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
2021-05-10韩玉皓
韩玉皓
张广才岭下,蚂蚁河畔,春光明媚。尽管山上的背阴处还可见到零星残雪,但是,急性子的报春花——达紫香已经开得如火如荼了。她们就像红色的瀑布從对面的山坡上倾泻而下,一直流淌到脚下。
坐落在滨绥线上、一面坡镇的哈尔滨铁路局一面坡红色教育基地就置身这烂漫山花之中。一面面党旗高高悬挂,一首首红歌在园区里回响。基地正中,一座高15米的巨型浮雕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厚重的白色理石基座,四面浮雕依次是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铁动车组,威风凛凛,呼之欲出,展示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基座之上,是一部展开的书页,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徽苍劲挺立,在春晖下分外夺目。一队又一队共产党员来到这里,佩戴党徽,面对宣誓墙,庄严宣誓。
铿锵的誓言在春风里回荡,党徽与山花交相辉映。伫立在巍峨的雕像下,沐浴着春晖暖阳,怎不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
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浸润红色基因,撒播革命火种。
百年前,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中东铁路工人,在高亢的《国际歌》声中,在一片“乌拉——乌拉——”的欢呼中,率先登上了反殖民地、反封建的政治舞台。这里诞生了中东铁路上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走出了第一批产业工人党员;这里建立了党领导的东北第一支铁路工人游击武装力量,抗日烽火燃遍千里铁道线。
那是1925年的2月,哈尔滨寒气逼人。赴苏联学习、尔后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的26岁的中共党员吴丽石,受党中央委派到哈尔滨开展工作。利用招工的机会,他进入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开始点燃革命的火种。当西伯利亚的寒流像疯狂的野兽袭来的时候,本来就十分寒冷的东北大地,更加冷峻和残酷。然而,在党的秘密组织下,在长长的中东铁路上,在冰封雪锁的桎梏下,党的力量像“地火龙”一样焐热了冰封的大地,暖着工人们的心,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斗争。
工人们问:“共产党是干啥的?”
“共产党就是代表劳苦大众的,能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
“我们能加入吗?”
“能啊!”
“那到哪儿去找啊?”工人急迫地问。
吴丽石深情地说道:“别着急,咱们慢慢找。”
冰雪开始消融,闻到了春天的气息。也就是这一年五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哈尔滨市“偏脸子”(今道里安字片)的一个低矮的沙曼房里,几个年轻人围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说话的声音压得很低。组织者就是吴丽石。他掏出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郑重宣布:“今天,我等同志,在此,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每个人的眼神里都绽放着光芒。中东铁路上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诞生了。党组织如星星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了全国。从此,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翻开了新的一页,哈尔滨地区的铁路工人乃至东北的革命斗争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地火在冰封的疆土下升腾。中东铁路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钢铁通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寻求真理的“红色交通线”。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中东铁路成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赴苏必经的“红色之路”。40余名党的早期领导人和有识之士从这条铁路进入苏联,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会议和考察活动。从北京、大连到哈尔滨,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无论是乘火车,还是坐马车,护送革命先驱与志士安全往返于国内外的,大多是舍生取义的铁路工人,他们中间,有的人就牺牲在关卡森严的边境线上。史学家们把这些铁路工人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今天,我们沿着铁路线,奔走在曾经的“红色之路”上,试图寻找到历史遗存,尽管没有找到一个人的真实姓名,但我们依然感到欣慰,是的,“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
跋山涉水,在滨绥线上踏访第一支铁路游击队组建的旧址;穿过“一线天”,在废弃的高岭子站舍前,感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抗日伏击战;穿行在海伦、磨刀石、密山一带,找寻《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原型;在兴安岭隧道前,呼啸的寒风似乎听到了当年阻击敌人的枪声;站在西满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前,遥想护路军激战“鳌龙沟”的惨烈……每一次考察,我们都被一些事迹感动着,任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也一次次表达着我们的誓言,一如红色教育基地高耸的水塔上面那八个醒目的大字: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二
那是怎样一个让人激情澎湃的年代啊!中国人民刚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而展开了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人民战争。最早解放的东北成为支援前线的坚强后方。吕正操、郭维城、陈大凡等一批戎马生涯的将军,还没有来得及掸去抗战的征尘,便从宝塔山下、黄河两岸策马而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铁路管理局,即“人民铁路摇篮”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信步走来。
1946年7月成立的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决定开展群众性立功竞赛运动,发动群众,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在时任局长兼政委吕正操的带动和影响下,喊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响亮口号,率先在哈尔滨机务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死机复活”运动,抢修机车,保障运输,支援前线。“死机复活”运动堪称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次爱国主义劳模运动。
扬眉吐气的铁路工人昼夜奋战,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相继修复了26台机车,其中就有残损破旧的304号和1083号蒸汽机车。工人们满怀对革命领袖无限热爱的感情,一致建议,请示上级将这两台机车分别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名字来命名,并很快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准。继而,“朱德号”机车组被东北局授予“开路先锋”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号”机车南下入关,在北京局服役。
首任司机长陈希友拉响了“朱德号”机车的第一声汽笛,以“解放”命名的蒸汽机车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撼天动地,进而催生了“铁牛运动”。刚刚翻身解放,做了主人的哈铁人,以豪迈气概发出了“就是不给钱,也要干三年”的铿锵誓言。1950年初,“铁牛号”机车奉命开赴抗美援朝前线,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屡立功勋。朝鲜战争结束后,“铁牛号”机车留在了异国他乡,成为中朝两国友谊的见证,而“铁牛运动发源地”的纪念碑却永远矗立在它诞生的黑土地上。
支援前线的热潮波澜壮阔;劳模运动、生产立功竞赛轰轰烈烈;劳模大会、群英大会相继召开,点燃了工人们翻身做主人,保卫胜利果实,珍惜幸福生活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哈铁人创造的“满超五”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为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全国铁路掀起的第一次以岗位创新为主题的劳动竞赛,一大批先进工作方法应运而生,第一批“工匠”由此诞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铁路修到了北大荒,闪亮的钢轨不断向纵深挺进,像一把巨大的铁犁划开无边的原野,昔日北大荒成为今天的北大仓;铁道兵挺进大兴安岭,英勇奋战20年,三度开进八百里高寒,用生命和鲜血打开了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新中国的第一列“油龙”开出萨尔图站,调车员卢凤山举起手里的绿色信号旗,扬眉吐气;洗马人苦战洗马岭,战天斗地几十年,誓叫“虎口”变通途;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有“帐篷铁路分局”之称的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在一年无霜期只有50天的“高寒禁区”创造了安全生产的佳绩;向严寒挑战,展开提速施工大会战,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冬季大规模施工的奇迹,为高铁驶进黑土地创造了条件;复兴号驰骋在广袤的东北大地,几代铁路人的梦想在新时代成为现实……
三
这是一片滋养和生长着英雄模范的土地。尽管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岗位,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我们先来听听大小张林的故事。
“程师傅,哪里有共产党员啊?”老程朝室外瞅了瞅,轻声对何有说:“我告诉你,共产党员哪里都有。关内有,关外也有,说不定咱们段上还有哪!”
“那我就找他们去!”老程瞅了何有一眼,见他眼里好像冒火似的,就笑了,说:“那可不好找!听说共产党员都是工人里头最坚决的人,你能做到吗?”何有一点不犹豫,立刻答道:“怎么做不到?我什么也不怕!”
“好!”老程严肃地说,“你不是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家吗?从此以后你就有家了,共产党就是你的家,你要做一个好儿子啊!”
这是自传体小说《老共青团员》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张林。我们俗称大张林,小说主人公何有的原型,离休前曾历任哈尔滨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
大张林,原名郝长发,被誉为“中国铁路工人的保尔”。1914年出生的他自幼失去双亲,12岁那年投亲来到哈尔滨,在道外一家鞋铺当童工。1928年进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机务段当学徒工。1936年夏,22岁的张林被党组织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特别班学习。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后,曾在西安市從事工运工作,并当选中共“七大”代表,参加了党的“七大”会议。抗战胜利后回到东北,任哈东支队政委。在一次剿匪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太阳穴,张林双目几乎失明。他不顾医生劝阻离开医院,投身土改斗争。张林曾任中共珠河县(现尚志市)县委书记、江南地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1946年12月,党组织强行把张林送到莫斯科治疗眼疾,所在医院附近就是他仰慕已久的保尔·柯察金纪念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鼓舞了张林的乐观主义精神。经7个月的治疗,他的视力恢复到了0.01。回到国内,除完成工作之外,他每天都要挤时间,用苏联赠送他的65倍放大镜读书、写笔记、找素材。张林利用7年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老共青团员》,并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一同成为青年必读书籍。张林将所得的4300元稿费,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离休后,张林仍然坚持为党工作。1982年8月初的一天,在赴一面坡调研途中,他旧病复发,经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8岁。
如果说大张林讲述了自己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从一名普通铁路工人成长为钢铁战士的经历,那么小张林在短篇小说《你是共产党员吗》中描写的刘大山的形象,就是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党员干部的表率。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解放军战士,到当上铁路局长,任凭风云变幻,职务变化,刘大山都时时处处向自己和别人提出《你是共产党员吗》的警示。
小说结尾处,刘大山斩钉截铁地说:“你是共产党员吗?每一个有着共产党员称号的人,都应回答!”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
年逾八旬的小张林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中国铁路工人的保尔和小说中的形象刘大山,正是哈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从扳道房走出的县委书记潘廷寿,为保护百姓安危,牺牲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晴空之下;范永和他的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组成员,向党庄严宣誓:“人在,车在!”冒着炮火硝烟,毅然开赴人民解放战争的前线;20世纪50年代初,嵯岗给水所工长吕长松带领工友们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上,用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个“大筐”在祖国北部边疆树起了一面为国分忧、艰苦奋斗的旗帜。张国良在岭北五等小站一干就是26年,直到退休;巡道员张巨福沿着8.5公里的兴安岭螺旋展线,走了30年,等于六个半万里长征;人民的好列车员任凤英面对歹徒行凶挺身而出,用羸弱的身躯保护着旅客而壮烈牺牲;优秀纪检干部郑兆英用“入党誓言支配了一生”;全国劳动模范董振东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赢得了铁路分局局长深深的鞠躬;司机长宋国才秉承“铁牛号”精神,驾驶着机车“不知疲倦地奔跑”……2016年10月,金秋时节,在哈尔滨铁路局成立70周年颁奖典礼上,“十大功臣”作为为这片土地洒下汗水和贡献了智慧的群英代表,在掌声的簇拥下把鲜花和奖杯高高地举过头顶。
邢云堂,一个从小做着“火车梦”的山村孩子,1995年从司机学校毕业后走进机务段,先后驾驶过内燃、电力等超过10种车型的机车,安全走行41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多圈。当高铁动车组就要开行的时候,这位哈铁第一代高铁司机响亮地请缨:“我是党员,我来跑第一趟!”他成为世界高寒高铁的“破冰人”,如今成长为哈铁高铁“总教头”,2021年被评为全国铁路“最美铁路人”,走下颁奖台的他,又驾驶着崭新的复兴号,驰骋在皑皑雪原上。
在考察的每一个日子里,在穿山越岭的每一次行程中,在拜访老劳模的每一个时刻,在打开一本本红彤彤的荣誉证书的瞬间,我时常被感动得落泪。他们把党徽用红布包裹着珍藏起来,回首往事,无怨无悔,眼里绽放着光芒,内心充满了力量。这力量如汩汩暖流传递到我的周身。是啊,“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这块土地上最可爱的人!
“布谷——布谷——”,布谷叫醒了沉睡的土地,也唤醒了我的思绪。前来基地研学的一群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园区。红领巾在胸前飘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声在党旗下回响。
是啊,又一个春天来了。百年,一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