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车梦寻

2021-05-10张金凤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餐车火车

张金凤

“咔嗒,咔嗒——”这是曾经最让人心动的火车经过时,铁轨摩擦发出的美妙声响。

“咔嗒,咔嗒——”这是心怀梦想的人们伸出的翅膀,他们将沿着这条神圣的路去远方寻梦。

“咔嗒,咔嗒——”满怀疲惫的远方人,顺着铁轨的延伸,伴随着美妙的音响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咔嗒,咔嗒——”这是时代的声音,似乎只有循着留声机才能听到。多少人乘着火车去闯世界,多少人由火车带回家园。出发和归来,火车载着无数的梦在铁轨上飞驰。

这是一个提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提速一再拔高。人类同为一家的地球村时代,什么都快速旋转,甚至有些让人不知所措,稍微一走神,就被时尚说“out”了。所以,当我听说,有一辆公益慢火车在城市乡村之间穿越时,立即决定动身去看它,去坐一坐这辆超越时空的火车。

车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深浓的绿色让人似乎看见了田野里蓬勃的庄稼,“7053/7054”的LOGO设计艺术而温暖,像是燃烧起火炬的红高粱穗子。就是它,这辆只有四节车厢的小火车在新泰线上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行驶了47年;它每天穿过15个美丽淳朴的村落在城乡间行走,带来了喜讯,送走了故事;迎来探求,送走满足。它全程184公里,车票仅11.5元,是一辆地地道道的惠民火车,是老百姓的福祉。

绿皮火车几乎成为一个怀旧的代名词,每当我乘坐这样的慢火车的时候,身心就有一种穿越感,曾经的风雨兼程,都是由绿皮火车协助着完成。我去感受体验这趟慢火车,似乎也在寻找旧梦。

微凉的秋日清晨,淄博火车站候车室里人影涌动,装备各异的旅客都早早来到候车室。7053次候车厅内的乘客,大部分是普通百姓。老年人穿着山里人的衣服,脸色黧黑,皱纹朴素,有田间风吹过的痕迹,他们可能是到城市里看孩子后要返回村庄;穿着登山服,背着登山包儿的一族,显得精气神十足,他们是要去铁路沿线登山。我跟铁路上的朋友刚刚坐定,就有一位老大姐迎上来跟张厚伟书记打招呼,张书记是这车上的领导——青岛客运段昆明车队党总支书记,这趟车上的老顾客跟他很熟。

大姐姓王,今年65岁,她说,跟这趟慢火车去爬山已经有12个年头了。今天她要去赶常庄大集。常庄是7053次列车沿线的一个村庄,逢五排十的集日。虽然常庄不是太大,但总被人叫作“大集”,周围几个村庄的老百姓都来卖山货。在这个集上,人们可以买到乡村的各种土特产,“在哪里都买不到这么地道的好东西呢!”她感叹说。

王大姐身体硬朗,性格也开朗,她笑嘻嘻地说:“这次我们几个人约好了去捡地瓜,现在正是收地瓜的时候,农民们把好的地瓜捡走之后,地里还有一些小的就不要了。但是在城里,这样的地瓜也不便宜。我们去看看,如果地瓜多,我们就捡回来一些自己吃;如果少的话,我们就当健身、赶集了,毕竟健身是第一要紧的,捡地瓜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着的营生。”

王大姐把手机保护壳打开,从里面取出折叠着的纸钞。大姐说:“山里老百姓淳朴,有些人不会用手机收费,所以我要带点儿现金在身上。”这帮老姐妹进山上瘾,“我们这些城里人很得这个小火车的方便,一周几次进山,收地瓜的时候捡地瓜,收花生的时候拾花生,收猕猴桃儿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去捡漏。最多的时候,猕猴桃之乡源泉那里,下车200多人,呼啦一下子进了果园和山林,就不见了。又休闲,又有收获,出行方便还便宜,太好了。”

王大姐是这趟车上的资深旅客,跟这趟车也很有感情。前几任列车长赵新华、魏清平等,和她都是好朋友,她们一届届退休或者转岗,至今跟她还保持联系。说起这趟慢火车,王大姐说,“它载着多少人的记忆啊,没有它,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过日子了。这趟车太惠民了,从淄博到常庄百十公里,到泰山的路都走了一半儿了,车票只有七元钱,就是个出租车的起步价。”

王大姐性格开朗、性情活跃,火车上经常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大姐都踊跃参加,唱歌、跳舞、说笑话,总是协助列车长把车厢里的气氛搞得暖意融融,欢声笑语。

今天她们五个老人一起结伴儿进山,个个身体都很好。“我一次能拿30多斤地瓜回来。”王大姐自豪地说,“背上背10斤,两只手里各提10斤。”我想,我一个还算年轻的人,提30斤的重物也不是个小负担,何况六旬老人,而且她还要从地瓜地走到车站,实在不简单。王大姐说:“身体棒全靠锻炼,感激这趟小火车,没有小火车进山,我根本不能锻炼得这么好。”昨天她也乘车进山了,走了两万多步,经过一片柿子林,老百姓不要的柿子,她摘了20多个回来。

经常进山的王大姐跟山里人都成了老朋友、老客户,她在朋友圈晒便宜又好的山货,一时进不了山的亲友就托她买,于是,她就总不空手。“我每次带货回来,能给城里朋友带来他们需求的好东西,我也高兴。”

从济南城坐上K8279火车,在淄博不用转车(续开),直接就到了7053慢火车上。这一对老夫妇一路慢慢走着,在绿皮火车上寻梦。

火车速度很慢,很像他们青春岁月里的节奏。那时候,他们下乡到农村,跟农民一起干农活。他推过小推车,也学过赶马车,那都是当时村里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后来,他们去一趟乡镇给家里寄封信时,要借大队部的自行车,那是更先进的交通工具。他们好久才回一趟城里的家,就坐这趟慢的绿皮火车。火车连着城里的家,火车那头是曾经的美好记忆,是亲人的殷殷期盼。那时候他们归心似箭,虽然火车已经是最先进、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他们却还嫌慢,恨不得长出翅膀一下子飞到家。当从家里返回下乡的村庄时,他们又嫌它太快了。

后来,他们沿着这条铁路回城,把曾經青春的乡村日子打包进记忆,束之高阁。他们的生活在高速提升,他们也跟着快速旋转着,旋转着。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在旋转中老了。他想慢下来,想握住些什么,想去寻找那些曾经青春的美好记忆。

苍天不负,终于,他们寻找到这趟慢车,这趟从年轻时就乘坐的火车,依然是原先的速度,依然简单和朴素,依然是原先的感觉。他们坐上火车,一路心潮澎湃,好像搭上这趟车就能回到曾经的场景和年纪。

这对老夫妇说:“几年前第一次坐这趟车出行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今常坐这辆车,沿着铁路找回曾经的青春记忆。”

“你看那个水库,咱们都去修建过。”

“是啊,我记得是个冬天,大家热火朝天地干活,也不觉得冷。”

“当地的老百姓还来送姜汤呢。”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等这趟火车经过,听着它咔嗒咔嗒沿着铁轨慢吞吞走过,总想象着自己坐火车的情景。心里很美好。”

……

“这是一趟慈悲的火车,让我们有梦可寻。我们看着沿途美丽的风景,看见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的样子,心里很恬静。”“那些村庄现在变得干净美丽,有精气神,可是那份淳朴还在。”

这对老夫妻沿途下车了,他们要到田野里,到农户家,去大山上攀登,在水库边徜徉。这些地方他们来过多次了,但是他们继续在寻梦,寻找曾经的梦,编织当下的梦。

我赶过各种各样的大集,但在餐车上也能赶大集还是第一次听说。

7053的餐车与别处的餐车不同,别的火车餐车只负责接待乘客用餐,而7053却在餐车上搞起了红红火火的文化和经贸活动。

一进餐车我就被琳琅满目的装饰打动,同行的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国旅的贾琳书记说:“这还是产品最少的时候。自从慢火车上设立农贸大集,各种土特产在这里展览并销售,老百姓也带着自己的农产品在这里现场销售,场面很火爆。农贸大集在餐桌的边缘,把空闲地带有效地利用起来。它布置淡雅、陈列有序,蜡染的青花布是底色,产品有猕猴桃、黄金桃、苹果、柿子、地瓜、芋头等农产品,也有当地酿造的特色酒、烧饼、辣酱等生活日常用品,还有缝制精美的蹴鞠等非遗产品。车厢农贸大集既展示和销售火车沿线的风物和农产品,也把淄博到泰山的文化贯穿其中。我们担负着开发小火车以及沿线文旅项目的重任。我们有慢火车这么好的交通资源,有沿途那么多山水、文化、民俗等可开发的景点,也有慢火车乘客的优等客源,一定要深挖小火车沿线的文旅资源,努力把这宝库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说起前景,贾书记信心勃勃,“下一步依托小火车的交通优势,将开发齐文化探秘游、工业遗址记忆游、陶风琉韵体验游、生态观光游、乡村田园精品游、红色记忆游等旅游路线和研学产品。”目前,他们已经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利用铁路沿线闲置房屋进行民宿建设,源迁、南博山和西桐古闲置站房已经顺利接收,正在规划装修。公司对餐车的文化开发也有很多计划,“下一步在餐车这个特定的流动空间推出流动生日聚会、企业年会等特色服务。收集与辛泰线相关的老物件和相关历史书籍,打造流动的博物馆和文化书屋,提升车厢文化内涵。”

去年六月初,慢火车才挂上餐车,成了可以解决老百姓饮食需求的火车。餐车对餐饮价位有严格规定,不能太高,要成为名副其实服务于百姓的功能车。于是,到餐车来吃早饭的乘客就特别多。一份小米粥或者济南甜沫,几碟小咸菜,鸡蛋、馒头、包子,还有餐车上炸的油条。“一餐十块钱之内,可以吃得非常好。”乘客满意地说。因为在济南首发时间非常早,即便在淄博上车,很多乘客也来不及吃早餐,所以餐车很受欢迎,“实惠、干净、卫生、品质好。老百姓吃得起,高端客户吃起来也不寒碜。”乘客这样说。

餐车一开始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使命,就像7053慢火车,从来就没有把盈利当成事,它的使命是担当,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就要存在,只要是利于人民,就要通行。慢火车不是忆苦思甜,慢火车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于老百姓方面可以做得更好。2020年4月10号,7053慢火车进行升级改造,由庄户列车的简单朴素升级成空调车,6月,又成功升级为带餐车的火车。没有变的是票价,是它惠民的本色。同时,它变成一辆续开火车,K8279火车5︰53从济南发车,到达淄博是7︰03,这样的时间段,需要有一节餐车来为大家服务。没想到的是,它竟然红红火火地搞起农贸大集,红媒架桥,把农、商、文搞活了。

K8279续开车把济南城的人辗转带到大山里来,这一代的文旅活动就更有了巨大的高品位客源。凭借慢火车,老济南人下乡进山就像赶大集一样方便了。多个高品位文旅项目开门纳客:从齐国到鲁国的人文研学游,焦裕禄的老家以及红色研学文旅活动,房车游基地,多个度假村康养研学基地。为了把文旅活动做好,把铁路优势凸显出来,文旅公司竟然规划把双层列车打造的住宿客房都运到山里去。

“乘7053慢火车旅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贾书记这样说,我也充满神往。

我在餐车里与张永胜老师相遇。

在候车室的时候就已注意到他了。在熙熙攘攘的乘客中,他很特别,衣裳素樸,神情安定。他提个简单的背包,手里拿着一根木杖。他年纪看起来不算大,身板硬朗,显然这杖是协助登山的。手杖取自于天然木材,是一根完整的小树,只是有些长歪了,在手拄的位置有个天然的弯,已经被手掌抚摸得很光滑。邻座候车的乘客好奇地拿着他的手杖仔细打量、把玩。

他穿着传统布鞋和旧牛仔裤,牛仔裤两个膝盖都打着补丁,不是那种商家特别制作的追逐时尚的补丁裤,而是裤子磨损厉害后,真正从裤子里边儿贴上布片,然后用缝纫机跑成线圈儿的那种古老的补丁。现在会打这样补丁的人不多了,他这件补丁裤子也是老物件。

张老师神情谦卑,语言缓慢,是个极认真的人。当我问他多大年龄的时候,他竟然掏出身份证给我看,说:“这个最准确。1957年1月出生。”他说,2015年以后每周都乘坐慢火车进山数次,最多的时候一周五次。沿途不一定在哪一站下车,看山、看水、看庄稼和菜地,看那些一天天变化的村庄和村民。他很喜欢进村了解民情,跟老百姓聊天,以前山里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有什么梦想。“这趟慢火车对助力乡村脱贫太重要了,山中打工的子弟,都靠这车来来往往。留在村里的农民坐火车到城里看子弟,方便还实惠。”张老师娓娓地说。

进山次数多了,他就成了山里的万事通,新乘客进山有什么问题都请教他,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张老师很少结伴同行,出门时是一个人,在慢火车上有些游客打听到好玩的地方就临时结伴,所以他的行程也不孤单。

比如前年3月18号,他从临淄上车,有一个陌生游客向他打听一处景点,她要去的是常庄的一个天然冰瀑。她也只是听说,而且是第一次来,还带着半信半疑的口气问:“都3月了,冰瀑真的还在吗?”张老师答应带路去寻找那个冰瀑。那时候天气已经很暖,当天的气温最高达到21℃。听说要去寻找春天里的冰瀑,很多游客也有了兴趣,到常庄站下车的时候,竟然临时结成了15个游客的团队。

已然春暖花开,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那个地方不在高山、不在幽谷,却还保持着一个天然冰瀑,却没有融化的样子,保存那么完好,就像刚形成的一般,太神奇了。他把手机里保存的春天的冰瀑照片给我看,确实很震撼。

他到山里尋景探幽看民情,也往外带很多东西。什么都捎带过,只要是山里有的。有个朋友知道他经常去山里,就让他带只公鸡。那天他在一个村民家看到一只非常漂亮的公鸡就拍照给朋友看,说:“这只鸡行吗?”朋友说:“好,就要这只鸡,长得太精神太漂亮了。”“这鸡可贵呀,农民自己养的,三年的柴鸡。”“贵也要,多少钱也要。”后来,他找鸡的主人买下了这只鸡并带回了辛店,朋友吃了他带回来的鸡后跟他说:“以后就吃你从山里给我买的鸡。”

张老师常年在山里走,形成了很固定的山里经验。他告诉我一个秘诀:“怎么知道鸡的年头呢?鸡的后爪有一个小小的爪儿叫‘登山爪儿,那个‘登山爪儿越长,鸡的年龄就越大。如果在农贸市场上,有人拿着鸡跟你说这只鸡几个年头了,你看看这个爪就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了。”

他到沿途的任何一个村庄,当地的农民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都说:“老张又来了。”

我问他:“进山这么久了,有没有哪一次误车回不了城的?”他说别人有过,他没有,但是有一次几乎就误车了。“车已经进站,但是我还扛着东西大汗淋漓地往车站那里赶。列车员远远地看见了我,就一直等我上车后他才上车,我刚站稳,车就开了。”说到这里,张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一进山就是一天,很多人自己带着午餐,而张老师几乎从来不带。他说,沿途不光有风景、风土人情,还有美食呢。农家宴各有特色,好吃还不贵,一家一家地吃,各有各的风味。不能只让眼睛饱览风光,嘴巴也要有幸福体验。有时候在偏僻一点的山里行走,不那么方便找饭店,就在农户家吃。他们几乎都彼此认识,吃一顿农家的便饭,顺便再买他们的山货,彼此处得跟老朋友似的。

他是我们一行偶遇的游客,背着登山包,一身短衣打扮。他叫孙树明,是淄博的文化人,还自愿做了我们的陪同导游。一辆慢火车,一条进山路,把原本平凡的他培养成了学者和作家。

说起与慢火车的缘分,孙老师一声叹息:慢火车救了我啊!

“2016年,自己的身体报警了。体重增加,走路气喘,亚健康。去医院一查,典型的‘三高。”那年他才47岁。医生说:“这样下去很危险。健身吧。”为了自己的健康,他坐上了7053小火车进山,开始对沿途的风景和人文进行探究。这些山乡的古村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每次进山回来,都要对所去的景点和村庄寻根问底,查阅各种资料,竟然形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一次次进山之后,他积累了大量的文史笔记,并且开始写下一些见闻和见解,发表在淄博的报纸上,慢慢地在本地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史作家。

以健康、健身为引子,竟然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引向一条学者之路,这是始料未及的,现在,他不仅身体棒棒的,自己的学识和人生境界也有了很大提高。

“这条健康之路太便宜,几块钱的旅程,收获太多。服务态度又那么好。”

孙老师表达了他一个人坐车时的感受:“在车上慢悠悠地回忆着自己的往事,怎么就把身体搞成这样了呢?往后怎么办?当车穿进隧道时,车厢突然暗下来,不久就重见光明。这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交替,自己在这样的交替和穿越中,竟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他进山健身、看景,想通透了许多人生问题。“秋天的小鸟,在树上啄吃着软柿子,太生动了。田地里的农民在收获庄稼,透着喜悦,看得咱也心里欢喜。在火车上看着这些,啥烦恼都忘了。现实生活中的鸡零狗碎,身体的一些不好,都由它去罢。去健身,去看世界,回来查资料写游记,自得其乐。”

他沿途的行走中,不断联系曾经的认知。他由脚下的地理联系历史,又回头在历史中重学地理。于是,一扇窗豁然打开,齐鲁大地的文化越来越明晰。他认识了古齐国文化:“站在齐长城上看淄河,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它是古国的军事分界;莱芜古国、齐古国、牟子古国在源迁,那里如今是猕猴桃基地,正在古文化和古老淄河的养育下,结着甜美的果实、招来八方的游客;都说黄河十八弯,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的淄河也是十八弯呢。当站在二郎山上往下看,淄河那弯弯曲曲的姿态,一弯又一弯,尽收眼底,九曲十八弯,景色优美、壮观。文化研学这里有宝贵的资源。”当我们下车沿途考察车站站点的时候,他遥指着一座座山说:“那就是马鞍山,那是二郎山,从这里看红叶最美。”进山还有灵魂的洗礼,他常常去北牟惨案的遗址,在那里静默一会儿,献上一小束沿途采集的野花。“我们的生活多美好,吃穿不愁还在游山玩水,这都是先烈和勇士们奋不顾身奋斗来的,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有了泪花。

在北牟小站下车,望向铁轨的两边,两侧的弧线把小站抛掷在山的怀抱里,我产生了一丝孤独的怅惘。如果没有这铁轨和火车,这里就是封闭的山沟沟。

“如果不是7053,我们村就困在山里成了个里外不通的孤村了。因为有了这趟火车,它正好在我们村口,大大方便了我们老百姓。孩子们出去求学,年轻人出去打工创业,走得出去还回的来。”康承德老人这样说。

北牟村是铁路沿线上一个极特殊的村庄,村庄是建太河水库的时候从库底搬迁上来的。“全村有487户人家,1228口人。这么大的村庄,土地却非常少。”北牟村的王书记于1997年接手书记工作,对村庄的过往了如指掌。

山岭薄地不收庄稼,只产甜地瓜,村民纷纷坐火车出去卖地瓜,再买回玉米、小麦等粮食,这样一倒腾就是“买卖”,有“买卖”就有利润,日子就“活”了。过去的日子他们就这样靠火车之便倒腾。

他们还有别的办法,依托一条铁路,信仰“靠山吃山”法则,他们建起“北牟石料厂”。“那时候,铁路是我们村庄的命脉。石料全是用火车运出去,1980年至1998年,铁路几乎是我们的货运专线了。不依托火车搞副业,我们村怎么活啊?”

地处偏远山区,路难修、车难行,2000年村边通公交之前,15华里之外才有公交车。所以他们打工的、外出的、归来的都只靠这一趟火车。大山里虽然也通了公交车,但是遇到恶劣天气时就很危险,夏天的洪水和滑坡,冬天的风霜雨雪,公交车就要停运,汽车也都不通了,那些或远或近村庄的人都靠火车出行。这一趟火车无论刮台风、下暴雨,还是大雪封山,都如期运行,是唯一不会停的交通工具。

王书记的儿子现在在泰安工作,老伴儿在那里看孙子,他每周都要去一次泰安探望亲人。“出行太方便了,车站就在家门口;票价便宜,七块钱就能坐到泰安。如果要坐公交车转汽车,然后再打个车啥的,得有七八十块钱呢。”

康承德老人跟王书记的亲情路线方向相反,他的目标在淄博。四个孩子都在淄博上班,只要是孩子们不回来的日子,他每周定期进城给孩子送各种吃的,看看他们。孩子们也经常坐这趟火车回来。“有这趟火车,咱进城、回乡都很方便,孩子们不在身边也不觉得远。火车是我们山村的血脉,是我们山村的福利呀,它还是我们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以前是坐着火车往外卖农副产品,现在驴友们坐着火车来地头提货。”

每天下午,驴友们往回走的时候,老百姓会在车站边上摆摊儿,北牟站几乎成了下午集,周围村庄的人也到北牟站来赶集。春天的香椿芽,时兴的野菜,秋天的地瓜、芋头、小米、绿豆、红豆、豇豆等,城里人都喜歡。驴友们都买得满满当当,直接乘车回淄博。他们看好物品不计较,山货都能卖出好价钱。

不光是那些容易存放的粮食类,就连扁豆、豆角等蔬菜也成了紧俏货。以前村民拿到远处的集上去卖货,“货到地头死”,既然摘下来了,拿去了,不能再拿回来,不管多少钱都得贱卖。现在好,今天卖不掉,明天卖。“有的顾客在菜园、地头自己摘、自己刨,农民只收钱,不费力气。”

下午,由泰安回淄博的7054次车来了,北牟火车站热闹非凡,7053/7054绿皮火车允许活物上车,鸡、鸭、兔子、羊都会被带上车去。一位顾客说:“有一次一个乘客带着羊上车,乘务员帮着把羊装进袋子里,很费力气,两个人都累出了汗,但乘务员一直笑着。”“这趟车上的乘务员是真正搞服务的,地瓜、芋头、牲畜,这些又重又脏的东西,他们帮着搬上搬下,真是好,群众都认可。”

北牟车站旁边建有一个小凉亭子,车站人员叫它“望龙亭”,我站在小亭子里看来来往往的火车。除7053/7054客运车经过,每天还要经过十几辆货运车。

就在“望龙亭”下,我简单与李春财聊了聊。52岁的李春财就在这个小站做值班员。从1988年他接父亲的班来到小站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北牟小站是山里小站交通最不便利的,山路崎岖不平,雨雪天气格外难走,当遇恶劣天气封路的时候,他们就会一连在站上住很多天。我在旁边观摩了一下,值班员的工作单调而又必须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需要不错眼珠地盯着屏幕,对来往车辆了如指掌。“值完夜班也累吗?还是多年下来已经习惯了?”“当然会累,下班后感觉两眼含着许多沙子。”责任在肩,铁路人的情怀使然,他又把退伍的儿子送进了铁路大家庭。孩子在东风站干值班员,是年轻一代的铁路人,他时常告诫儿子,铁路的责任大如天,千万要仔细再仔细。

又一辆火车由远及近拐过了弧形的轨道,助理值班员站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用标准手势履行接车程序。我想起我多次乘车经过的一些不停车的小站,那里一样有一群幕后的工作者,为铁路的安全而工作着。一个铁路工作者就是铁路的一颗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

猜你喜欢

餐车火车
忙碌的送餐车
桌边餐车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自行车餐车风靡巴西
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