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31号之3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2021-05-10贺亚妮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奏鸣曲演奏技巧贝多芬

贺亚妮

摘要: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奏鸣曲被誉为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新约圣经”。作品《31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可谓是贝多芬创新性的作品,明朗、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充满了整首作品,大胆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这首作品标志着这一时期他的音乐从内容到演奏都到达了新的高度。本文以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触键方法、音乐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61-03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31号之3》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从小在音乐方面就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十七岁赴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从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三十岁基本失聪,四处求医却无果,耳聋迫使贝多芬无法再继续表演,从而专心于创作方面,最终以伟大的作曲家名垂千古。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交响乐共九部,弦乐四重奏共十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共十首,大提琴协奏曲共五首,清唱剧共一部,弥撒曲共两首,歌剧共一部,钢琴协奏曲共五首。

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都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成为日后人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来说,贝多芬的音乐道路是坎坷的,失聪不亚于世界末日,但这些独特的经历使得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显现出更异于他人的精神内涵。事实证明,他最优秀、最辉煌的作品是他失聪后才创作出来的,是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不幸的童年及成人以后的失聪,玩笑似的人生却恰恰造就了贝多芬所创造的音乐主题之间具有巨大的矛盾反差,情绪之间的对比鲜明,作品中大胆彰显个人情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31号之3》,问世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阶段,也是贝多芬在历经沉重打击复出后的黄金音乐创作时期,是贝多芬对长期的遭遇和感悟作出的及其准确的总结。全曲充满了幽默的气氛,活泼、明朗的青春气息,彰显着作者积极勇敢,无忧无虑的人生观。

二、作品曲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31号之3,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呈式部1小节至88小节,其中包含主部主题(1~33)、连接部(33~45)、副部主题(45~64)、结束部(64~88)。展开部89小节至136小节,其中包含引入(22~25)、展开Ⅰ(26~33)、展开Ⅱ(34~41)。再现部137小节至219小节,其中包含主部主题(137~153)、连接部(154~169)、副部主题(170~190)、结束部(190~219)尾声220小节至253小节。

(一)呈示部

呈式部(1~88),主调为降E大调,刚开始使用附点节奏和弦,为呼唤式的效果。其中主题部分为(1~16),开始由二级不稳定的和弦,随之经过和声功能的不断转换,最终结束于主和弦,结束主部主题。变奏重复乐句(18~24),材料以主部材料为主,左手出現持续低音,引出连接部。连接部为(25~45),短短的几个小节,出现了十六音符的新材料,在e小调上做了短暂的称述发展,引出副部主题。副部主题(46~64),通过左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低音伴奏,给予了全曲新的面貌,此段落歌唱性较强,较为抒情。右手密集的五连音、十二连音,乐感自由给全曲增加了活泼、明朗的音效。第一个结束主题(65~82小节)右手出现标志性的装饰音,给人俏皮的感觉,让人心情愉快。第二个结束主题(83~88)为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大量的琶音出现,为展开部的进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展开部

展开部(89~136),此段落有了新的情感色彩。其音乐材料来源于主部,在主部材料基础上展开,给人以新的听觉感受和满足。调性从降E大调转到F大调,无忧无虑的色彩又得到了延续,幻想性的琶音出现,使音乐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颤音的频繁出现,把整个作品逐渐推向了高潮。

(三)再现部

再现部(137~219)音乐在主调降调上重新出现,像是又一次重新诉说,片段缩小,把呈示部内容重新演奏了一遍,增添了三十二分音符,颤音部分增加了篇幅。尾声(220~253)是整首奏鸣曲结尾部分,材料主要来自于呈示部的主部与连接部,没有特别长的旋律,没有特别复杂的和声,却让人思绪万千,意犹未尽。

三、作品演奏分析

(一)呈示部演奏分析和处理方法

1.主部主题(1~16)

此段落的难点在于:(1)表情记号处理;(2)同音和弦弹奏;(3)连续跳音发力点的设计;(4)力度的把控。首先音乐术语要特别注意,这是作曲家阐述本曲所表达的情绪最直接的体现。参考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处理音效从第三小节渐慢并不断渐强推到第六小节的延长音上,会把第一个三拍作为一个跃向高点的缓冲,准备却不爆发,音色趋于平稳,把所有的情绪集中结束在延长音上。在此弹奏中可以运用嘴巴进行哼唱,带动情绪手指上的感觉。其次,在回原速标记出现时,音符的时值从四分音符缩短成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在弹奏过程中速度转化时要保持手指活泼且不松弛。

面对同音和弦弹奏,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在于“变化”。此段主题的细致在于由三个相异的动机构成,三个相同的和弦连续进行,是贝多芬惯用的音乐要素和音响效果(如: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在弹奏中这三个相同的音要不断哼唱,才能防止把这几个音弹死,机械式的咣咣咣,而没有情绪上的递进,每个音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和弦弹奏过程中把指尖立起来,找好支撑点,下键过程中运用大臂的力量使声音扎实厚度深,严禁折指导致力量流失在弹奏和弦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和弦的音色,做认真的触键准备,把力气平均分给三个指头,防止声音出来参差不齐以及某指头偏重或指头太轻漏掉音。

此段如同人们在呼唤着,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展开,呈示着纵横无尽的姿态。第一主题的最初动机和1830年创作的《鹌鹑的啼叫》的钢琴伴奏一样,史科脱把形容为“夜晚明亮的星降临到窗边轻叩窗门,神秘又迷人”,给人一种温柔且不失狂野,狂野中又带有温柔,明明身处黑暗落寞严峻中,但心中渴望的自由民主、明媚的曙光却又步步逼近更加坚定。

2.连接部(25~45)

此段的难点在于:(1)上方旋律声部的凸显;(2)连接部与副部主题的自然衔接。连接部的这十三个小节,作用在于连接引出副主题,所处位置尤为重要。面对多声部旋律时,一定要凸显各个声部的音乐走向,切误将声部混淆。凸显声部音效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要做到的是把右手的两个声部,分开单独挑出来进行弹奏,多次练习中熟悉两条旋律线;其次,采用合奏,把本该是右手独立完成的分为两个手来操作,把旋律一突显声部交给右手,旋律二声部交给左手,交给左右手后同时弹奏,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用耳朵听两条旋律;最后,记住两只手呈现的音乐声响,用一只手来做出两只手时的声音,加以模仿。

面对连接部与副部主题的自然衔接问题,关键在于抓住“衔接”。作为连接部过渡到副部的最后几个音,是不同音区的F。这几个音是从四个八度来回跨越的四个标记强(f)的fa。弹奏时注意把手指指尖立起来,垂直触键,身体也要做好触键准备,在弹奏每一个音区的时候,要承载把力量转移的重任,把力量送到每一音区fa键。方法就三个字,“快”“狠”“准”。把力量都聚集到指尖,一气呵成。

此段落还涉及两音连线及三音连线。具体特色在于,连线与三拍子的重音点正好错开。这短短的几个小节,折断的连线,突然不寻常位置的重音,也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波动,心灵上巨大的不安和风雨。

3.副部主题(46~64)

此段的难点在于:(1)左手分解和弦十六音符;(2)右手节奏音型由五连音转换为十二连音。面对左手的分解和弦的问题处理,首先在声音上要有音量的控制,此处左手起到丰富右手的和声音效的作用,因此声音音量上不能盖过右手重要的旋律线条。其次,在演奏分解和弦中要控制大拇指的力量,大拇指重量过重会影响整个和声效果。再而,在弹奏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变化音上,减少对同音的注意,把重音侧重在表现变化音上,练习过程中需要把手掌的整个重心偏向小拇指,让小拇指成为一个有弹性的力点,以小拇指为支撑点来进行弹奏。分解和弦的练习在于慢速,练习中加重该凸显的,淡化该淡化的。手指习惯进行之后,记住练习中正确的细节,然后慢慢加速练习,训练手指对分解和弦的控制力。

此段的副部主题在情绪有不一样的音乐感觉随之既出,给人听觉上的美感,副部主题的右手旋律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左手有简单的分解和弦衬托。音乐进行中调性变化丰富,此处副部和主部间处于异质性对比,副部对主部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速度、音调、性格等方面均改变)。此时音乐重新回到了对生活和谐安静的感受,明朗欢快的情绪。弹奏时要以愉悦的,迅速的情绪弹奏。在本文所有细节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同步参考巴伦博伊姆、阿劳、吉列尔斯、巴克豪斯、施纳贝尔钢琴家的音频演奏,结合文字解说会让演奏者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产生共鸣。

此段落面对右手歌唱性旋律弹奏,及右手节奏音型由五连音转换为十二连音两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将“唱”和“弹”相结合。在右手的旋律线条中,小乐句连线表现出来不要收住的太紧,弹奏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小句子的连线,更要注重整体上的大连线,要根据整段的音乐感觉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一定要多哼唱,有感情地哼唱,让唱出来的旋律流动起来,唱准了之后,怎么唱的就怎么弹出来,让手指模仿嘴巴唱出来的高低起伏等声音效果,使音乐整体流动起来。在右手的小连线中运用手腕的力量,手腕轻轻的带过,做好落提,运用其他部位的力量反倒會增添更多没有必要的阻碍。右手节奏音型由五连音转换为十二连音,先慢速,再加速。慢速严格按照节拍器,大拍子分为多个小拍子,解决每个音的均匀度。加速是将节拍稳定之后,再快速加强练习。

(二)展开部的演奏技巧和处理方法

此段落的难点在于:(1)右手的十六音符的双音连线;(2)左手小拇指同音均匀的持续进行。此处充满青春气息。刚开始练习这类双音小连线时,动作可以夸张一点,第一个音手可以自然的落下去,依靠手的自然重量。第二个音松弛的提起来。两音连线要求落得准,提的干脆。右手此处小连线弹奏需运用手腕的力量,运用手腕的运动来带动手指弹奏音提起来,这样既不拖拍子,且呈现的音色为最佳。

左手小拇指同音弹奏。此处需要单独挑出左手进行练习,运用节拍器中严格规定速度,把每一个音都固定在节拍器中,每次滑动五个阈值进行变化练习,保障在每次变速之后,手指在规定的速度中都能把每个音的均匀弹奏出来,反复练习让手指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控制好每一次触键手指力度,一出手就能把声音出均匀。此处的左手也应该根据右手的情感变化,在同音弹奏中通过改变力度,不断做出变化,辅助右手,而不是机械式地重复。

(三)再现部的演奏技巧与处理方法

再现部(137~219)。此段落的难点在于:连续跳音发力点的设计。持续三连音的弹奏中,三连音的弹奏用手指本身力量跳音进行,犹如蜻蜓点水,在保障快速度的前提下,控制好触键的力度,一个音一个发力点,这样每个音就会很好地、快速有效地分离。在此基础上,最终设计一个发力点,可以提高速度。其余弹奏技巧在呈式部均已提及。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生长环境、创作背景及音乐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明了贝多芬的作品中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坚强的人生态度。弹奏者不仅技术上可以得到提高,思想内涵上也可以得到丰富。跳音弹奏、双音连线、多声部音乐等技术难点,使弹奏者演奏贝多芬作品所获得技术层面上的进步是必然的。更难得的是,弹奏者通过作品的演奏能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贝多芬的作品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气息,音乐方面他摆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束缚,具有大胆尝试创新的精神;人生方面,他明朗、活泼的青春气息以及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充斥着整首作品,滋养着演奏者的内心。

参考文献:

[1][美]梅纳德所罗门著,田园译.贝多芬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德]费利克斯·胡赫著,罗悌伦译.贝多芬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法]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4]张桂枢编著.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2.

[5]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6]买赛赛,张淼.从音乐情景化分析贝多芬奏鸣曲op31no3的演奏特点[J].艺术评鉴,2020(19):53-55.

[7]刘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分析[J].艺术大观,2020(29):36-37.

[8]李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Op.14 No.2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20(18):71-72.

[9]王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探析[J].黄河之声,2020(10):40-41.

[10]李月海.贝多芬与舒伯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年.

猜你喜欢

奏鸣曲演奏技巧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饥饿奏鸣曲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呼噜奏鸣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