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人袁孝廉用“热爱、信念、情怀”成就辉煌梦
2021-05-10文、图︱
文、图︱
在湖南衡阳市杂技团,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杂技艺人,他就是袁孝廉。袁孝廉被誉为这家杂技团的“灵魂”,他今年83岁高龄却依然不忘初心,发扬传统,继续担任衡阳市杂技团团长、团党支部书记职务,用“热爱、信念、情怀”成就辉煌梦。
办起湖南首家民间杂技团
袁孝廉是一个在流浪中成长的孩子。1938年,他出身在一个杂技艺术之家,从小就同家人四处流浪,磨砺了他不屈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袁家不再流浪,回到了老家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泉溪镇石岭村。袁孝廉因为怀揣着祖传的魔术绝技,于是被邀到了上海一些剧团演出。然而,由于那时划分成分的原因,已在上海工作的袁孝廉又被要求回到原籍。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偏僻的乡下,袁孝廉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如同祖辈一样,他自己勤练不辍的同时,开始将技艺传授给孩子。
20世纪70年代,袁家的孩子渐渐大了。逢年过节,袁孝廉便带着大一点的子女在家乡表演节目,为乡亲们助兴,增加节日气氛。这原是一番好意,却有一些干部将此斥为“不务正业”。于是,袁孝廉经常成为批斗的对象。有一年,快过春节了,一位好心的大队干部偷偷告诉袁孝廉:“明天公社要开批斗会,你又是批斗的对象。我看你还是出去避一避,免得被打伤。”袁孝廉听后,连夜带着大女儿袁玲和大儿子袁衡西一起出逃。在渡口,一个看过他演出的家乡人认出了他,问他到哪里去。袁孝廉只好应付说是到衡南县近尾洲水电站去搞慰问演出。
这条船是坐不下了,袁孝廉只能坐另外一条船。老乡与他道别乘舟而去。等下一条船来时,袁家三人才登船上去。船越行越远,袁孝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正在他沉思下一步该如何走时,忽闻一阵锣声。船接近码头时,但见码头上有人在敲锣打鼓。上岸之后他才得知,原来老乡是近尾洲电站的施工人员,得知他要来“慰问”,忙向领导报告,领导便派人来欢迎他们。听罢,袁孝廉被感动了,一家三口拿出浑身技艺,就地取材,为几万施工人员作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袁孝廉想,得要有发展眼光。杂技要发展,不能只是“袁家班”,还应该吸纳新人,才有活力。1979年,袁家的杂技队经衡南县相关部门批准后,被正式命名为“衡南县杂技团”。有名有姓了,但团里没有场地,舞台只能在群众需要的地方找,袁孝廉依然要四处流动演出。1984年,在时任衡阳市委书记杨敏之、市长苏建民等领导的支持下,衡南县杂技团落户衡阳市区。因为是民间剧团,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发展杂技事业,袁孝廉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四处求援,终于筹集到20多万元。1986年11月,大家热盼的演出大厅开始建设。为节约资金,在长达七个月的基建中,全团20多人都参加了建设。1987年6月,上千平方米的演艺大楼建成,演出厅达500多平方米,一次可容纳500多名观众。
1989 年出访德国
有了演出厅后,袁孝廉又有了新的思考:从乡村到城市,观众品位不一样了,节目也应更新,否则团虽建在城里,却坐不稳“江山”。
以前走乡串村时,没有表演道具,农村里到处是木板凳,袁孝廉便将杂技中的“头顶千斤”变成“头顶木板凳”:演员将长凳一条一条顶到头上,数量从1条慢慢加到23条……令观众叹为观止。袁孝廉有次观看照片时,突然发现这一条条叠加的木凳犹如一只腾飞的大雁,如果加大难度,在演员脚下踩起一个大球,滚动的大球就有如缩小的地球,而古城衡阳有雁城之称。地球上大雁展翅高飞,袁孝廉突发奇想,将这个新创节目取名为《大雁腾飞》。
此节目一问世,不仅广受观众好评,而且荣获全国“杂技与魔术首创奖”。从此,袁孝廉开始不断创新,使得团里的节目不断出新,并两次获得全国“杂技与魔术首创奖”,还有一些获得不同赛事的金、银、铜奖。
冲出湖南,走向世界
1987年秋,袁孝廉把队伍拉到了上海“大世界”,当他在这个世界杂技比拼的舞台表演《大雁腾飞》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个小小的杂技团顿时“征服”了大上海,在上海一演就是两个月。
1989年4月,文化部将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给了这个民间文艺团体。这年5月13日,袁孝廉带着10名演员飞赴德国,参加该国为庆祝《新德意报》创刊所举办的新闻节,同时受邀的还有苏联、匈牙利、波兰等10个国家的演艺团体。第一次出国袁孝廉却并不怯场,他有一份自信:文化部能在全国众多演艺团体中相中他们,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带着这份自信,在异国他乡,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一一展示,惊喜也随之而来——尽管听不懂德语,但观众的笑容和掌声让他们懂得了一切。在演出的两个月,他们到过30个城市,演出了49场。每每袁孝廉用头顶起23条板凳表演《大雁腾飞》时,观众反响热烈,舆论界也为之而轰动,当地报刊不惜版面刊登来自中国的这家杂技团的演出,有的称之为“绝顶”,有的赞之为“倾国倾城之技”,同时会变魔术的袁孝廉被誉为来自东方的“卓别林”。《大雁腾飞》也因此在众多国家的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新闻界的文艺类节目奖,得到了7万马克的巨奖。
首次出访回来,袁孝廉开阔了眼界,也活跃了思想。回来不久,他申请将“衡南县杂技团”更名为“衡阳市杂技马戏团”(简称“衡阳市杂技团”)。在改名的同时,他开始加紧引进人才,还让演员学习简短的外语,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1993年8月,文化部再次将一个重要任务交给这个团。这年8月13日,袁孝廉带着团里的36名演员前往越南。此时中越关系较为敏感,衡阳市杂技团成为那段特殊时期第一支出访越南的中国文艺演出团体,因此受到两国的高度重视。当时,袁孝廉一行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越南党政领导特意举办了盛大的宴会,还邀请了多国驻越大使参加。宴会上,袁孝廉表演了“气功魔法”:他用一根铁丝捆紧自己的两个大拇指,只见他轻轻用气,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越南劳动者总联合会主席阮宏军抱入怀中,又见他轻轻地吹了一口气,阮主席便神奇地离开了他的怀抱,而钢丝依然紧紧地捆着他那两只大拇指。观众看罢这场惊险表演,无不惊叹中国杂技的神奇。从1993年8月14日开始,他们先后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城市演出54场,观众场场爆满,入场券抢购一空。这次演出成了一次友谊之旅。
多次出国演出,令衡阳市杂技团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他们不仅演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还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联结中外友谊的纽带和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该团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团,成为中国杂技界的一个骄傲,其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文艺团体改革的一个方向。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曾说:袁孝廉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能演出几个好节目,带出一个好团,更在于他探索出了一条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创辉煌
岁月如歌,衡阳市杂技团风雨兼程40年,辉煌灿烂,荣誉等身。演员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还先后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各级杂技大赛中荣获金、银、铜牌奖,8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1988年4月2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致该团信上说:“表演团体能出现这样一个‘典型’,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1991年至1994年,该团连续四年被评为“湖南省好剧团”;1995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9月,被授予“湖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11月,颁授为“全国文化出口优秀企业”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的牌子;2012年10月,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3年12月,创新杂技剧《万里长征小红军》荣获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2017年,该团创作《古今中外看今朝》节目,宣传一带一路等成功经验,2020年该节目荣获湖南省文联“三百工程”创作奖,目前已经成为衡阳走向世界的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衡阳市杂技团正以守正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务实的精神,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