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2021-05-10马林旭庞党锋熊浪
马林旭 庞党锋 熊浪
摘 要:机电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在职业院校广泛开设。本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课程特点,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竞赛、产学合作等方面,探究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 机电专业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机电工程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部分职业院校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机电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习实践平台建设落后,师资不足,创新训练较少,产学结合不紧密,学生对专业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人才培养改革方式。
一、改革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同等重要。但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但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理解理论应在何时何地应用。即使一些院校设置少量实验课,也只是进行简单的验证或体验实验,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技术应用很好关联。同时,课程考核模式大多采用期末理论试卷测试,考前甚至为学生圈定重点范围,使学生把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当成记忆课,考前死记硬背公式和概念,以达到合格的分数,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此外,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充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再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实践课程时对所学理论知识早已淡忘,实验实质上沦为一个模仿重复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无法关联思考、融会贯通,系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效果不佳。
由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大胆创新改革固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安排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实验室完成授课教学,一方面讲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实践或者验证时,第一时间在实验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操,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交叉和融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二、建设师资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重点之一是要建立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却缺乏实际企业生产及实践经验,不能准确掌握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标准,无法熟练地运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相关职称,同时又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践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具有相关职业职称资格(如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的教师。特别是像机电工程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教师不仅应掌握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自我培养,即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建立传、帮、带机制,在内部形成优秀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氛围。同时,选拔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深入到优秀企业(如西门子、施耐德、通用电气等)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真正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努力提高自我,补足实践能力短板。二是人才引进。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引进的教师多为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些应届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掌握人才培养方法。因此,职业院校在引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时,可以打破唯学历框框,从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引进一批研发、生产经验丰富,同时具有相当理论知识水平的人才,或者以兼职客座形式引入人才。职业院校只有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三、开展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竞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例如,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可以全面检驗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竞赛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
此外,还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竞赛,这些学术竞赛的开展都是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职业院校应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参加学术竞赛的部门,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比赛,设立专项资金并出台文件对参赛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同时,学校教务部门应根据专业特点在校内组织举办学科竞赛,使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联系实践,在学生中营造投身竞赛、热爱实践、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拓展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要积极行动,为人才培养各尽其力,在职业院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产学合作平台。一方面,学校组成科研团队,发挥智囊团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研究课题委托给学校研发,政府在其中牵线搭桥,同时进行政策扶持。教师只有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才能清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更充实、生动、具体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企业在完成产品创新研发的过程中,也节省了研发的智力投入,这样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学校和企业也可通过共建专业实验室进行产学合作。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开展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科研开发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优势平台,学校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产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融合度,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共赢,企业在学校设立创新立项基金,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组队申报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项目课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此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不断变化,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一定要明确办学定位,立足服务社会,迎合市场发展需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培养符合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南余荣,闰翠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2]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杜侦,曹慧丽,魏琳华,等.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3(9).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昆山巨航智能化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