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敦煌·慈悲颂》中探寻国风文创

2021-05-10王瑞雪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谭盾敦煌文化

王瑞雪

摘要:《敦煌·慈悲颂》,一个有关佛教的慈悲故事,从“因果”到“涅槃”这一过程引发观众深思。从世界巡演到回归祖国,谭盾将独特的东方美学展现于世界,同时也让更多国人发掘藏匿在我们的文化里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敦煌·慈悲颂》  谭盾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55-03

一、《敦煌·慈悲頌》概述

谭盾,当代杰出华人指挥、作曲家。谭盾多次前往敦煌考察,历时六年创作交响乐《敦煌·慈悲颂》,分为六个乐章,用音乐与文化结合出的慈悲故事将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2018年,《敦煌·慈悲颂》在德国完成世界首演。自《敦煌·慈悲颂》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城市舞台上演。即使人们不了解敦煌历史,但音乐是相通的。演出让观众对音乐产生共鸣,无论他们来自哪里,讲何种语言,都会在音乐中找到深刻认同感。在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音乐、文化、历史引导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谭盾将《敦煌·慈悲颂》进行世界巡回演出这一做法,不但响应了“走出去”的战略,也顺应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国人加深对敦煌莫高窟的理解。

2020年,《敦煌·慈悲颂》由国内知名演唱家联袂上海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演出中献演。《德累斯顿日报》对谭盾创作的这首交响乐予以高度评价:“它像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音乐的故事如风暴般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敦煌·慈悲颂》集中国故事与国学文化于一身,创造性的进行文化输出,在西方交响乐与敦煌古乐的结合下,让音乐更具独特优势。听着乐曲,音乐中紧凑的节奏带领观众穿越到200年前,进入一个从未到达过的文明世界。

二、《敦煌·慈悲颂》乐章简析

第一乐章《菩提树下》,通过故事与音乐的结合,交响乐团生动演绎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将听众带入敦煌文化和禅宗美学中。交响乐融合歌剧中梵文与中文的结合,将小王子、咒神与众生鸟的故事用对话的形式在抑扬顿挫的旋律中展现。同时,合唱团以咒神视角与小王子进行一番对话,在小王子感悟到众生平等后将宗教的慈悲观融入唱词中。伴着排钟的敲击声,合唱在“南无阿弥佗佛”中缓慢落幕。

第二乐章《九色鹿》,讲述了九色鹿好心救落水人却反被迫害的故事。民族乐器和唱法与西方乐器和美声唱法完美融合,激昂的节奏与音乐将故事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佛教“六字洪名”中,合唱再次唱响“南无阿弥佗佛”,紧接着,反弹琵琶的音乐表演者陈奕宁登上舞台,故事迎来最为经典的第三乐章《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讲述了突发疾病的年轻产妇急需有人捐献双手和双眼,妙善主动提出愿意为年轻产妇奉献一切的故事。“敦煌的每一幅画都是画中人的经历,承载着整个家族的信仰、慈悲和对未来的祈愿”。在敦煌壁画中,最为著名的一幅就是将弹唱跳合三为一的“反弹琵琶”。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学生——陈奕宁,凭借自己的精湛技艺和柔美身段,再现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场景,获得观众们的喜爱与认可。

《敦煌·慈悲颂》是谭盾从众生角度写出的作品,他将人们熟悉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中,用音乐展现出舍生取义这一具有超越性主题的故事。六个紧凑排列的故事,凭借着不同的节奏与和弦带领观众跨越千年,宛如穿越般亲身经历着这些场景。

在《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中,李西安、瞿小松、叶小刚与谭盾在交谈中得出结论:西方音乐主要依靠和弦与和声,从点、线的物理震动上决定着乐曲中的紧张或舒缓。由于东方人的审美感略有差别,因此,东方音乐更在意细节,更像是意识与空间的交流。谭盾很好的利用到这一点,让音乐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在这部交响乐中,观众们不仅听到了音乐,还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声音,音乐如同“活了的壁画”般令人惊叹。在第四乐章《禅园》中,盖子敲击水面形成的声音为观众营造出山间氛围,将观众带入到千年古画当中,用跨越时空的音乐语言重现中华的古代文明。武僧吟诵着九九禅,在奇幻的大自然下修炼人生。六祖慧能在路过时阐述出不同的心禅秘语后,武僧们最终顿悟。伴着木鱼的敲击声和延音悠长的碰铃,佛经语言展现出的智慧与优美的中国古典诗词在碰撞下生成奇妙的化学反应,音乐仿佛把观众带入佛教圣地中。

第五乐章《心经》中,随着远山的圣咏和驼铃声响起,苍凉的奚琴勾勒出大漠的粗犷,雄伟的圆号展现出火焰山下燃烧的沙漠。乐僧救下将蝉蛹养在头发里的篥娜,二人共同道出“敦煌的石窟,画着梦、美丽的故事和信仰”,蒙古族的呼麦和藏族民歌的藏音结合着马头琴,大漠的广袤展现的一览无余。

生命是无限的,一如第六乐章《涅槃》,佛为弟子们讲述出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一样。在六年的漫长创作下,谭盾的觉悟让他有了把敦煌壁画变为音乐的想法,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公元4至14世纪时的大好山河。“人与万物要和,人与众生要爱”,每个乐章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音乐通过与文化、历史、心灵的对话,引导人们向善,倡导人们诚信、平等、奉献、慈悲。第六乐章作为整个音乐的最后一幕,它的技巧与情感表达充分融合,共同演绎了存在于人与人、此岸与彼岸、此生与往生之中的宗教慈悲观。

三、从《敦煌·慈悲颂》到国风文创

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上,敦煌见证了彼此文化中的交流。音乐充分展现出实力歌者与诸多艺术家们风采的同时,也将东方哲学思想通过音乐传递给世界。敦煌,作为世界文化的名片,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化形式展示给世界各地。谭盾通过对敦煌精神全面、系统、深度的挖掘,将敦煌文化以音乐这种独特的方式传播于世界。不只是敦煌文化,众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人们记起,越来越多的人被众多艺术家及演奏达人带领着走入国风的世界。从诗词歌赋到舞蹈时尚,国风开始浸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开始注意到国风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许多综艺节目也开始对国风进行大力宣传。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600年的故宫在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下焕发新生,人们通过推陈出新的节目了解到故宫的四季美景;敦煌壁画在谭盾的手下以音乐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丝绸之路和壁画的恢宏;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这些名胜古迹中隐藏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将古老文明变成一个个文化符号。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老百姓们一票难求。这一活动的举办打破故宫“高冷形象”的同时,也让故宫“零距离”地走入公众视野。如今,以故宫国风元素为主题的各类文创产品广泛受到大家的热捧。在新国风运动下,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审美产生出的是一种精神哲学,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人们了解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自古以来,古琴的属性就被定位为文人音乐的乐器。2000年后,古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级国宝,圈内外人士出于好意,把它当作藏品一样保护起来,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反而削弱了古琴传统的生命力。《论语》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解释先人的主张,同时加入自我见解,既使传承具有了生命力,也让自己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对于古琴而言亦是如此,它应该是在活的文化中得到传承。在漫长的历史中,被视为宫廷雅乐的古琴在如今的发展下只讲求复古,提倡音乐中严肃的一面。然而这种一味追求复古的刻板思想,却让人们陷入到形式主义中。只强调原汁原味的继承,反对变化和发展的模式让古琴音乐很难融入现代生活。随着传统文化趋于艺术化方向的发展,各类演奏专家也将古琴与西方流行音乐结合起来。B站人气古琴up主王叔叔与阮姑姑用流行音乐与古琴结合的方式,将一首由比莉艾利什演唱的《Bad Guy》用古琴动感演绎出来。作为一首出色抢耳的作品,《Bad Guy》以沉重的低音吉他贝斯节拍为主导,有着令人阴郁中毒的电子编曲。这首乐曲在中國古琴的演绎下,给观众一种似为电吉他又似为贝斯的感受,仿佛眼前有了一种当年诸葛亮在城楼上对峙司马懿时弹曲的既视感。每当提及古琴演奏,人们往往对其第一印象可能是余音袅袅。B站up主王叔叔与阮姑姑却带给大家一种古琴演奏的新印象:搞怪、幽默、风趣。王叔叔不仅仅把流行音乐与古风结合演奏作为一种音乐的展示放入B站供大家欣赏,还将演奏教学和琴谱编曲等一些干货分享给和他一样对古琴有着热爱的人,这种创新与分享的做法为中国古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叔叔用古琴让我们看到、听到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让我们期待这个历史悠久的乐器还会在未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古琴艺术的创作不仅止步于个人,团队创作也成为新的趋势。自得琴舍演奏团队用中国传统乐器拍摄出的国风视频在国内外社交网站中颇受欢迎。高达5000多万的总播放量让自得琴舍有了更大的动力,继而产出更多制作精良的作品。在淡黄色的背景下,一群身着古代服饰的演奏者居于中间,翩翩演奏着中国传统乐器。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下,几分钟的视频宛如一幅动态的古代画卷。古琴代替贝斯;打击乐器体现出节奏感;古筝、中阮作为和声;笛子或箫表现出曲子的主旋律。这个如同现代乐队的乐团做出的创新让人们为之折服。他们消解了古与今的时间鸿沟、雅与俗的审美壁垒。在演奏的乐曲中,自得琴舍演奏乐曲类型丰富多变,有原汁原味的纯古曲作品,也有古代音乐的解构编曲,还有加以改编的现代音乐和许多原创作品。YouTube视频评论区里世界各地的网友热情留言,表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文化的传播是浸润性的,会让人不自觉的感受到美好。一如《敦煌·慈悲颂》,谭盾把敦煌壁画变为音乐的目的不但在于记录前人为我们遗留下的恢弘历史,也是在让现代人同步感受到公元4至14世纪时的山河以及精神世界的美好。

在《敦煌·慈悲颂》中,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学生陈奕宁怀抱葫芦琴再现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场景,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了解到中国古典舞。对于古典舞的宣传,人们从未止步。在国内首档国风文化创新唱演秀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中,新疆姑娘哈妮克孜将舞蹈《一梦敦煌》表演的奇特而优美。舞台上,哈妮克孜身着斑斓飘逸的服装,脸戴珠帘面纱,深邃的双眼加上高挺的鼻梁衬托出其极具异域风情的五官。出尘的美直击心灵,宛如敦煌壁画中走出的仙女。同时,哈妮克孜表演的敦煌舞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敦煌舞是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的文明结晶。汉文化中的动作与身韵在充分吸收中原、河西等地的舞蹈下融合着西域风格,让舞蹈拥有了奇特色彩。精致的服饰与舞台背景的交相辉映,让哈妮克孜展现出一种别致的传统美感,演绎出了西域女神范。萃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网络综艺碰撞出无限可能,在形式的创新下,国风已深入校园。

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纸扇书生》在《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宝之夜的收官盛典上大放异彩。2015级中国古典舞表演班的13名学生饰演的书生们身着长衫,手持折扇,将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的书生姿态用舞蹈演绎的唯妙唯肖。文质彬彬的书生们一袭长衫衣袂涟涟,手中纸扇纷飞舒展。伴着一轮明月,他们在美景下作诗赏词尽显风华正茂。从风流才子到忧国忧民再到书生意气,三部分的舞蹈编排展现出书生们在趣、雅、狂中的风骨。舞蹈结合着以古筝为主的配乐,书生们手持的折扇仿佛化为宝剑,酒兴高歌时的啸咏与举手投足间的英姿勃发让舞蹈尽显豪气。古典舞表演班的学生们用舞蹈的形式将中国古代书生的神韵表现得栩栩如生。谭盾历时6年创作出《敦煌慈悲颂》,胡岩导演历经10年时间创作出《纸扇书生》。从开始编创到最终呈现的过程中不断打磨与完善,这支舞蹈最终以新生儿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时间创造价值,让艺术拥有了永恒性。灵感来源于发现与挖掘,胡岩导演对川剧里的扇子功产生了浓厚兴趣,以此创作出古典舞——《纸扇书生》;音乐家谭盾来到敦煌观看敦煌壁画以此产生出用音乐记录壁画的想法。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成功也需要时间的磨砺与雕琢,《敦煌慈悲颂》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不同的城市舞台上,观众予以高度评价。

从“改造本土文化”再到“回归本土文化”,从发掘再到发扬,这一系列的变化体现出国人在思想意识上的改变。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国人理解到更多的文化精髓。发扬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空话,更多的在于行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时代性、创新性的命题,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西安,瞿小松,叶小刚,等.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J].人民音乐,1986(06).

[2]周向荣.大美敦煌[N].北京日报,2019-07-09.

猜你喜欢

谭盾敦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