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高质量素材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刍论

2021-05-10陈阳

成才之路 2021年9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素材思政课

陈阳

摘 要:案例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案例分析法,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而非简单地呈现案例。要对素材进行加工,精心设计活动和设问,并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避免忽视高质量的素材,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分析法;素材;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9-0028-02

一、前言

笔者一直认为思政课必须要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从人的情感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案例分析法使用前,寻找高质量的素材,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为契机,能增强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多采用各种正能量的能够打动学生的素材。但学生答题时却让笔者感觉他们没有发挥出 “洪荒之力”,似乎这些高质量的素材对他们来讲只是走马观花,真正的能力未见提升,案例教学法变成了“案例呈现法”,这显然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困惑之余,一次常规课上的辩论赛给笔者带来了意外之喜。

二、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常规课——“规律的客观性”。经过精心搜索,笔者找到了一个视频案例,案例讲述的是: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在野生森林动物园遇到了一只濒临死亡的幼狮,在面对“救”与“不救”时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对于幼小的生命,他于心不忍,想救治;另一方面,野生动物园有规定,不得救助非人为伤害的野生动物。面对非人为伤害的幼狮,他纠结良久后选择了不救。但是,这个决定也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幼狮死去了……

视频一播放,学生们就被深深吸引了,他们的情绪也随着这位摄影师的自述起起伏伏,甚至有的同学红了眼眶。“请问摄影师为什么不救小狮子?”趁热打铁,笔者赶紧抛出问题。“因为动物园有规定,小狮子的伤是非人为伤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笔者正准备过渡到新知(尊重客观规律)时,一名女生小声地说“老师,我认为应该救小狮子,小狮子太可怜了。”“是啊是啊!”女生获得了部分同学的“应援”。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我觉得不该救。”“不,应该救。”……这时,笔者灵机一动,立刻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小狮子该不该救。班级瞬间进入了火热状态,学生们竟挪动位子主动分组,两大阵营的辩论一触即发。1号选手:“不救,因为动物园规定非人为伤害不予救助。”2号选手马上质问:“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就不能灵活变通一下吗?”3号选手灵活应变:“动物园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维持野生动物园的生态平衡。”他的精彩发言获得了全班的掌声。“对,物竞天择,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不能救。”4号选手表示无比赞同。面对两轮攻势,5号选手迎难而上:“难道我只救这一只小狮子就会破坏自然规律吗?”3号选手“杀出回马枪”:“如果所有人都和你一样想,生态平衡肯定会被破坏,所以不能救。”3号选手再次获得了全班的喝彩……

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笔者按兵不动,不插嘴,只负责维持纪律,并把他们的观点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可是小狮子太可怜了,我们要爱护动物,要救它。”6号选手不甘示弱。7号选手冷静地表达观点:“现在救它,就是帮它了吗?把它送入动物园就是对它好吗?”“那么请问,我们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吗?那为什么还会有野生动物保护者?”又是一个新的观点,笔者会心一笑,把它写在了黑板上,这个观点来自8号选手。“野生动物保护者是针对那些非法捕猎者或者人为伤害,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行动的。”9号选手的话赢得了全班叫“好”。“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救的,但是也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对啊,我们提倡大家保护动物,禁止非法捕猎,也是在‘救啊!”……

慢慢地,学生们在辩论中理解了不论救与不救,都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笔者的记录和小结,学生不仅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内涵,而且通过反思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三、案例评析

1.反思一:对素材进行“加减法”

案例的使用,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要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但是在搜索和使用素材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素材并不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素材发挥的效能大大降低了,甚至学生的理解和注意力会被“带偏”。

要想提高素材的使用效能,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成为贴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案例,为案例分析法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小狮子”案例的视频内容是一位野生摄影师的自述。在辩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把目光放在了摄影师无比后悔的自述中,使辩论偏离了主题。反思过后,笔者发现问题出现在视频的后半段,过多呈现了摄影师的“后悔”,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的中心有所偏移。所以,在其他班级上课前,在不影响视频表达的前提下,笔者把后半段进行了删减,辩论时就没有再出现主题偏离的情况。同样,教师有时还要对素材做“加法”。比如,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笔者选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片》的视频,由于设问过于简单,素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经过教学反思,笔者想到可以设计任务单表格,让学生细细感受视频中的人物内容,然后提炼总结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这样就可以让这部分的内容整合度更高。

2.反思二:精心设问,合理安排探究活动

从入职开始到现在,如何设问一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上的必修课。哪怕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设问反复思考。比如,在“小狮子”的案例中,笔者原本的设问是:“请问摄影师为什么不救小狮子?”反思过后,笔者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糟糕的。一方面,它一提出来就“先天”隐含着“摄影师不应该救小狮子”的设定,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挥,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该问题的设定,让学生的回答非常局限,也没有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学生的情绪迅速冷却。但换成“摄影师该不该救小狮子”,就能点燃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在情感教育的“加持”下,辩论赛的举办就事半功倍了。所以,设问需要体现思辨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

3.反思三:紧抓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颁布以后,案例分析法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在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让笔者从“小狮子”案例中有了新的初步思考。

“小狮子”案例的使用、辩论赛形式的探究活动,采用了真实的情境,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辩论,学生一轮轮调用已经学到的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应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际的体验活动中能提高思辨能力,不断生成新的认知,达到学科知识的内化。当未来面临类似的问题时,他们能逐渐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这个过程就是不斷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所以,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让学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学习、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总之,高质量的素材是案例分析法使用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了避免课堂成为走马观花的“素材呈现课”,真正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在素材的加工、设问、活动设计上下功夫,致力于把思政课打造成堂堂都精彩、节节都有味的“金课”。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制度的变迁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0(22).

[2]郝敬红.对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课改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32).

[3]钱秋菊.精选身边素材 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J].中学教学参考,2014(25).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法素材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