013):256-257.
[6]王富亮. 刍议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 2020, No.185(05):2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