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中职学校纾缓医学课程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21-05-10杜晓明迟金伟董杰
杜晓明 迟金伟 董杰
摘 要:本文在对康复技术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卫生类中职学校开设的纾缓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卫生类中职学校纾缓医学课程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学校 纾缓医学 课程重构
医疗科学飞速发展在给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不得不忍受过度治疗带来的痛苦,丧失生命尊严,生命质量毫无保障。自1987年中国引入纾缓医学理念以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慢性疾病患者与终末期病人数量增加,纾缓医学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纾缓医学理念的普及率不高,国内纾缓医学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原因之一便是纾缓医学的发展与纾缓医学教育的发展不同步。
一、中职纾缓医学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一)国内纾缓医学教育亟待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纾缓医学专业团队成员极少有人经历过纾缓医学的专业培训,在校医学生也不能接受充分且专业的纾缓医学教育。为了与纾缓医学的发展相匹配,国内迫切需要将纾缓医学课程纳入医疗健康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与具有专业纾缓医学观念意识的未来医护人员。纾缓医学课程的重构应该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分阶段进行。各阶段的医学生所用纾缓医学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知识内容、评定方式都应有所区别,可以通过课程重构解决上述问题。
(二)尊重中职生成长特点与认知特点的需要
目前就国内纾缓医学课程而言,可选教材版本极少,学校大都以李嘉诚基金会编写的《纾缓医学:晚期肿瘤的宁养疗护》一书作为教材。各阶段医学生在学习纾缓医学课程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甚至学习方式雷同。通过对卫生类中职医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纾缓医学:晚期肿瘤的宁养疗护》这本教材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偏深偏难且权重不合理,不符合中职医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目标不明确,不能帮助中职医学生进行目标达成式学习;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枯燥单一,不符合中职医学生的成长特点;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准确衡量中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卫生类中职学校开展纾缓医学教育,必须有适合中职生认知特点的教材和适合其成长特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有利于唤醒中职生尊重生命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健康的生死观教学目标。因此,卫生类中职学校纾缓医学课程重构势在必行。
(三)德育渗透医学课程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学校是育人的天地和摇篮,是实施德育最重要一环,要将德育渗透到每个校园、每个班级,落实到每个科目、每个课堂。当然,卫生类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将来要直面生老病死的医学生而言,学习目标不仅仅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科学、健康的生死观,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具备志愿服务精神。而无论是死亡教育这种逆向生命价值观教育,还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或是志愿服务教育,被越来越多地归为德育的范畴。目前,《纾缓医学:晚期肿瘤的宁养疗护》大篇幅的内容是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控制与护理,涉及死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的内容较少。通过纾缓医学课程重构,可以重新调整教材内容权重,拓展如死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等德育内容,同时丰富德育形式,让德育真正渗透到纾缓医学课程中,这必将有助于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更科学、更理性、更人性地开展医疗服务,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四)有助于打造能够胜任特色课程模式的教学团队
纾缓医学课程跟宁养院的工作密切相关,目前都是聘任宁养院的专家讲授该课程,学校没有专任“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宁养院的专家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但是并不能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素材,不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课程环节也不能全部掌握、灵活实施。由于以上现实因素的存在,纾缓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通过课程重构,可以对课程进行重新划分,采取小模块教学方式,分别由宁养院专家和学校德育教师来完成,同时成立专门的纾缓医学课程教研室,加强相互的沟通探讨,凝心聚力,做好课程环节分配、课程内容讨论、难点重点确定,课程形式拓展等工作。创造互换体验机会,让宁养院专家与学校德育教师、心理学教师深入对方的工作岗位,深度融入,增强了解,共同创建特色课程。通过互相激励促进,共同进步提高,打造能够胜任纾缓医学特色课程教学的团队。
二、中职纾缓医学课程重构的可行性
(一)政策支持、专家呼吁、医学生的求知欲利于促进课程重构
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2月发布《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充分说明政府开始从政策角度予以纾缓医学发展空间和支持,也逐步发布指南性文件,以促进纾缓医学理念的普及与纾缓医学教育的发展。近几年,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者及终末期病人增加等发展趋势,国内越来越多的宁养院或安宁疗护病房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纾缓医学专家开始呼吁社会关注纾缓医学,鼓励纾缓医学扩展覆盖面,建议加大对群众纾缓医学基本常识、基本理念的普及力度与广度。目前,国家政策的支持,专家的宣传与呼吁,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纾缓医学,对纾缓医学的兴趣日渐浓厚,尤其是医学生。各阶段医学生迫切学习纾缓医学,但大部分医学院或卫生学校提供的课程却不能满足其需求,课程重构完全可以围绕医学生的需求进行。
(二)纾缓医学实施者与教育者达成理念共识利于促进课程重构
完整的纾缓医学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等,其中医护人员大多是从其他科室抽调的,他们需要高层次、全方位的纾缓医学知识教育和专业进阶培训,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需要纾缓医学入门课程教育培训。但事实上,目前纾缓医学团队中很少有人经历过系统、专业培训,国内鲜有专门针对纾缓医学团队开展理论与实践培训。这使得纾缓医学团队清醒地意识到纾缓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院校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纾缓医学团队与学校医学教育者有了更多、更密切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传播纾缓医学的理念开始觉醒。这样,纾缓医学团队与学校医学教育者就开展纾缓医学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有利于互补互助,共同重构纾缓医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钟进才.宁养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J].广西医学,2004(11).
[2] 宋爽,宁晓红.国外面向医学生的舒缓医学教育发展及启示[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8(3).
[3]桂欣钰,杨晶,杨丹,等.中国本土舒缓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医学与哲学,2016(12).
[4]寧晓红.舒缓医学给予患者全方位关怀[N].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04-03.
(作者单位:聊城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