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文化建构研究
2021-05-10黄捷
摘要: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不断凸显,自然生态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也越来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改变人们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从而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生态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价值理念,所以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文化建构该如何运用新思路和方法保障其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价值理念;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1 绪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致使人类愈发依赖自然资源,最终无尽的开采与索取导致自然生态与人类之间失去某种平衡,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政府工作报告也越来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环。想要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需要树立全新的价值理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对于我国自然生态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生态文化的认识不足。由此可见,生态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弥补人们对生态文化知识的空缺,人们才会慢慢形成环保意识。并且在总结自身行为给大自然带来破坏的后果上,坚持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理念,加强人们的生态文化教育,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矛盾,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进行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也是保护自然生态不可缺少的一环,更是我国保护生态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核心手段。生态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弥补人们生态文化知识的缺失,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良好的生态文化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再次,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为生态文化建设基本原则,以建设循环经济和绿色高新科技产业为目标,走无污染、节约、高效的道路,将成为推进新型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最后,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必须以保持生态文化的建设发展为起点和终点,以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素质为主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努力方向。
2 生态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2.1 生态文化的含义
学者们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文明观,表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存关系,因此在广义角度下生态文化的含义和生态文明的含义基本相等。第二层从狭义的角度解释,指的是精神上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的意识形态。任永堂认为,“生态文化是由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两者组成的,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相互共存的关系”[1]。余谋昌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之前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2]。宋周尧认为,“生态文化是由人对生态环境的不同观念、态度和情感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其强调的是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3]。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予以生态文明的内涵[4]。9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慢慢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由此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成果。这不仅体现出人类发展随着社会进步逐渐被生态思维所影响,同时也表明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所普遍认同的现象。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生态文化就是这种诉求下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融合的文化发展趋势。
2.2 生态文化的特征
生态文化相比其他类型的文化有独有的特征。第一,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构,是一种生态观的体现。第二,生态文化将系统观作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传播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使环保意识与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第三,生态文化以生态学为基础,从生态体系的统一性和有机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保证人们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本质精神。第四,生态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矛盾的必要生态手段,并且由于它在伦理道德价值上的中立性,可以用于各种民族和国家,并被各类不同主体所接受。生态文化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所普遍存在的一种新型文化,它结合了过去千百年来的智慧财富,也是衡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参考标准。
3 正确认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关系
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越来越集中在生态文明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具体关联,已成为大部分人关心的焦点。大多数人认为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的产生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引导。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其主要涉及领域范畴、逻辑顺序和范围大小三个方面。
3.1 领域范畴的差异
首先,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的领域范畴具有不小的差异。生态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发展的高度,因此生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态文明随之出现,它是人类良好行为习惯和本质精神的表现,是文化发展的总和。综上所述,文化强调的是人们对生态的观念,而文明强调的是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成果。文明是以文化为价值导向,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总和,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文明的发展水平。但情況并非一直如此,在特定环境中文化并不能产生文明。
3.2 逻辑顺序的差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的逻辑顺序有着不小的差异,两者谁先产生不能只从时间角度予以解答。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生态文化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和工业文明一起发展。而生态文明的产生则更晚一些,人类在学习生态哲学、生态理论等生态文化思想之后,开始一步一步对生态文明进行探索。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化为基础,但生态文化过去就已经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人类认识局限性的影响,和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成果相比较,生态文明比生态文化更具有先进性。
3.3 范围大小的差异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之间有着不小的范围差异。从字面含义理解,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文明所包含的内容更多。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发展至今形成的一种和谐型文化,而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发展至今而孕育出来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人类和自然相互共存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我们一定要提倡和建设的社会文明新目标。生态文化相比生态文明所含内容更多,但生态文明的内涵比生态文化更深。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发展至今表现出来的形式与结果,而生态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理念,可以没有社会表现形式。
4 生态文化建构的思路
生态文化建设是缓解全球生态危机,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持续创新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持续下去。生态文化的创新伴随着对文化的不断创新,这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良好的生态文化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生态文化建设是如今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环节。
4.1 生态文化的内容建设
建设生态文化,首先必须对生态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了解。生态文化内容建设大致包含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帮助,必须充分了解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首先,生态思维是在人类清楚了解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建议和思想的总和,其思想主旨就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与自然和平相处等。生态意识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象征著人类渴望与自然达成平衡的价值取向,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有效思维方式。利用生态思维,以理论指导实践,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伦理是生态文化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表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总结反思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价值观,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与动植物之间矛盾的道德规范。并且生态伦理是将传统的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运用到人与自然之间,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最后,生态价值从哲学层面,突出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联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本质上指的是,生态环境拥有能够让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资源,是被人类社会极为看重的一种价值资源。而人本身来自大自然,在人类主体地位达到如此高度的今天,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母体,自然始终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以及精神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目标,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利用能够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作为现实基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矛盾。
4.2 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文明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形式,任何一种文明想要得到大众的支持,必须依赖所建立的制度体系。生态文化要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确立,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共识机制,同时,制度约束也能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实现从道德自觉向实践自觉的转化。
首先,建立健全生态文化综合决策机制,保证政府决策时不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且对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生态、人口和资源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建立专家会审制度,在长、中、短期目标规划的基础上明确生态评价标准,形成评估方法;建立起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使用情况建立科学指标进行测算,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重点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地域特点、人口容量、环境承载量等,制定适宜地方发展的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再根据上述地区特点按照法律法规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建设。
其次,要建立能够促进生态文化建构的法律保障制度。将一定的文化认同纳入法律法规的范畴,意味着国际对文化建构的认同和支持。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形态,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颁布9部生态保护法律、10多部资源保护法律,这些法律包括生态文化的基本理念。但是我国生态文化建构的立法体系还存在可操作性差、强联性差、可参与性差等问题。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生态领域的法制建设,使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法治化,制定生态保护的标准和考核机制,利用法律武器真正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进而推动生态文化法制体系建构的操作化、综合化以及科学化。
最后,要健全能够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道德保障措施。如果政策和法律是生态文化建构的硬实力,那么道德约束就是生态文化建构的软实力,提升生态文化建构的软实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摒弃过度的物质追求观念,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生产生活;二是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文化内容建设的重要部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在肯定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强调人类依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
5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随之增长。人们毫无节制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都面临压力。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提上发展进程,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始,生态文明建设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也早已不是简简单单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运用生态文化的思维方式,坚持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从生态文化的内容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着手,克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强全球生态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任永堂.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J].求是学刊,1995(02):8-10.
[2] 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长白学刊,2007(02):138-140.
[3] 宋周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07(02):1-5.
[4] 唐彬,梁红.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J].理论月刊,2008(09):45-48.
作者简介:黄捷(1994—),男,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