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快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措施
2021-05-10回黎娟
回黎娟
摘 要:本文阐述了加快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政策机制、丰富文化生活、兴办老年大学、关爱特殊群体和组织公益活动等措施,以期解决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 老年人 精神文化需求 养老服务
近几年,在全国多地频频曝出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与年轻人争抢篮球场事件的消息。老年人由于没有适当的活动场地,于是与年轻人发生口角,甚至产生肢体冲突。这些消息在网上持续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舆论。
居住在北京的尹老师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退休前她的独子因病永远离开了她。退休后正在逐步接受残酷现实的尹老师发现身边有不少情况类似的家庭,于是便萌生了成立一个组织的想法,这些渐入老年的家庭群体由社区居委会牵头自发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温馨港湾”。
上述两则消息看似都是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但实际上绝非仅此而已,我们更应当把它看作是老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新形势下该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前者的确存在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与年轻人未能相互礼让、和谐相处的问题,也存在体育运动设施管理水平低下等方面的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则是现阶段老年人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缺乏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问题,反映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的迫切需求。后者,尹老师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之余,失去了所依赖的家庭养老的基本条件,他是许许多多类似家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年人。他们需要寻求生活寄托,在努力做到自我心理调节的同时更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爱和精神慰藉。
我国已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20世纪60年代婴儿潮逐渐进入老年,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存状况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无不带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有研究提出老年人养老的“3M”需求观,即物质需求(materials needs)、医疗需求(medical needs)和精神需求(mind needs),这三种需求在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占据不同的比重:60岁到75岁的自理老人,其需求主要是生活(物质)需求,如健身、娱乐、社交、旅行等,该阶段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通常以治疗疾病为目的;75岁到90岁的失能老年人,其需求主要是医疗需求,该阶段的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多数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基本以长期医疗服务为刚需,老年人接受一切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延续生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随着家庭赡养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群体对社交、娱乐、陪伴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愈发强烈,对关怀访视、心理咨询、情感交流等服务在内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多。同时研究还表明,目前70岁以上老年人群多是20世纪30至40年代出生,这一代人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教育程度较低,子女较多,生活较为节俭,物质生活需求较低,消费观念偏向传统。而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生的人目前为60多岁,一部分已经步入老年,一部分正在步入老年。他们一方面受益于中国城市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财富,大部分人通过自身的文化技术素养逐渐步入各行业的各级管理岗位,带动并提升了这一代人的养老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主体人群,普遍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属于“421”型家庭结构,而且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人的独生子女已离开父母,奔赴大城市或去国外深造和生活,许多家庭早已是只有空巢老人,更有甚者已经出现了许多失独家庭,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比上一辈有了明显改善,但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却反而更加强烈。
新一代老年人无论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是受教育程度、开放视野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上一代人,因而他们的养老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解决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必须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创新思路,在充分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和医疗需求的同时,加快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一、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安心养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确定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老年人。让老年人尽量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已成为各国共识,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思维。因此,要积极打造政府支持、社区为主、社会参与的互助养老运作模式,在政策机制推动下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服务倾斜,快速打造覆盖社区的日间照料和助餐等“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实现在家门口安心养老。
二、丰富文化生活,加快开发健康设施和旅游产品,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
新一代老年人经过奋斗积攒了财富,提升了消费观念,注重文化品位,乐于健康、旅游等享受型消费,银发经济消费需求正在向高水平、高层次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不乏年轻化和时尚化。因此,要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通过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提供丰富的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和健康娱乐设施,让老年人乐享晚年,老有所乐。
三、兴办老年大学,通过多种形式提供继续教育,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
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正在大幅提升。这些老年人在退休前忙事业,忙家庭,无暇提升自己。因此,要鼓励他们把退休作为人生又一新的起点,不断学习,实现人生夙愿,描绘出完美夕阳红。要加大投入,支持兴办老年大学,完善老年人远程教育和社区学习网络,让老年人寓教于乐,老有所学。
四、关爱特殊群体,加快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依
老年人中的失智、失能和低收入人員等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应当得到法律和政策的特殊照顾和保障。除向他们提供物质帮助和特殊待遇外,还要为他们搭建平台,支持他们开展情感交流、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互帮互助等活动,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使他们感觉和普通老年人一样有精神寄托,老有所依。
五、组织公益活动,体现个人价值,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新一代老年人有知识、有追求、有爱心、有热情。要创新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身优势,激发正能量。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在重大节日活动中优先为老年人安排演出慰问活动。定期举办老年书画大赛、老年艺术节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在愉悦身心中既服务社会也体现自身价值,老有所为。
(作者单位: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