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南迁之路看江西客家山歌唱腔特点变化

2021-05-10李琳张红英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李琳 张红英

摘要:江西客家这个群族是由迁徙的北方汉人组成的一个融合的团体,他们在很久以前五胡乱华的时候以避战为由南下江西,逐渐与当地人融合,然后生活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因此,江西客家山歌不仅具有北方民歌独有的雄健豪迈风格,而且具有南方民歌的温柔婉约特色,在我国民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意义。本文沿着客家民系南迁的路线对江西客家山歌的唱腔特点以及变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江西客家山歌  客家南迁之路  客家山歌唱腔特点变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52-03

一、客家南迁之路

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客家祖先经历了几次迁徙,不过关于客家先民南迁移到南部的“动机”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众说纷纭。有的历史学者认为秦朝时期客家就开始南迁,有的历史学者则认为客家先民南迁移是西晋才开始的。具体的原因虽然不可考,但是从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的《客家源流考》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客家人第一次向中原南迁徙发生在公元317-379年的“五胡乱华”时期,那时候的战乱、饥荒、自然灾害等都是造成移民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原的一些汉人祖先开始向南方进行迁移,这些被称为“流民”的客家先民逐渐根据地域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其中最遥远的支流在江西中南部和福建逐渐安定并定居下来,而较近的支流则留在永肃、怀石、汝水和汉苏附近。宋代以来客家民系随着政治的稳定也随之发展,客家人口日益增多,并将赣西南,闽西和粤东北的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由于文化语言等交流互通,让这些客家民系互相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江西客家人的祖先来到南方各地后,除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南迁也对他们的民族语言、文化,甚至音乐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客家南迁对江西客家山歌唱腔特点变化分析

江西客家人的先祖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北安居乐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五胡乱华导致原本居住在黄河流域群居的汉人们由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而多次以避战为由向南方迁移。这些迁徙的北方汉人组成的融合团體南下最终定居在江西、福建和广东等边境地区,逐渐与当地人融合。而最终停留在江西的人们就是江西客家群族的祖先。江西客家人的祖先来到南方各地后,除了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南迁也对他们的民族语言、文化,甚至音乐都影响了,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还导致了我国极其丰富的音乐形态。

(一)“四度框架跳进”中发展出独特的唱腔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形态、语言形式以及音乐形态。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中一路吸收沿途各地区的文化和音乐,逐步在保留中原音乐的特色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唱腔特点。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在南迁过程中吸收外来音乐导致的唱腔变化影响尤其明显,仔细分析在逐步形成的变化过程中,客家山歌中的音乐变化并没有影响客家山歌主要的内部结构与组织模式,相对来说中层形态比较稳定,受到影响最大的主要来自于表层形态的变化,这种表层形态的变化体现具有多种角度,包括节奏、节拍以及歌曲调子等几个不同方面。本论文以“客家南迁对江西客家山歌唱腔特点变化”这个观点为研究对象,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客家人沿着南向移动迁徙的路线中山歌唱腔的变化形态,例如在整个南迁路途中的信天游、大西北之魂的花儿都先后对客家山歌形态变化有所触动,可以从陕北独具特色的信天游《脚夫调》民歌与青海民歌花儿中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中看到,这些民歌与客家山歌具有共性的主干旋律部分主调都具有(la、do、re、sol)为主干的纯四度的框架特点,而最突出的变化则是这些歌曲的旋律音调的变化。他们都是经过四度上跳跃升后不断向前层层推进上扬形成独有的旋律特色,可以说这是西北民间歌曲独有的特色之一。而这些旋律特点不少江西客家山歌也具有同样的共性。从江西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见谱例1)都可以看到,简朴而精炼,线条平直装饰音少的这首歌曲旋律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都是典型性的经过四度上跳跃升后不断向前层层推进上扬。不同之处是江西客家山歌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江西客家山歌的旋律中,第一小节形成了全首歌的最高音(或较高的音),见谱例1中的“哎呀嘞”,整句都是处于最高音的位置,并且开头两拍节奏偏快紧接着一个长时值的音,这样的处理是江西客家山歌的经典之处,整句的时值以及音区的搭配使得曲子更具民族风味。然后在第二小节出现高音拖腔,这一特征几乎在江西的赣南山歌中也都可以找到,而这一拖腔部分也可以根据歌曲韵味以及表演者的习惯进行自我处理。

谱例1:江西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

田耀农、张羡声在著作《客家山歌中的“花儿”》中论述了客家山歌和西北花儿在形态结构、曲调旋律等方面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客家山歌音调继承和保留了中原或西北汉族民歌独有的音乐特点,又发展出了江西山歌独特的唱腔。

(二)受到江淮地区民歌影响的邻音级进

客家山歌在南迁的过程中一路吸收沿途各地区的文化和音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唱腔特点。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受到江淮地区民歌影响的邻音级进的旋法特点,可以推测出,它的形成与中原移民向南迁移必须经过的区域有关。通过史料可以知道客家祖先南下时,他们在江淮一带停留了比较长的时间。随着移民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客家山歌吸收了江淮地方民歌的音乐特征,其集中的体现便是受到江淮地区民歌影响的邻音级进。江淮地区民歌小跳较少,乐汇的音域较窄,且强调小三度进行,形成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其中江西客家山歌《茶歌》(见谱例2)的音调中,具有显著的闪光点,就是非常突出La、re两音的位置,在旋律中这两音或直接通过do音互相连接,形成旋律舒缓楚楚动人的歌曲,风格细腻而婉转动听。这种音级的连接方式也使得整首曲子十分流畅,演唱起来也朗朗上口,这种回绕曲折的级进式旋法与江淮地区民歌的基本曲调骨架很相似。

谱例2: 江西客家山歌《茶歌》

(三)生存环境的对“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形成影响

客家山歌音调很特别,具有“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一系列特点,可以从客家生活的地理环境中找到根据。客家居住的位置处于海拔不高于千米的山区丘陵地带,这种位置很特别,走出大门就能看到山。人们可以和朋友隔着山头进行对歌,这种近距离的对歌并没有难度,只需要稍微提高声音的音调即可。但与之相反是,廣阔的西北高原有许多山谷,人烟稀少。人们唱歌时,声音需要相对有意识的提高,这种变化形成了高亢而粗犷的高音,音域的范围相对宽泛。这种形成的独有的宽音域、高音区具有典型的两个连续的纯四度框架,构成了客家山歌典型的“四度框架”的音调特征。不过客家山歌虽然继承了这种“四度框架”的音调特征,却由于华南丘陵山区之间的生活条件不同于西北高原的生存环境,根据自然生活环境不断调整和逐步改进旋律的过程中,在保持四度框架的同时,最终只是保留了一个纯四度框架。形成“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音调特征。其中客家山歌《人人喊亻厓山歌妹》(见谱例3)虽然有高亢悠长的“哎呀嘞”歌头,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根据歌词内涵将其处理成或高亢悠扬或低回婉转或简短急促的不同手法,以表达不同音调的不同情绪。《人人喊亻厓山歌妹》这首歌曲是一首根据原生态的客家山歌的原型之上创作而成的新客家山歌,这种类型的客家山歌在歌曲上都保留了原始山歌的特点,但是这种新创作的歌曲多少都会带有现代歌曲的风格,这也取决于每个创作者的审美,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就导致我们新创作出来的山歌作品也会带有现代风格,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原生态山歌的框架之内去创作的,这其实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谱例3: 江西客家山歌《人人喊亻厓山歌妹》

(四)羽、商两音与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之联系

邓迅之解释客家人往往是保守的,激进的,默契的,开放的和矛盾的,这种特征的形成与客家人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客家人是典型的农业族群,他们开垦荒地和农田,在迁徙过程中建设自己的家园,形成一种简单,内省和保守的性情。同时,客家人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为应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客家人树立了“人挪人死,树挪树活”的价值观念,始终保持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特色。这种性格形成了客家人“保守”与“激进”的独特矛盾性。而这与客家山歌围绕“羽、商”两个山歌音为骨干的客家山歌的旋法旋律密切相关,向人们展现了客家人“保守”和“进取”的两个性格特征。“商”音活跃向上的特性与客家人进取的性格特征相契合;“羽”音暗淡、悲叹的特性又与客家人保守的性格特征相一致。以兴国山歌中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见谱例1)为例,采用五声羽调式(称为“羽类色彩” )。 曲子为确保整体旋律的稳定性,会有意识的在即将进入结束音符之前先把节奏进行加重切分处理,并且于此同时在主音部分会上升到较小的三度再回转做强调。整首歌四个结构成分中的三个属于主音“羽”,第二个结构留在下属音“商” 上。整体旋律还是会遵循通过切分节奏,在音调上上行小三度还是会再次回到主音“羽”的旋律上,以商羽为骨干音,以羽调式色彩为主的旋律构建,

三、结语

从中原到江西的客家人,带来了许多优秀的异域文化,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将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吸收、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江西客家音乐文化体系。它虽然遵循着中原音乐独有的音乐体系,同时又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精华,具体体现在唱腔的变化,如:继承和保留了中原“纯四度框架”独有的音乐特点,又发展出了独有的旋律特点;吸收了江淮地区集中以邻音级进为特点的旋法体现;保留了纯四度框架的“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的音调特征;形成独有的“保守”和“激进”的矛盾本质与客家山歌围绕“羽、商”旋法现象等。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国珍贵的民歌文化遗产。江西客家山歌之内容涵盖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从南迁之路看江西客家山歌唱腔特点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客家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密融合,消除传统和现代的差异,推广和传承江西客家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2]李秋莲.浅议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J].读天下(综合),2020(01):1-1.

[3]赵亮.客家山歌与西北“花儿”的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0年.

[4]田耀农,张茨声.客家山歌中的“花儿”[M].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38-42.

[5]吕琳.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M].贵州大学学报,2010(04):66-70.

[6]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7]汪明惊.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8]冯永.《诗经》遗风之客家山歌[J].当代检察官,2019(09):36-36.

[9]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04):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