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SDS、SAS 评分的研究
2021-05-10陈玲
陈 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加大,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率,在不断的增加[1]。常规情况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存在血运不畅以及供血不足等所致,疾病的发生,会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目前,可通过PCI 术、药物等方案,为冠心病患者治疗,可获得一定的效果,经临床证实,于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更好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2]。本研究主要对冠心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SDS、SAS 评分的影响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 例冠心病患者(2018 年2 月至 2020 年2 月),计算机随机化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为50例。
纳入标准:(1)经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2)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1)心脏搭桥等相关心脏手术史者;(2)精神、智力、交流障碍者;(3)伴有其他类型心脏疾病者;(4)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者;(5)拒绝配合本研究者。
实验组中,年龄 47-75 岁,均值(53.78±4.15)岁,病程 1-10 年,均值(4.28±0.66)年,男 30 例,女20 例。对照组中,年龄 46-74 岁,均值(54.01±4.52)岁,病程 1-11 年,均值(4.33±0.72)年,男 31 例,女19 例。两组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冠心病患者,在其治疗中,给予其常规护理干预,定时开窗通风,以紫外线灯实施消毒干预,防止出现感染的情况。
1.2.2 实验组 冠心病患者,则在其治疗中,给予其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健康指导。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了解其疾病知识知晓度,根据其文化水平、年龄、接受能力等,以视频、图片、宣传册等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包括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表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使其全面对自身疾病知识了解,促进其依从性的提高。
(2)放松干预。护理人员积极为患者进行正确疾病理念的灌输,鼓励其以参与活动、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组织各种患者感兴趣的比赛,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3)用药干预。告知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不可擅自更改药物的种类以及剂量,在用药前,做好核对工作,防止出现药物漏服或误服的情况。
(4)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尽量以易消化、清淡等的食物为主,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适当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等的摄入量,并合理进行维生素的补充。
(5)随访干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以QQ 群、微信群、电话随访等的方式,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定时向患者推送疾病相关的知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 周的SAS评分(可评价患者的焦虑状态,焦虑越严重者,其评分越高)、SDS 评分(可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抑郁越严重,其评分越高)、生活质量(SF-36 生活质量简表评价,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维度,每项0 分-100 分,评分越高,即代表生活质量越好)作观察,并分析两组依从性(完全依从:熟练掌握疾病知识,能够按时、自觉用药;部分依从:部分疾病知识存在问题,主要在家属叮嘱下按时用药;不依从:疾病知识掌握度不足,难以按时用药;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总依从率)的差异性。
1.4 数据分析
SPSS21.0 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SDS、SAS 评分分析
干预后两组冠心病患者的SDS 水平较干预前低,且SAS 评分低于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D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且SAS 评分也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
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依从性分析
在依从率方面实验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如表3。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可出现心肌缺氧、缺血等相关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3]。冠心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引发负面情绪。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若存在过重的负面情绪,则会加重其病情[4],因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其效果的提高,十分必要。
表1 两组 SDS、SAS 评分分析(±s,分)
表1 两组 SDS、SAS 评分分析(±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干预前44.55±7.67 44.76±7.93 0.135 0.893干预后33.68±4.47 42.77±4.36 10.294 0.001干预前46.54±6.40 45.62±6.38 0.720 0.473干预后30.51±6.03 38.66±6.38 6.565 0.000 SDS 评分 SAS 评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干预前42.77±6.13 42.52±6.24 0.202 0.840干预后58.67±3.71 52.15±4.53 7.874 0.001干预前52.75±5.26 52.37±5.40 0.356 0.722干预后66.73±4.82 57.85±4.93 9.107 0.001干预前35.41±3.46 35.68±3.75 0.374 0.709干预后45.96±4.21 39.69±5.20 6.627 0.001干预前53.30±5.36 53.27±6.32 0.026 0.980干预后63.26±3.14 57.95±4.71 6.633 0.001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表3 两组依从性分析[n(%)]
常规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难以满足患者个体化的护理需求,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临床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配合认知行为干预,可起到一定的效果。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冠心病患者的SDS 水平较干预前低,且SAS 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实验组SD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且SAS 评分也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P<0.05);在依从率方面实验组更高(P<0.05)。代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缓解冠心病患者,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认知行为干预,其主要的目的是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健康教育的实施,可让对自身疾病,更加全面了解,从而纠正其存在的错误认知,促进治疗依从性的提高[5]。放松疗法可消除患者的担忧以及顾虑心理,缓解患者的病情,为其疾病康复奠定基础。用药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按量、按时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漏服或误服的情况。饮食干预可使得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防止高脂肪饮食所致血液粘稠的情况[6]。冠心病患者在出院后,仍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QQ 群、微信群等方式,为患者推送疾病有关的知识,并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可更好控制其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促进患者SDS、SAS 评分的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更好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值得推广。