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2021-05-10苏靖雯郭剑英杨淇深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空间营造乡村景观

苏靖雯 郭剑英 杨淇深

摘要:随着我国美丽乡村政策的推进,乡村建设出现了井喷式发展,然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乡村景观规划问题。现阶段,乡村居民更关注生活环境的质量、乡村景观的品质以及乡土文化的传承。传统园林一直以来都是居住、休憩和游览的场所,也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与乡村景观的追求不谋而合。结合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探究乡村景观建设的设计理念和策略,无疑是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园林;空间营造;乡村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2

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造园手法深受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在日常生活和艺术美学中达到了平衡,体现了古代人的生活意趣和自然审美。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出现了盲目照搬城市景观或某个固定样本的现象,这使得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缺少地域特色,大规模的土方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投入使用后也陆续出现设计不合理、不能满足村民日常需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回归理性,返璞归真,生态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乡土情感,这种回归传统、重视自然的内在推动力要求乡村景观设计要向中国传统园林学习,营造兼具自然情趣和人文思考的田园居住环境。因此,从传统园林造园理论中着手探究建设乡村景观的合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传统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将空间营造手法提炼并应用到乡村景观设计中可以丰富空间体验和文化体验,充分展示乡村旺盛的生命力。

1 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

1.1 传统园林空间

关于园林的定义,《中国造园論》中张家骥先生写道:“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1]传统园林可以带给游览者层出不穷、灵活变化的空间感受,是通过多种营造手法对空间进行巧妙的布局,进而丰富景观层次和深度,让游览者可以随着空间的转换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

1.2 空间营造手法概述

空间营造手法是指对单个空间或单个空间组合的设计,要根据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扩大空间的视觉感受,从而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将无尽的自然环境融入有限的园林空间里。常用的园林空间营造手法有:

1.2.1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指按先后顺序排列的空间组合,常见的有环形式、串联式、中心式和组合式。传统造园讲究的是步移景异,使游人可以通过位置的移动和时间的变化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在空间处理中,要动静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具体某个节点的观赏效果,也要兼顾空间组合中连续性的变化,要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整个空间更加和谐统一,在游览中有层层递进的动态效果。

1.2.2 空间对比

将两个以上的对立空间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为空间对比。从空间形式来看,包括大小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等。空间对比手法的恰当使用能带来欲扬先抑的观景效果,如网师园撷秀楼西侧出有一条幽暗窄小的通道通往临水的观景亭,观景亭空间豁然开朗,此处幽暗窄小与明亮开阔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空间的特点,同时也增强了空间效果。空间对比丰富了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的视觉表现力大大增强,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观景效果。

1.2.3 空间围合

空间的围合是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使景观贴合人的情感需求,利用地形、水体、建筑、道路、植物等园林要素对空间进行划分[2],形成内聚的空间特征。围合既能作为划分园林内部功能分区的手段,也能起到组织景点、引导游线的作用。不同的围合形式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效果。以山石、水体围合空间,能丰富空间的景观层次,空间开放性强;以建筑围合空间会阻隔视域,降低可见度,使空间封闭,私密感强;植物围合则介于两者之间,主要通过植物的疏密、高低错落搭配,影响空间的闭合感。

1.3 空间营造手法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原则

1.3.1 地域性原则——空间的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模拟和提炼表达,把人性的需求落到实处[3],主张“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会对场地地形、植物、乡土文化进行全面考量,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地域特色的农业景观、生产生活方式,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形成差异性景观表达,延续乡村肌理,丰富空间层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传承特有的自然环境及人文印记。

1.3.2 经济性原则——空间的实用性

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写道,“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4],主张在“为费不多”“价廉工省”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进行优化提升,从人的情感需求出发,立足于功能、形式与意境的集合。乡村景观设计建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当地经济水平、实施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秉持经济适用原则,结合乡村实际发展情况控制成本,规避浪费。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场地干预;采用乡土材料,立足本地化设计,减少后期维护管理的资金压力;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重视景观的实际功能需求。

1.3.3 可持续原则——空间的生态性

文震亨著书《长物志》,秉持“随方制象,各得所宜”的造园原则(《室庐·海论》)[5],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强调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与之协调。乡村景观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景观建设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尊重场地的起伏,减少土方工程和人工干预,科学划分组织景观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内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还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合理开发,构建良性生态系统,营建自然、舒适、生态的居住环境。

2 用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来诠释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中独特的乡村山水景观和乡村农田景观决定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归属和方向,即要保持中国乡村景观的天然性、生态性、地方性、生产性等特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田园的“天地合一”[6],这与传统造园思想一脉相承。要从乡村景观实际需求出发,融入传统造园思想,通过多种营造手法,将乡村的山水骨架、建筑农田、植物石材等景观要素予以提炼,以便形成富有自然韵味的乡村生活田园。

2.1 乡村景观中空间营造手法的表达策略

2.1.1 优化空间布局,彰显空间特色

结合传统园林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设计要素,整合景观资源,划分空间功能及层次等一系列途径优化体现当地乡土特色的空间布局,打造层出不穷、令人回味的空间效果,通过乡村空间之间的联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乡村景观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布局传承和延续传统园林空间的意境和魅力,给村民或者游客带来更好的生产生活体验。

2.1.2 建立情感关联,唤起乡村记忆

传统园林是一种情感创造,主张“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在乡村景观中,无论是山水田园这些自然景观要素,还是乡村聚落、文化风俗等人文要素,都会唤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记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向往和追求,造园者通过融情于景使游览者触景生情。从人们共通的经验与记忆出发营造乡村景观节点,探讨人的行为对空间或开放或私密的需求,通过空间尺度的转换、空间之间的对比和衬托,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形成人、物、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结,可以唤起人们对乡村的记忆,弥补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情感缺失。

2.2 在乡村景观中空间营造手法的具体应用

2.2.1 空间序列

乡村景观空间是由点状空间——建筑、景观小品,线状空间——乡村交通,面状空间——山水农田组成的,空间功能是否合理、空间层次是否富于变化,对于提升乡村的居住体验和提供引人入胜的游览体验发挥着重大作用。要根据现有地貌特征和村落肌理,总结资源优势和问题,尊重农民意愿的主体性地位;完善现有交通组织并开辟多条游览线路,保留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道路形式和材料,通过不同级别的街巷将各家各户、田地、过渡空间联系起来,使村落的交通流线更加完善,村落的秩序感和层次关系更加明晰[7]。通过完整的连续性的景观序列营造出满足邻里交往、游览休憩的乡村空间;把握主题景观节点,结合文化传承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观赏点和观赏效果,使游览者体会到乡村自然和人文的高度融合,加深对乡村景观及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2.2.2 空间对比

现阶段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严重,缺少鲜明的地域性,导致乡村居住空间的吸引力也在下降。突出乡村地域特点,打造差异化景观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生活空间营造中,可以利用建筑与道路之间的收放、植物的疏密形成视觉上空间闭合和开阔的强烈对比,欲扬先抑,进而激发游览者的无限遐想[8];在自然景观和农田景观的营造中,山石、植物为实,水流、声影为虚,水中的倒影既打破了水面的单调,也是山石植物的延伸,游走在山路农田之间,透下来的月光、飘散的香气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享受。通过对比手法,乡村景观与原始自然景观相比会更具视觉表现力,更能激发游览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巧妙的虚实结合,则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加强空间的记忆,达到延展空间的目的。

2.2.3 空间围合

乡村有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乡村景观的服务人群包含常驻居民和游览者,乡村景观设计既要满足居民对空间的日常使用需求,也不能忽视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这就要求在乡村空间设计中要把居民生活空间序列和游客的游览动线交错开来,通过恰当的空间围合手法,调节空间的可见度,调整游客与村民在景观空间中的互动频率[9]。开放空间如活动广场,是居民与游览者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在这里要减少建筑、密林的遮挡,巧用地形优势,营造场所的互动氛围;半开放空间如小尺度庭院空间,多为居民聊天、进行简易农活的场所,可以利用乡土特色植物进行围合,设计中应当增加丰富的观形植物、观干植物和观景植物,还可合理运用香花植物[10],既保证空间的宁静氛围,也通过植物给游客带来视觉、嗅觉等多维度的体验,吸引游客注意力,满足游客对乡村特色生产活动的好奇心,引发情感共鸣;在私密空间如常住居民住宅中,多用建筑、栅栏围合,强调空间闭合性,要降低可见度,减少游客的参与感。在空间的衔接上,要根据空间功能的需要,采用多种路面铺装、景观照明形式,实现空间之间的过渡与空间氛围的转换。

3 结语

我国传统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营造手法细致入微。園林空间营造是一种关系的营造,是一种人、物、环境之间的联结,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可以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文化体验。

与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基础设施翻新相比,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对空间功能的梳理、局部场地优化更符合当下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将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转译提取并融入乡村景观的过程,不仅是传统文化在空间层面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乡村空间特征和个性的挖掘,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8.

[2] 张朝阳.园林中围合空间的组织——以二炮某医院康复楼园林景观设计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05(6):88-90.

[3] 苏芳,王晓炎,田朝阳.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芯”——基于现代园林设计六项原则的中西方传统园林比较研究[J].华中建筑,2016(12):19-23.

[4][明]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华书局,2014:374.

[5][明]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27.

[6] 胡秀萍.用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来诠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现代园林,2010(4):20-22.

[7] 陈丹阳,王桂兰.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智慧营建研究——以芳溪镇下屋村为例[J].艺术科技,2018(11):228-229.

[8] 王丽娟.视觉对比手法在园林中的应用——以方塔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3):96-97.

[9] 吴维凌.旅游村落居游互动型公共空间营造实践——以何家村为例[J].装饰,2018(6):94-96.

[10] 尹凌馨,郭剑英,方学敏.生态与文化视角下扬州何园植物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6):47-49.

作者简介:苏靖雯(1995—),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郭剑英(1968—),女,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管理、乡村旅游。

杨淇深(1974—),男,江苏兴化人,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策划。

猜你喜欢

空间营造乡村景观
装饰雕塑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丢勒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空间营造
关于现代绿色办公——空间营造与环境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