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唱响太空
2021-05-10杨洁
杨洁
2020年,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7月,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奔赴火星;12月,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采样后成功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创造的这些高光时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由得喝彩,也不由得想了解更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请随我们一道开启一场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巡礼吧!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国文化自信与科技强国的实力和决心,让我们共同点燃逐梦太空的小小梦想,让我们共同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同学们知道吗,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为一个领域而设立的全国性节日哦!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原来,4月24日曾是中国人第一次“触及”太空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发射取得全面成功。自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迈出了第一步!本篇,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听一听东方红一号的故事吧!
1957年—1958年,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毛主席发出了向太空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科学家们心潮澎湃,纷纷摩拳擦掌,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发射卫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需要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还需要设计卫星的轨道、建立地面观测网等。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直到1965年,卫星的研制工作才正式开始。
在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时,我们的目标是: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上得去:运载火箭是怎样“炼”成的
1966年,科研人员在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长征一號运载火箭。这种做法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省了科研经费,同时能够满足任务需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为81.57吨,是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研制的,它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运载火箭。
抓得住:60万军民护通信
“抓得住”很好理解,就是要能够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与太空的卫星保持联系。50多年前,通信设施十分落后,从卫星发射场区到全国各观测台站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要靠明线。这就意味着,从酒泉到北京,只要有一根电线杆出事,通信就会全部中断。那么,该如何“抓住”卫星呢?
为了东方红一号,国家调用了全国约60%的通信线路,出动了60多万民兵。为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从发射前的24小时到任务结束,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每根电线杆下都值守着一位“战士”,保护着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安全。尽管笨拙,但在当时特定的国情条件下,人海战术发挥了作用,切实、有力地保障了卫星通信与数据传输畅通无阻。
听得到:《东方红》响彻太空
东方红一号任务是我国首次向太空发射航天器,科研人员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来自中国卫星的声音。首先,选定了乐曲《东方红》,它最能代表中国的声音。那么,该选择什么样的乐器来奏响《东方红》呢?
为此,科研人员到北京、上海的多家研究所、琴厂进行调研,反复试验,最终选择了稳定度高、更易控制的电子复合音模拟铝板琴,在太空进行乐曲的演奏。
看得见:卫星的“小裙裙”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个直径约1米、近似球体的72面体,重173千克,看上去亮晶晶的。这样的设计本来是为了让卫星在太空中飞行时容易被观察到,但经过专家试验,发现卫星本身体积还是太小,在太空中的反光亮度低于六等星,不能在地球上直接看见。为了能够肉眼“看得见”东方红一号,科研人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借箭显星”。
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用反光材料做一个“观测裙”。火箭上天后,火箭第三级上的观测裙打开,紧跟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后飞行。打开后的观测裙体积大,能够反射更多的光亮,这样,地球上的人们就可以直接看到了。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晚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带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隆隆声打破寂静,烈焰夺目,星辰失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了!
4月25日下午,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绕地球一周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消息一出,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到了晚上,大家纷纷来到街上,在路边守候着、仰望着,希望一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风采。
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大量遥测数据,停止发送信号。尽管东方红一号的工作结束了,但它至今仍飞行在地球上空,守护着中华儿女的航天梦。
(责任编辑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