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公开课”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案例研究与思考

2021-05-10张婷钰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遗扬州

张婷钰

摘要:近些年,互联网教学掀起热潮,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慕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形式也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的新潮流下,更多的教师们都化身为“网络主播”,在各大网络直播软件中“各显神通”。本文通过扬州电视台创办的“非遗公开课”中扬州评话、扬州清曲两堂课为研究对象,以扬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导线,对互联网教学的繁荣发展进行剖析。在研究“非遗公开课”教学案例的同时,对互联网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扬州  非遗  互联网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25-03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了重大变革,如今有许多网上学习的课程,不仅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便利,还更新丰富了学习方法。互联网课程的出现使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这种以网络课程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新兴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今年扬州电视台开展了由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扬州交通(应急)广播以及扬州市少儿图书馆三方联合创办的“非遗公开课”,主张利用网络平台传承传统文化。

“非遗公开课”这一系列一共有6堂课,分别以扬州面塑、十五巧板、扬州通草花、扬州清曲、扬州剪纸以及扬州评话这6个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板块。这六堂课程由六位交通广播主持人和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主持,主旨就是“疫情要隔离,文化有传承”,并且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加上弹幕互动,让学生在家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本文将提取非遗公开课的两个与音乐有关的课堂内容,对线上教学进行案例研究。

一、网络教学,“非遗公开课”的内容

(一)扬州电视台非遗公开课——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浙沪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清,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发展到了鼎盛阶段。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次课程的嘉宾是马伟老师,马伟老师是扬州曲艺研究所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他参与创作表演的中篇弹词《盛世红伶》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节目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先后为多位国家领导人表演过扬州评话。

课堂中首先提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理解概念,而马伟老师也将扬州评话解释为用扬州话讲故事,讲的故事也都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琐事或者是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在明清时期非常受到百姓们的喜爱。在和主持人互动中也将扬州评话的历史渊源、代表作品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尤其是《三国》《水浒》等书目里某些章节故事的讲解,并且以扬州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和四望亭为例,从而引出“四望亭为什么没有角”的扬州评话的剧目内容,在进行讲解时,马伟老师先提出问题,主持人进一步提问,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得课堂十分紧凑,在线上还有许多同学进行互动,展现了线上课程的生动活力。

在讨论的同时,也对如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讨论,从主持人提出自己所经历的广播时代到如今的电视互联网时代,网络俨然成为了一种新型潮流。那么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会不会使民族传统文化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马伟老师说:“人变了,时代变了,文化没变,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其更加生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了重大变革,如今有许多网上学习的课程,不仅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便利,也丰富更新了教学方式。因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各个方面的融合也愈发丰富,其中不乏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融合。最初互联网的地位仅仅作为教育的辅助,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式的课程,而此类课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學习方法和观念也同时发生变化,这种以网络课程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新兴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非遗公开课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的直接经验与审美体验的获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了对传统文化的壁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将扬州评话带入到扬州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学生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大多是“注入式”教育,因为各个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是一旦偏向于间接经验的教学会导致学生仅仅作为知识的保管者,存在一种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象,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学生缺失了直接经验的获得,不仅不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使学生的思维不再拓展,只能跟着教师被动接受学习课本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的能力,这就是学校教育中“注入式教育”所具有的弊端。而如今十分推崇的“引导式教育”则摒弃了“注入式教育”当中的缺点,这种教育方式将教师和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身份,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提问式教育使得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是共同学习的过程,可以建立起真正的思想。“提问式教学”将学习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这种非常强调实践的课程,更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所以仅仅局限于“注入式教育”在音乐课堂中是万万不行的。而这次的线上课虽然是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学习扬州非遗文化的兴趣,并没有面对面的去教学生,让学生练习,但是在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此次的课堂另一个优点就是与线下甚至许多线上课程都不同,它不再是老师一人面对着学生进行授课,而是由一位主持人与一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组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访谈式课堂非常新颖,与上文中所提到的“提问式教育”一脉相承,又略微不同,在访谈式课堂中,并不只是像课堂中老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在主持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交流中,学生根据对话中的内容进行知识提取与重点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在主持人对马伟老师的论述提出疑惑时,也是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摄入进行一个检测,并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也十分具有代表性,相当于是对重难点的进一步学习。

(二)扬州电视台非遗公开课——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这次公开课请来的是扬州清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黄明老师。

黄老师最先开始也是和主持人的问答中介绍了扬州清曲的发展源流,并且进行了现场弹唱《知心客》,黄明老师手里抱着琵琶,为我们还原了表演扬州清曲的现场。在表演的过程中,突出了扬州清曲的特点:一人坐唱,并且嗓音要求是像民族嗓音就可以。

在交流过程中,提到了听扬州清曲的人很少,并且演唱扬州清曲的现在都是一些长辈,而学生们对于扬州清曲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黄明老师提到,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流行歌曲,更愿意去学唱流行歌曲而不是扬州清曲,这也更突出了我们这次创办的“非遗公开课”的文化传承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唱扬州清曲的年轻人少,为扬州清曲伴奏的人更少,以致于如今很多演出都是用伴奏带进行伴奏。

课程的重点就是教唱扬州清曲版的《茉莉花》,更严谨来讲,是学习扬州市歌《茉莉花》的来源,其是民歌中的老鲜花调,在这一板块中,黄明老师教,主持人学,黄明老师针对坐姿、换气、咬字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主持人也问黄明老师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黄明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也做了相应的示范。在唱的部分结束后,接下来进行动作的学习,很有韵味。歌词与动作表情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完整性。

这次的公开课,不仅让学生对扬州清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增加了扬州清曲的受众,尤其是课堂中提到的范唱的许多作品,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旋律非常熟悉,让学生知道许多熟知的旋律都来自于扬州清曲的某一曲牌(《浏阳河》的旋律来源于扬州清曲中《虞美人》),最后课堂结束在黄明老师的歌声中。

这次的“非遗公开课”是对扬州的学生做一个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公开课中的内容让学生们对本地的文化进行了解,以此来促进本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让学生学到在平时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丰富扩大知识面,增强文化自信。

二、网络教学“非遗公开课”的反思

(一)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我们对互联网教育全盘接受时,我们也需对其进行反思,虽然互联网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没有的优点,但同时双方都是互补式的存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普遍式教育以及针对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是互联网教育没有办法替代的。在大力发展互联网学习的同时,许多老师都开始变身“主播”,由此展现了网络学习的优势,尤其是在网络直播课中,直播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回放。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没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观看,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课堂中,老师讲完就结束学习。其次,也更是课外活动内容的一种丰富,在实践活动中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的练习也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更可以作为之后线下学校社团活动的内容。除去其本身就具有能够丰富学生音乐教学生活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校园生活更具活力。

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互联网教育,但是可以将它和传统教学相融合,取其精华结合在一起,使其教学效果更进一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更好地自由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传统课堂的优点。尤其是在教学中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播。音乐在许多音乐实践活动中,都是需要学生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的,所以这是需要线下面对面的练习合作才能够达成的,以此增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促进团队精神。互联网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两者之间形成互补的局面,从而达到各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能够更好的推动音乐教育活动实施和更新。

(二)注意学科综合特点

在互联网教育下的学习,也应当注意学科与学科的并置与对比,在众多学科中相互联系,结合音乐自身的特点,然后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从而促进音乐的学习。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中,就通过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六艺”体现出了跨学科综合发展的模式,此后随着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学科门类也逐渐更具有它们的独立性,就像上文中的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都是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说唱音乐,是音乐文学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在线下课程中,新课标也都提出在突出音乐特点下注意学科综合,线上学习相对于线下会单一一些,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交流,所以更需要注重这方面的诉求。

(三)参与音乐实践,丰富课余生活

“非遗公开课”中的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活动,并且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可以好好利用。在音乐课堂或音乐活动中,学生了解和学习的不仅仅是其中的音乐因素,也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了解之余也可能更加愿意去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促进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的传播与发展,使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不仅仅存在于老一代人们的生活中,更要扎根于新一代青少年的脑海中,可以让青少年好好体验这份从宋元传承下来的文化。

三、结语

“非遗公开课”的开展增进了学生对扬州本地民间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了扬州评话和扬州清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公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强了对“扬州评话”“揚州清曲”的学习,同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有共鸣感。除了“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这两个有关音乐的单元,还有扬州面塑、十五巧板、扬州通草花、扬州剪纸这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生动有趣,讲解与实操相结合,在主持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高洁.扬州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年.

[2]杨宁.论教育的异化——基于知识场域的视角[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

[3]张吉武.综合网络课程平台辅助摄影基础课教学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高天玉.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价值追求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5]王一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本土音乐教学建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

[6]杨娟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舞蹈的出路探析——以西南地区芦笙舞为例[J].大众文艺,2020(12).

猜你喜欢

非遗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遣怀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
两个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